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意识影响机制分析

2017-12-16张开洪段鲁玉罗志敏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4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网络文化

张开洪++段鲁玉++罗志敏

【摘要】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本文主要从道德发展核心变量: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三个方面,揭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机制,以期助力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关键词】网络文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伦理道德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11YJC71007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114-0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类思维领域的活动,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对主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人的道德行为受道德意识支配,是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观念的总称,它是一种心理活动现象,反映了人的主观道德愿望,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动力、动向和动机。统一的“知、情、意、行”是个体主体活动的完整过程,其中“知、情、意”是个体活动的内在根据,人的意识就存在于“知、情、意”中。道德意识和行为发端于道德认知,产生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动力来源于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行为受道德意志调节。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个别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成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1]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机制

1.道德认知过程及特征。人类的道德认知是主体自觉与外部道德教育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是一个渐进、循序的发展过程,具有年龄性、阶段性、地域性、选择性、局部性等显著特征。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地域,认知源信息传播方式及道德主体所获得的认知源信息、获得认知源的机会等均会有所不同,且在成长的各阶段所接触、接受、感知的大多是经过过滤、筛选的认知源。社会总是力图将主体道德认知的情境、现象圈定在相对有限、可控的范围之内。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已为成人,其道德认知能力以及获得认知源的权力和机会均比大学前有所提升,但呈现给大学生的认知源、认知源的呈现方式均同样会经过严格控制。一切不利于大学生建立正确道德认知的认知源都将被挤压到最狭小的空间中,以期将伤害降到最低点。

2.网络文化对道德认知的影响。网络文化对道德认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巨量网络文化信息的瞬时无差别呈现,破坏了道德主体道德认知的渐进性、循序性发展过程。无论道德主体处在哪个年龄阶段,无论道德认知处在何种水平,在互联网中接触的都是同样的道德认知源信息。网络文化所提供的道德认知源,既无过去现在之分,也无正误之分,更不会关照道德主体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及社会对各成长阶段道德认知标准和要求。网络文化中道德认知源不分层不分阶段的呈现方式,彻底打破了道德认知的正常轨迹。巨量的信息瞬时加载,严峻考验着道德主体的认知和非认知系统的正常负荷能力。第二,未经社会道德规范筛选、过滤的网络道德认知源,不仅冲击这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也将对道德主体的非认知系统造成剧烈影响。互联网中的道德认知源难以进行过滤和筛选,而且网络中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模糊了传统社会中的道德界限。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即便是现实社会中公认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典范,网络中也容易被稀释、被消解,甚至被一部分人反对。传统社会所摒弃的不道德现象,却可能在网络社会中被膜拜、受追捧。第三,网络文化中道德认知源多以形象直观的视觉化方式传达,挤压了道德主体深入思考的空间,抑制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吸睛”已成为网络文化制作的普遍追求,首先要吸引人,然后要能吸住人。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网络文化,把视觉传达放在了首位,所以大量的热热闹闹的网络信息基本已成为“看完即忘”的快餐式消遣,道德主体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容易被“好看”的视觉“盛宴”代替冷静的思考。

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第一,中学阶段传统的道德教育为大学生道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大部分中学生而言,紧张忙碌地学习是其生活的全部内容,其接触网络文化的机会是极为有限并处在家庭和学校严密的监控之下,因而极少受到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中学阶段所获得的道德认知基本来自现实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社會主流价值通过这种集灌输与启发、家庭与学校、书本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中国式道德教育方式,在准大学生们获得道德认知,积累道德经验、道德体验,形成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构建相对稳定的道德非认知系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业已形成的道德意识为他们大学阶段的道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和方向,也为抵御网络文化冲击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二,网络文化周而复始地刺激并激励着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需求。中学阶段的被压制的自由,大学阶段得到井喷式释放。当学习不再是唯一,生活时空不再受到严格约束,网络文化开始全方位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大学生已进入成人初期,其心智操作系统已经高度发达,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也处在高度活跃期,大学生们已具备较强的道德信息的辨识能力,能够透过纷繁庞杂的互联网信息道德新认识。他们不会只看表面现象,而是会拨开现象的迷雾去洞察更深层次的道德意义,他们主动从网络中搜寻自己喜欢的道德现象和道德事件,也能够从网络文化的思想交锋中不断积淀形成自己的道德观点、道德立场。网络文化提供的海量道德现象、道德情景,以及各种正反双方评论把大学生带入一个新奇、叛逆、多彩的信息空间,不仅满足了他们透过网络了解世界、社会和他人的急切愿望,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也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平等获取信息的通道和平台。网络文化行程的持续不断、周而复始的作用力,对大学生形成了高频度的刺激,不仅激发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的道德需求,这个循环往复的作用过程正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心理机制的影响过程。网络文化的持续深刻影响,大学生逐步感受和认识到网络道德观与现实社会道德观之间的差异,其道德观念悄然发生着改变并形成网络道德观雏形。第三,网络文化可能会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除了正向的激励,也将产生反向的弱化。如前所述,大学生个体之间的思维判断能力、心智负荷能力会有所差异。当网络文化中的道德信息超出了道德主体心智所能承载的负荷水平,长期超负荷刺激,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将会趋向迟钝和僵化。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对互联网中良莠不齐的道德信息不能正确辨识,网上的一切他都认为是真实可信的,照单全收。“在网络实践中,网上主体不易直接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能力,在多元价值的攻势下,主体往往会把感性需求当作理性的东西来加以追求并走向无批判性,从而表现得无所适从”[2]。第四,道德非认知系统为多数大学生道德发展提供稳定支撑。在多元繁杂的网络文化中,大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道德非认知系统起着关键支撑作用。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道德非认知系统,在网络文化中依旧发挥着动力和定向作用。长期积淀的道德经验、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价值取向,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网络信息的辨识力,主动过滤、排斥不良信息。多数大学生经过外界导引和自我反复强化,在网络冲浪过程中,其道德观念和道德经验会不断得到丰富、完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元认知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但对少数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道德非认知系统和道德元认知能力在网络文化的反复冲击下发生了改变和弱化,从而导致网络消极道德行为的发生。endprint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影响机制

