APP下载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2017-12-25周星星刘建峰尹艳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对策及建议

周星星+刘建峰+尹艳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中国农业科技源头创新、提升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行了梳理,介绍了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分析并指出了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中国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转化机构在研究和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采取的措施和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模式;对策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2-441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52

Abstract: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is a key factor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griculture. The literature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in China is reviewed. The transformation mode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 are introduc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 are analyzed as well, and followed with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Those could be useful to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transformation institutes on the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transformation mode;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review

改革開放30多年以来,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数量显著增加,根据《中国科技项目创新成果鉴定意见数据库(中国知网版)》中检索(2017),农业科技成果达114 134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农业科技成果由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1,2]。由此可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由于转化周期长、信息不对称、成果质量参差不齐、成果价值评估难、契约度不够高、制度限制等因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直是一个难点[3]。正是由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诸多的热点和重重困难,以及其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吸引了大量科研人员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迫切性需求进行了研究[4-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创新发展战略的成败。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价值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不及时转化,一旦被新的成果取代,其价值就会迅速降低甚至完全失去。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校而言,如果不及时进行转化,科技成果长期搁置,从而导致极大的贬值、显而易见的浪费,事实上也可看作是一种变相的国有资产流失。

1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症结

1.1 有效供需双重不足与供需结构失衡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科技成果和产品从生产到流通、消费使用的各个环节,见图1。传统经典技术转移形式是高校科研单位等技术提供者为农户或农业相关企业等生产者提供技术或成果,生产者把产品卖给经销商等渠道商,渠道商再卖给消费者。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的来源范围变得多样化,不仅科研单位可以提供技术,渠道商也可以提供技术,甚至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反馈的形式提供技术。各个环节都需要政府、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农业生产主体之间协调有序和高效运作,打通科研、推广、转化的全链条[7-11]。

研究者就农业科技成果转供给和需求不足,以及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高低的重要因素是供给和需求。研究表明,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而言,从研发到转化主要涉及2个主体,即位处供给侧的成果研发主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供给侧主体),位处需求侧的成果应用主体——农业企业、托管组织、农民等(需求侧主体)[12-14]。

以企业为代表的成果需求侧主体,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其追求的最终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利益是需求侧主体追求的目标,也是需求侧主体积极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动力所在。需求侧主体应用新成果必须有增加创收、增大利润的空间,应用后使需求侧主体的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农业科技成果如果无法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市场优势,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会导致供需两侧的动力无法持续。

而以科研院所为代表的成果供给侧主体的追求目标则是社会贡献、职业发展、个人绩效等。目前,评价农业科研成果供给侧主体的指标主要是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包括人力资本、研发能力、创新条件和社会贡献等,评价农业科研成果研发的主力军——科研人员的指标主要是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发明创新、学术论文等,即个人科研绩效[8-10]。因而,在这种创新氛围下,供给侧主体很难做到以需求侧主体的需求为导向,从而使得农业科研成果质量、匹配度及产出效率同样难以保证。霍国庆等[14]认为中国高水平科研组织和高校的科研策略可以通俗的表达为“上天入地”,所谓“上天”是指瞄准国际前沿开展高水平的科研,所谓“入地”是指针对实践需求开展面向应用的研究。然而,在多数科研组织和高校中,“上天”从来都是第一和第二选择,科技组织的战略目标大都指向国际一流或国内一流,科研人员则顺应潮流采取“高举高打”策略,虚高定位、闭门研究、不计成本、追求可国际比较的定量化科研绩效,结果是很难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实现交叉,从而大大增加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度。

1.2 技术工程化和技术产业化环节薄弱

科技成果转化从来都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成果转化工作的关注,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和《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法>若干规定》等,形成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三部曲”。法律制度的完善大大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成果转化工作的热情,推动了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成果转化工作可以高枕无忧。一项技术成果如何实现交易,如何尽快推动其实现产业化等,还有太多的问题值得业界探讨和总结。

如果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比作高速铁路,那么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在同一个平面上运行,如果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发生沉陷,就会导致整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无法有效运行,转化过程中前后环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将难以为继或出现阻滞、中断现象。霍国庆等[14]研究认为中国多数科研组织、高校和企业都不具备实现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能力,这样也就无法把科研组织和高校所研发的最新技术源源不断地实时转化为企业的产品技术[9]。技术工程化主要解决的是技術产品化所需要的工程技术及相关技术配套问题,其核心是制造技术;技术产业化则主要解决的是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其核心是产品技术,这两个环节是中国的软肋。

