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讨式教学实践探讨

2017-12-16任春茂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问题情境

任春茂

【摘要】研讨式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师本位的观念,通过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问题情境;自我建构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本文系遵义师范学院2016年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专项项目:《学前儿童保育学》“研讨式与讲授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Z2016050)。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161-02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特别注重在和学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自己获得相应的知识,这种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的方法可以被看着是研讨式教学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研讨式教学最早见于德国,德语称之为Seminar,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双重职能。[1]后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发展,研讨式教学被欧美各大学广泛采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讨式教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人们对研讨式教学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普遍都认为,研讨式教学注重的是研究与讨论,关注的是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2]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保育学》为例,通过研讨式教学旨在探讨在理论课程中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纵观我国高校教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桌椅上昏昏欲睡的听这种现象较为普遍,整个课堂成为了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地方,导致这种现象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师本位观念的存在,使得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着管理者、讲授者、控制者等角色,课堂成为了教师的课堂,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研讨式教学旨在冲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促进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如在“学前儿童营养”这一章节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通常是教师一人查找资料,准备课件,然后“一言堂”的介绍营养、营养素、产能营养素、非产能营养素等相关内容,教师讲得大汗淋漓,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一到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就发现学生连基本的营养搭配都不会。而开展研讨式教学后,在进行本章教学前,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网络,书刊查找有关营养的资料,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初浅的认知。课堂中教师通过设置一些营养过剩的肥胖儿童图片、营养不良的面黄肌瘦的儿童图片和正常健康的儿童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再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学生谈自己的一日三餐出发,分析讨论本章节涉及到的有关概念,在这一环节,由于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又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都很高,当学生存在知识性错误时,教师会适当的介入给予指正,然后再通过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二、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其探究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强调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概况,考试分数依然是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指标,这就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学生也没有兴趣对知识进行再发现,而只是单纯的记忆。研讨式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相吻合。而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多的依赖于其探究欲望的激发和探究能力的提升。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直到高中毕业,更多的是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导致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仍然习惯于对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讲解不加思索的全盘接受,四年的大学生活给学生带来的更多的只是知识量的积累,而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并没有获得质的改变,使得大学失去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应有功能。研讨式教学力图改变这样的一种现状,通过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唤醒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幼儿园的建筑与设备卫生”这一章节,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教师即可以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幼儿园的见习经历,说说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由此引出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也可以通过图片演示的方法,给学生呈现一系列幼儿园设备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幼儿园设备选择的注意事项;还可以通过有关幼儿园的规划及园址选择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知道影响幼儿园的规划及园址选择的关键要素。

2.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各种个性心理特点,包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质疑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等。[3]学生天性好奇,喜欢探究,但学生探究能力则是一个需要不断培养的过程,研讨式教学旨在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拓展等途径,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这一章节教学活动前,教师就先让学生通过CNKI、万方、维普等查找相关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归纳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的加以引导。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课堂时间的截止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束,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会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写出相应的读书报告,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教学中教师创设的一种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相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者在这种学习情境中感到要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既不会轻而易举,也不是毫无可能。[4]已有研究表明,研讨式教学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其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endprint

1.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是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基础上的

问题情境创设的成败主要取决于问题的选择是否适宜。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必然涉及到对问题内涵的理解。所谓问题包含了三个基本成分:一是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问题的目标状态;三是问题的障碍。[5]由于问题障碍大小的不同,其解决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有的问题解决只需要单纯的依靠学生的记忆即可,有的问题解决则离不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应是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必须要了解学生,这种了解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等方面。例如在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这一章节前,教师已经让学生选择性的观看了《盲流感》、《传染病》、《末日病毒》等和传染病相关的电影,使得学生已经对传染病有了一个感性认识,并且作为大二的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因此,让学生总结提炼有关传染病的特征这一问题就变得实际可行了。

2.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是和教学内容相关的

创设问题情境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必须要围绕相应的教学内容,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并且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和可操作的,而不能是一些抽象的、空洞的问题。例如在“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这一章节中,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等是幼儿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由于这几种传染病症状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学生极易弄混淆,为此,教师可以设置几个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这些案例中幼儿具有的症状。这样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必然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表明,生活和教育两者是相互相成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亦离不开教育。[6]教育提升了生活的品质,生活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有和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例如,在“学前儿童护理与急救”这一章节,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护理与急救知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如果被小刀划伤的时候,是如何止血的?自己到医院进行体检的时候,是如何测量血压的?……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曾遇见过的,和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因此,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再引入相关的学习内容,学生就会更感兴趣,更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从研讨式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广泛调动起来,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使得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均.习明纳:现实考察与历史借鉴[J].石油教育,1996(10):47,62-64.

[2]刘伟.研讨式教学模式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65-67.

[3]谢章芳.中学历史学科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10.

[4]冯忠良著.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与实践(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33.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師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7.

[6]申林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16.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讨式教学问题情境
“研讨式”教学法在《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中的实践
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能力本位的研讨型课堂设计与应用
高中生解决情境性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中国梦教育在伦理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通信网络理论与应用多元化研讨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