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诗《金陵望汉江》“横溃豁中国”语意辨析

2017-12-18朱文成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1期

摘要:李白诗歌《金陵望汉江》,其描写长江景象的部分容易让人产生“一个意群还是两个意群,景象特征同质还是异质”的歧义。拟在简析教育部考试中心“试题分析”中景象特征概括出现矛盾的基础上,从联系诗歌标题、依据诗歌意脉、分析联内逻辑、援引“溃”字义项和契合诗歌主旨等五个层面来辨析诗句“横溃豁中国”的语意。

关键词:金陵望汉江;“横溃豁中国”;语意辨析

在2016年高考语文科目结束当天,研读全国卷语文试题时,笔者曾和几位同事讨论过全国Ⅰ卷诗歌第8题,一致认为该题难度较大。我们认定该题难度大是因为描写长江的诗句会让人产生理解的歧义: 前四句是一个意群还是两个意群,景象特征是同质还是异质。为了便于阐释辨析,我们先援引2016年全国Ⅰ卷诗歌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很明显,第8题第一问题干语言简明,设问指向清楚:“前四句”锁定答题区间,“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指向景象特征。第二问同样言简意赅,“这样写”指第一问的景象特征,“用意”指向具有如此特征景象的作用。看似简易的试题,不只难住了考生与一线教师,似乎也“难为”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团队,因为他们所提供的“试题分析”[1]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矛盾:

诗的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以雄壮的笔力展示出长江下游万流涌动,奔腾入海,水势浩渺的博大气势。这四句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壮美秀丽的画卷:延绵曲折长达万里的长江,分作九条支流,如同九条巨龙盘踞在广大的地域之中,江水四溢,波涛汹涌,迅疾奔流,泛滥无涯。对远去的长江浩大气势的描写,切中本诗的题旨,衬托出一派雄壮气象。江水泛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以致近古以来国运不兴,作者这样写,目的在为歌颂当下的盛世蓄积气势。李白在诗中全面的描绘了万里长江的风光,包括秀丽的上游、急险的三峡、宏阔的中游以及浩瀚的下游,在读者的眼前铺陈开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诗的感情深沉,表达稳妥,以气势壮阔的江水与盛唐的强大国力相对应,比喻贴切得体。

试题分析共六句四层,我们试作简单分析:第一二三句是总体分析四句诗歌,既有对景象特征的概括,如“水势浩渺的博大气势”“浩大气势”“远去的长江浩大气势”,也有景象作用的概括,如“切中本诗的题旨,衬托出一派雄壮气象”,其中第二句中的“一个壮美秀丽的画卷”与“江水四溢”“泛滥无涯”存在景象特征“质”的矛盾;第四句似又专门阐释第三四句诗“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而“江水四溢”“泛滥无涯”“江水泛滥”突出长江的又一景象“特质”,与总体特征龃龉;第五句是从细处对前四句诗进行分析概括,其中“全面的描绘了万里长江的风光”“铺陈开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与第一二三句景象特征的总体概括吻合;第六句是从比喻角度简析长江景象与大唐国力的契合,其中“气势壮阔的江水”与第一二三句概括的总体特征一致。稍微留心还能够发现,“試题分析”中不只对景象特征的“质”作出了歧义性分析,而且景物的两个“特质”并非同一时间层面,前者是李白眼见的现实长江特质,由“江水泛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以致近古以来国运不兴”可看出后者是对六朝时期长江“特质”的归结。

出现如此莫衷一是的解读,委实让一线教师困惑。我们以为,李白《金陵望汉江》前面描写长江的四句诗,是围绕长江“同一特质”进行不同层面的描写,其共同特质是万里奔流、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笔者试从以下五个层面简单阐释。

首先,联系诗歌标题,读解四句景语。从标题“金陵望汉江”中的“望”字可知,前四句写长江,为望中所见实景,这里虽想象多于实写,实是李白个性使然。倘若把“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理解为“江水泛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以致近古以来国运不兴”,虽其作用别无二致,“作者这样写,目的在为歌颂当下的盛世蓄积气势”,但是总归有违“望”之本意。

从写景角度与层次看,前四句分两个层面写长江,前两句与后两句一概述一描写,笔力变化多端:一、二句总写金陵所望长江,“汉江回万里”概言长江奔流万里,“派作九龙盘”用支流众多表现江水充沛;三、四句具体描写长江水势,“横溃豁中国”生动表现长江横贯中原的气势,“豁”字写出长江之水开山掘地的伟力,“崔嵬飞迅湍”切点更小,用笔愈细,“崔嵬”写波涛,“飞”字状“迅湍”之貌而传其神。