技术工程化与技术产业化两个环节之所以发生沉陷,主要是由于这两个环节处于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中间地带,风险大、投入高、周期长、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企业由于不愿意承担风险和增加成本而较少介入,科研院所则缺乏相应的人才和经费投入而无力深入[15,16]。如图2所示,由于各方面资金介入减少,直接导致联通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应用研究普遍面临“死亡谷”。

中国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大多被束之高阁或者仅仅是停留在了经费上、填在了表格里、发表在了杂志上的原因,主要有下面4种:①科技成果创造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市场,更多是面向科研,大多被用作项目结项的工具或者职称评审的凭据;②科研单位缺乏推进成果转化的动力,相比企业而言,科研单位成果转化在队伍上缺少专业人员、在目标上缺少盈利导向、在考核上缺少硬性指标;③部分科研单位成果利益机制的分配无法实现正向激励。虽然一些科研机构重视并提高了成果持有人的分配比例,但又忽略了专业的转化队伍在此过程中的利益保障,导致了转化工作无人问津;④成果转化的方式不断打消科研人员及机构的积极性。目前,科研单位成果转让转让的方式多为低端的买卖,高端的许可、入股乃至资本化的方式极端缺乏,削弱了科研机构成果的想像空间。

2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有模式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指研究成果从中间试验、适应性试验开始,经过应用、推广到形成生产能力,发挥效益,成为现实生产力的运作方式。目前,绝大部分研究都侧重于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主体来研究其转移转化模式[17-26]。

2.1 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中心的转化模式

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中心的转化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建设并得以运作,在计划经济时期对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转化的组织载体是自上而下的由各级政府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系统。在该模式中,政府居中协调各方,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成果转化各参与主体受经济利益的影响逐渐增大,政府行政驱动型对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政府居于中心连结各方,对于重大基础性、公益性成果转化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2 以公司或企业为中心的转化模式

以企业为中心的转化模式是指涉农企业或公司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动力源,由其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转化为社会实际生产力[19-21]。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过该企业使科技成果供需双方得以互动交流、实现供需平衡。目前,这种服务模式还处于改革发展阶段,有相当一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方式还不够紧密,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同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还需要在利益机制、运作方式方面进一步调整完善,以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企业受自身利益的影响,往往追求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对于基础性、公益性成果转化缺乏兴趣。

2.3 以农民合作组织为中心的转化模式

该模式是以农民合作组织主要是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为成果转化的动力源泉,通过他们的运作将科技传送到千家万户。由于农民合作组织大多以当地的技术能人为主体,并在某些技术的转化应用上取得了一定得成效,所以对周围农民的示范作用较大[21-25]。但是,当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出现许多问题,表现为由于各地合作组织发展不规范,同时国家也缺乏相应的政策及法律对其进行引导、管理,发展处于无序状态;农民自身素质欠缺,自我组织、管理能力缺乏,导致许多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有关部门或企业扶植下发展起来的,带有很大的行政色彩;完全由农民自发组建的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组织很少,农民的合法利益难以维护。

2.4 以农业科教单位为中心的转化模式

在該模式中,承担技术转化工作的主体是农业科研与教学单位中的科技工作人员,将该单位研制出来的科技成果直接导入到生产过程,促使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该模式中,科教单位直接面对农户的需求,信息、技术得以直接交流,减少了中间环节传递过程中的信息误导、失灵,提高了传递效率,同时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的时效问题[26]。随着双方关系日益稳固双方合作可以简称试验生产基地。由于临近技术源区,农户的信息成本极大地减少,同时适用技术的获取成本也得以下降。实践中,农业科教单位与农户之间一般是松散型联结。农户的组织程度极低,生产规模较小且分案经营,缺乏与之进行平等谈判的实力,包括组织支撑、人才支撑等。

3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从分析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及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出发,提出以下策略及建议:

1)搭建转化服务平台、引入农业市场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技术创新与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考核数据库,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总结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大力发展技术中介服务,建设一个通畅的成果信息交换及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让供给侧能够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于成果的需求,也使需求侧能够以准确的信息去寻求创新成果,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市场向导的主体,推动科研单位的技术成果向市场转移,从而形成创新成果转化产生商业价值,资金重新投入科研单位的发明创新,发明创新再形成创新成果的可持续的发明创新良性循环。

