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2017-12-25张抗抗郭征球程碧军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对策

张抗抗+郭征球+程碧军

摘要:转化率低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以期为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2-4394-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46

Abstract: The low conversion rate is the status quo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were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in China.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hievementtransformation;countermeasure

中國农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学技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并使科学技术这一要素与其他农业生产要素实现有效配置、与生产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1]。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受到极大的重视。同时,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突破,科技成果数量屡创新高,但真正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的成果很少。因此,厘清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分析

1.1 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

第一,财政资金支持的农业生产理论或生产技术研究,仅是基于学术研究和实验室、小地块试验。虽然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取得某些进展和突破,甚至有些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生产技术水平,但这些成果的研发与生产实际、市场需求、农户需求脱节,而且难以与已有的成果综合配套,无法实现产业化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2]。第二,考核机制对科研成果转化重视力度不够。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职称评定时,过分强调科技论文的影响因子与论文数量,致使科研人员片面追求科研、科技成果数量的现象,科研人员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第三,尽管一些课题鉴定意见都是“国内领先水平”“行业领先水平”,实际上都是重复研究或技术含量不高的研究,而不是真正有市场潜力、有推广价值、有成熟度、适宜转化的科技成果。

1.2 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一直以来,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在技术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相互割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而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普遍存在交账式科研模式,技术脱离市场需求。科技与市场连接不紧密,容易形成“我搞我的,你要你的”的局面,没有用市场的机制评价成果,科研人员对成果的可操作性不清楚,市场主体对成果的应用效果不清楚,成果脱离了市场,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活力。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增加企业或者用户感知科技成果的不确定性,因而就会降低购买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1.3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方式有待创新

一般而言,科研阶段、成果转化中间阶段与产业化阶段的资金投入比大约为1∶10∶100。而中国现阶段,由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改革在不断深化,各类科技计划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科技成果的研发阶段,而对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中间试验、工业化试验投入不足,投入方式、机制与技术创新规律尚不能匹配;缺乏相应的机制创新和科技金融条件平台支撑,难以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因此难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1.4 政府部门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引导动力不足,管理手段长期不变,管理制度和方式过于保守传统,总是滞后于科技发展的需要。一是科技成果转化处置审批环节多。技术类无形资产与一般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相同,成果转化审批程序较多,历时较长,严重影响转化时效性。二是科研成果处置权、收益权不明确。在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之前,较长一段时间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的转让收入必须上缴国库,这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三是政府对科研成果转化投入资金不足、投资机制不健全、融资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地方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优惠举措不接地气,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在实施成果转化时层层受阻,不适合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政策难以落实[3]。

2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中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统计显示,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高产出、低转化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停留在了实验室阶段,没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

2.1 加大政府部门的决策和投入力度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决策引导作用[4,5]。通过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企业、农民等各方对于成果转化推广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立法保护各主体的合法权益。第二,在资金上给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更多的支持,通过实施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为农业成果的顺利转化及产业化提供保障。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呈现增加趋势,但与已有的科技成果、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也说明提高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潜力巨大。建议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投入机制。

2.2 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可在保障服务主体取得效益的前提下,根据科研成果研发投入、周期以及认定情况,对成果分类评级,通过无偿和有偿并存转化机制,以市场的方式,实现互利共赢,主要分为3种模式:一是科技服务模式。以无偿服务为主,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新生产业,主要是通过建立高效试验示范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辐射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二是科技合作模式。面向中等规模农业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促进企业明显增效,实現互利共赢,推动产业化发展。三是科技战略模式。面向有发展前景的现代农业产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规划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深入融合科技元素,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2.3 逐步建立起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进一步引导大学和科研机构服务社会,强化技术链和产业链有机结合,同时把科研成果的应用结果与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视为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政策、项目和资金等方面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大力支持和促进产学研结合。

2.4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风险投资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随着中国创新创业的兴起,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较为复杂,周期长、风险高,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是科技成果转化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一个技术或产品从最初的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熟化转化,再到走向市场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政府的资金投入难以覆盖全过程,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可以为科技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全阶段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平台,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企业投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并依托金融机构资金为支撑的多渠道、多元投资融资体系,既可以减少政府财政的压力,也可以正确引导社会资本的走向。

3 小结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并且这些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这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因此,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关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有待进行进一步系统性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辛翔飞,王济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3):74-76.

[2] 翟金良.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378-385.

[3] 杨 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7(7):8-9.

[4] 牛 斌,何 真,白成云.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地位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3):206-209.

[5] 李 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矛盾和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191-193.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浅谈生物技术与农业科技发展
浅析南疆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