其次,依据诗歌意脉,读解景物特征。所谓意脉,既指诗歌内容展开的轨迹,也指诗歌情感变化的轨迹。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写合”(王夫之《姜斋诗话》),这话揭示了意脉的作用:意脉的贯穿使得意象群落有了整体性结构,组成和谐统一的意境。李白《金陵望汉江》五联十句,意脉明晰:前四句写眼前之景,五六句想到金陵历史,七八句回到现实大唐盛世,最后两句以自喻慨叹收束。简言之,其意脉轨迹为:长江→六朝→盛唐→自己。

那种认为“横溃豁中国”是写“江水四溢,泛滥无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以致近古国运不兴”的观点,在诗歌意脉上是说不通的:诗歌前四句先写长江,虽多虚写,毕竟为眼前实景;五六句写六朝更迭、三吴不足为观,终是心头所想,所见与所想难以浑然一体。若说“横溃”两句与“六帝”两句有联系,应是由眼前“景”引出心中“意”,两者在“起伏与汹涌”上相似,只是以长江之水势比喻六朝之更迭罢了,后面“垂拱众流安”的比喻恰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endprint

再次,分析联内逻辑,读解“横溃”含意。解读“横溃豁中国”不能脱离其对句“崔嵬飞迅湍”,毕竟联内诗句也存在逻辑关联。先来解读“崔嵬飞迅湍”:“飞迅湍”三字叠意,极言江水激流飞速,“崔嵬”本是形容山势高峻的语词,这里比喻江水汹涌澎湃,犹如“怒涛卷霜雪”般壮美。在此基础上来看“横溃豁中国”:“中国”指中原地区,囊括李白胸中的古往今来之中原,并非专指六朝;“豁”字用法极似李白名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断”与“开”,凸显长江冲决一切的神奇力量;“横溃豁中国”当指汹涌奔腾的长江坼裂中原大地、由西而东横贯中原。如是理解,才能与含着赞美之情的“崔嵬飞迅湍”在意脉上相衔,骨力上相接。倘若把“横溃豁中国”理解成长江溃堤泛滥以致成灾,反而隔断了意脉,很难与“崔嵬飞迅湍”合为一体了。

事实上,李白《金陵望汉江》三四两句是个对仗联,由对句摹写波涛汹涌的比喻性语词“崔嵬”可知,出句的“横溃”也当是个描写长江水势气魄的词语。那么,“横溃”应是写江水的水势之大才能与“崔嵬”相应。

第四,援引相关辞书,“横溃”乃水合流。“溃”字不只有水冲破堤防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卷六)“溃”字第三个义项为:“水合流。《文选·宋玉〈高唐赋〉》:‘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李善注:‘溃,水相交过也。”[2]因而,“横溃”当为汇合众支流后的长江之水。这个义项,恰好说明“横溃豁中国”与上句写支流众多的“派作九龙盘”意脉相连,衔接紧密。

此外,还可以从试题第二问即诗歌传达主旨来分析第一问的景象特征。关于景象(即景物)的作用一般有五种情况:一是触景生情,景物引发情思,景与情是先后关系;二是寓情于景,景物本身含蕴着诗人情思,景与情实属一体;三是以景衬情,景物正衬或反衬情感,多为乐景衬乐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此时景与情各自独立;四是奠定基调,景物营造一种意境或渲染一种氛围,全诗笼罩在此意境或氛围中;五是蓄积气势,这里景不是对情生发作用,而是对后面描写的其他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在“质”上极其相似。

由《金陵望汉江》第七、八两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可知,李白叙写的是大唐天下归一、垂拱而治的盛世,这里前句直接叙述,后句形象比喻;诗歌尾联两句李白以任公子自喻,其显豁意图是以“罢钓竿”来衬托太平盛世。因诗歌主旨是叙写并赞美大唐王朝盛世清平景象,所以前面四句描寫长江宏阔雄浑之景是为下文颂扬唐王朝统一天下、国运昌盛积蓄气势,二者在“神”上相似、在“质”上相通。

注释: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高考理科试题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6.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卷六)[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138.

作者简介:朱文成(1971—),男,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课堂教学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