2)整合资源,提升成果转化的水平。借助专业化管理引领研发方向,进行科研成果策划,提升科研成果核心商业价值与市场竞争力,引导成果转化从单一方案到综合方案的整合。对现有成果进行甄选与催熟,进行二次开发及有效转化,聚集放大转化效益。在产业发展支撑中,不断引导、激活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方法等科技成果在产业中整合,打造农牧结合、种养加销旅等深度融合大成果技术,组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技术支撑成果体系,提升转化效益,提升成果应用价值。引导当地政府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区域农业科技孵化器,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农商会进行技术对接,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发展。

3)实施农业科技微型企业科技支撑计划。加强与新型农业产业化主体,特别是有成长力企业合作,建成农业中小企业,合作社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成果转化的承载体,为中小农业企业成长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服务,打造农业行业“单打冠军”。

4)完善科研人员职称评审政策以及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减少对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限制,逐步赋予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的自主权。要完善农业科技立项、科研选题、课题组织、成果评审及职称评定等系列管理制度,在科学推进基础研究的前提下,科技项目立项选题要向市场和生产需求倾斜,将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效益作为核心评价依据,并将其与农业科技人员的收人和职务、职称晋升挂钩;在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分配方式并行。

5)引入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和加大力度培养转化人才。由于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转化,普遍会经历“死亡谷”风险,应用研究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建议政府牵头引导成立科技转化投资基金,在中国科技项目在基础获得成果的情况下,进一步资助科研人员开展应用研究,助推科技成果最终能成为产品化进入市场。由于以前应用研究重视的不够,导致具备复合能力的成果转化人才市场缺口很大,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转化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6)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评估定价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由于科技成果的公允价值比较难确定,市场上有好几十种评估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定价是一种经济行为,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比较好。推荐引入公立的第三方机构组织拍卖、挂牌或公示,一是因为利用第三方的客户资源和市场渠道,可能发现更多的潜在合作对象以便于更好地推动成果转化,甚至通过引入竞价机制更好地发现价格。二是因为通过公立的第三方操作,还可以避嫌,更好地保护从事成果转化的工作人员。至于是否需要评估,一看资产性质,如果是国有资产,建议评估;二看用途,如果承接科技成果的企业目标是成为上市公司,建议评估。

4 总结

通过回顾中国近30多年农业来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分析了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存在的主要症结和问题,总结了现有的主要科技成果转化类别,并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罗玉坤,朱智伟,陈 能,等.中国主要稻米的粒型及其品质特性[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2):135-139.

[2] 陈运雄,李 博,符文忠.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支持[J].经济师,2013(12):65-68.

[3] 杨加付,徐宝晨,祖振华,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J].现代农业,2016(8):88-90.

[4] 张学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解析: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839-3841.

[5] 龙 尧.怎样促使科技成果尽快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初步调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0(3):6-8.

[6] 刘志澄.农业科技成果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J].农业经济问题,1985(10):7-11.

[7] DEGROOF J J,ROBERTS E B.Overcoming weak entrepreneurial infrastructure for academic spin-off ventures[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4,29(3-4):327-357.

[8] NEGRETE J C.STRATEGIE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Mexico[J].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Advances Agriculture,2015,1(1):1-11.

[9] AGYEI-HOLMES A.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Tanzania:institutional adjustments to accommodate emerging economy innovations[J].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2016,6(2):195-211.

[10] KUIJPERS R,SWINNEN J. Value chain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o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economie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6,98(5):1403-1418.

[11] SWINNEN J F M,MAERTENS M. Globalization,privatization,and 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food value chain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37(S1):89-102.

[12] 邱啟程,袁春新,唐明霞,等.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需求视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8):5-9.

[13] 黄佩民.农业科技成果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J].中国农村经济,1989(10):23-29.

[14] 霍国庆.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根本症结及其解决策略[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1(2):119-125.

[15] 熊 桉.供求均衡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4):44-48.

[16] 郑 丽,涂修亮,王建华,等.湖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4):3758-3761.

[17] 马 卿,崔和瑞.国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的比较及借鉴[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2):84-87.

[18] 谭 华,吴敬学,杨培植.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0):244-247.

[19] 杨加付,徐宝晨,祖振华,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J].现代农业,2016(8):86-88.

[20] 赵英林,孙运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之研究[J].农家致富顾问,2016(10):14.

[21] 刘娟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6, 36(16):239.

[22] 辛翔飞,王济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3):74-76.

[23] 李雅丽.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4):38.

[24] 孟 洪,李仕宝.新常态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3):57-60.

[25] 梁丽娜,刘宝存,赵同科,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0):45-47.

[26] 曹丹丘,宦梅丽.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10):145-147.

猜你喜欢

对策及建议
浅谈审计信息化建设
威海市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简论高职院校实施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南)昌九(江)交通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