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遇见”的古诗教学

2017-12-18冒巍巍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1期
关键词:搭建平台古诗教学

摘要:古诗教学历来是中学教学的难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生活阅历以及古典文化的积累相对不足,导致其对诗歌很难有透彻的理解。但古代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因此古诗教学非常重要。

关键词:古诗教学;搭建平台;构建机制

在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歌犹如耀眼的明珠一样熠熠闪光。为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中学生自然需要走进古诗意境,领略它在语言、技法、思想等方面的神韵与光彩。但现实状况是,不少学生似乎对古诗心怀“敬畏”之心,只是远远地瞻仰它的容貌。具体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害怕学习古诗,关于古诗鉴赏的题目其答得往往是不得要领。

怎样扭转这一尴尬局面呢?笔者以为基于“遇见”的教学值得一试。

一、师生遇见,为古诗教学搭建互信平台

日常生活中,师生每天都会见面,但是这种见面不是本文所倡导的“遇见”。在笔者看来,绝大多数师生并没有实现心神层面的“遇见”。

首先,教师没有遇见学生。一部分教师权威的惯性依然在左右着教师的思维。他们很少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不肯蹲下身子平视学生。在诗歌教学中表现为不少语文教师总是以“意境”“艺术技巧”“思想主旨”“审美”等专业名词生硬地展示给学生。这种“展示”实际上是一种威慑,因为学生对这种名词并不能准确理解,只能“囫囵吞枣”似地“生吞”这些知识,不能自主消化。其次,学生没有遇见教师。因为教师高傲式的疏离,慑于其威势,学生自然是避匿教师的直视。于是,“神游”于课堂之外就是一种让人极为揪心的教学状态。总之,在诗歌教学领域,教师与学生都没有真正地“遇见”。

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是责任主体。在这项工作中,教师最应该做的是“知己”。要审视自我有没有认知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要发现学生有没有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要自省有没有运用适宜的方式将古诗进行浅易的表达,要反省自我有没有提供利于学生努力一下就能接受的教学内容……如果多进行这些类似于孔圣人倡导的“戒慎恐惧”式的审查工作,教师对学生的姿态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学生也就很容易接受教师,继而接受教师的古诗教学。如此,师生之间的互信平台就能得到有效搭建。在此过程中,笔者以为教师的适当展示也是相当有必要的。例如,在鉴赏《中秋咏月诗三首》之时,教师可以就其中的一首进行引领式的解析与赏鉴,然后指导学生借鉴教师的赏析方式进行自我赏析。在此过程中,教师自由“游弋”于学习小组之间,给予学生适时、适宜的肯定与指导。其实,经由这个过程之后,师生之间的相互接受、融合会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二、遇见诗人,为古诗鉴赏构建心理机制

从创作机制来看,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倾注心力的成果。鉴赏诗歌就需要直达诗人心灵的深处,把握其丰富多彩的情思,继而理会凝练的诗歌语言,从中品味“言简意丰”的诗歌特质。实际上,不少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更多的是停留在语言的浅表层次,不能深入到诗人的灵魂——这就是典型的没有“遇见”诗人。

为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和积极鼓励学生遇见诗人。在笔者看来,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与诗人的视角重叠。例如,对《木兰诗》的鉴赏,全诗没有出现诗人,但詩人对木兰从军前后的一切情形都把握得十分精准。其实,这是一种基于诗人的全知视角。在结合注释对诗歌初步理解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着以诗人的身份复述木兰的事迹,继而慢慢领会诗人对木兰的赏识和赞美之情。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与诗人的心境重叠。例如,在赏鉴杜甫的《春望》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自学的方式,掌握杜甫的人生经历和价值取向,把握诗歌创作的独特时代背景。经由这样的课前积累和准备,学生会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进入诗歌学习之后,按照诗人的视角,学生可以与诗人一起忧心忡忡地凝望国家破灭之后的山河,一起慨叹民生凋敝之情状,与花一起痛哭流涕,与鸟一起惊心动魄地哀啼……在饱含血与泪的诗歌文字中,学生可以读出诗人深沉郁结的心境。在对这种特殊心境的揣摩中,诗人形象自然会浮现在学生脑海之中。而就在这种看似虚幻的浮现之中,学生遇见了诗人并为之折服。其实,以上的过程就是基于遇见诗人基础之上的古诗鉴赏心理机制建构。

三、遇见自我,为个人成长提供现实路径

古诗属于过去,属于历史,但同样属于现在,属于现实中的每一位诗歌鉴赏者。否则,古诗教学就失去了最为实在的现实意义。实际上,这一点被很多师生所忽视。在这一点上,笔者以为教师最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经由古诗遇见自我。为此,这部分将重点讲讲怎样引导学生遇见自我。

自我是相对本我而言的,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经由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一定的规范和教育,而古代诗歌则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标。在文艺理论领域,“诗言志”“文以贯道”“文以载道”等论断都指向于文学作品创作的抒怀及传“道”这样的社会功能。事实上,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样式,诗歌对人的自我成长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在古诗教学方面,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其中遇见自我。例如,鉴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学生就要学习诗人精忠报国的志向以及为之而表现出的惊人意志力,要审视自我是否具备这样的品质,并进一步吟咏诗人的语句,在与诗人的遇见中涵养品质,继而遇见自我,提高自我。鉴赏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学生既要领略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也要发现王勃对友人的劝勉,离别时不需要伤怀,即使是彼此天各一方,但依然会像邻居一样亲近。在这样的赏鉴中,学生自然会培养一种珍惜友谊而又洒脱、自然的情怀。在这类鉴赏中,聪慧的教师往往会根据诗句的内容、情感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例如,在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导入语:面对与好友的离别,你有怎样的话语?在课堂学习结束时,再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在一问一答之间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领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在常态的回答与诗人的回答比较中,促进成长,遇见全新的自我。

遇见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古诗教学中的遇见则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互视,可以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互信基础;遇见是一种美丽的邂逅,古诗教学中的遇见则是学生与诗人的遇见,可以为古诗鉴赏架构适宜的心理赏析机制;遇见是一种幸福的开始,古诗教学中的遇见则是学生对自己的遇见,可以为其感悟式自主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尹渝萍. 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诗词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 语文建设,2013,(11).

[2]潘家明. 回归诗性的阅读——兼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3).

[3]叶丽英. 从诗歌文体角度论诗歌教学方法[J]. 基础教育研究,2016,(10).

作者简介:冒巍巍(1981—),女,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搭建平台古诗教学
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试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