1.道德情感是道德活动产生的重要驱动力。道德情感是人类非理性情绪的表达。道德认知是人的理性表现。人类是非理性情绪的存在物,有流露喜怒哀乐、表达爱恨情仇的高级情感需求。道德情感则是人的非理性情绪表现。只有当道德认知在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上引起共鸣,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才可能发生。大学生如果没有道德情感需求,即使具有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会缺少强烈的驱动力。只有当道德动机强烈时,大学生道德主体才可能形成正确的道德态度,主动地进行道德活动。

2.网络文化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理性的道德情感。网络社会的自由开放性、匿名性为大学生充分表达道德情感提供了广阔空间。大学生不用顾忌现实社会、“熟人社会”中各种戒律和约束,也不用担心与个人身份标识密切相关的非理性因素带来的后果,支持或反对、爱与恨均可畅快表达。因而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更加自我,更能满足他们独立、个性的道德情感需求,引起他们道德情感共鸣,继而认同、依赖并反复通过网络获得、表达道德认识和见解。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现实社会道德外在他律性要求会在网络社会中得到统合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会不断检视自己网络道德活动的标准、底线和方向,使自己在网络道德活动稳定在合适的范畴,保持内在的平衡,不至于完全失控。

3.网络文化为放大大学生非理性情绪推波助澜。如前所述,网络文化的开放、匿名特性,有利于放大大学生的非理性道德情感的表达。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文化载体对受众的影响是单向的、短期的,这是由传统文化媒体的固有特性决定的。但在网络社会中,特别是人类迈入网络自媒体时代,道德主体不再是单纯的道德信息的接受者,也是道德信息的制作者、参与者。大学生在网络事件中踊跃跟帖,发表自己见解,与其他网络参与者进行互动,无论其抱持中立、支持或反对哪种态度,自己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公开发布,个人观点转换成为公共信息影响这更多人。而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快速弥散性,使得看似孤立的个人观点和情感却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凝聚成一种社会力量,随着人数的增加,逐步形成支持系统,甚至会汇聚演变为网络文化中强大的集群心理和行为。这一特点在在“贴吧”中表现尤为突出,一旦某种情绪占据主导控制地位,就极难听到不同的、反面的声音。法国社会学家格式塔·勒朋对集群行为进行了开创性的分析。他认为,“‘集群心是指不受个体意识支配的精神体,笼罩着群体行为,具有匿名性、情绪感染性和暗示感受性,群体是受‘集群心支配的感情现象,任何一个人,只要在群体之中就失去理智,盲目随从群体精神而难以控制和制止;当个人不在群体之中时,是冷静的,遵从理性、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3]。在集群中,人们的心智活动很容易降到一个较低的活动水平上,并且人们容易毫不怀疑地被动接受和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4]。上述观点很好地解释了网络文化集群中人的非理性情绪会得到放大的心理模式。大学生们年轻、气盛、敏感、冲动的特质,为网络道德情感放大提供了可能。他们很容易被网络集群心理所感染,导致的理性缺失,出现情感放大效应。当从众行为大规模发生时,集群中主导声音、观点和情绪将被无限放大,处在集群中的大学生在交互感染作用下,道德主体以冲动代替了理性,陷入非理性的狂乱之中。当然,道德情感的放大并非都是反向的,有時也具有积极意义。如果网络集群中正面积极的道德情绪成为主导,同样也会得到有效放大,置身其中的大学生自然也会出现积极的道德活动并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促进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意志的影响机制

1.网络文化考验着大学生道德意志力。现实社会的道德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是一种典型的他律性道德。网络文化信息的传递是“人—机”模式,因而网络社会的道德其本质是一种自律性道德。网络社会中由于缺少人对人、面对面的信息交换。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开放性、多元性和自主性等特征使大学生网民的意志力面临严峻考验。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遨游时,由于不再有现实社会中真实人注视的目光,不再担心身边人舆论的谴责,在“没人知道我是谁”的网络情景中,现实社会构筑起的制度性惩罚等他律性道德防线容易被突破。他们会认为自己在浩瀚的网络中做点现实生活中不敢干事,说点不敢说的话,不会对他人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在这种责任分散心理的支配下,其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降低,从而产生非理性的、越轨的网络言行。长此以往,大学生会对网络世界中各种不道德言行变得不敏感,更有甚者为不良言行推波助澜,渐渐放弃了对道德约束力的坚持。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意志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和海量的网络文化信息,大学生道德主体要想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警觉和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网络文化的不同特性对大学生道德主体产生影响的侧重点不一样:一方面,网络文化是典型的多元文化,考验并影响着大学生在互联网信息海洋里的道德认知、伦理决断力。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十分突出,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自由、平等的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法律观念。虽然对大学生整体而言,网络文化的这些特征对他们影响程度较小,但决不能忽视网络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大学生面对互联网多重的道德标准、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和道德自律性,不但不会迷失自我,反而会更加增强其道德辨别力和道德意志力。少数或部分大学生的确会受到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而沉迷网络空间,自由主义泛滥,忽视了现实世界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远了现实的人际关系。

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意志的影响机制。为何同样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个体会产生影响差异呢?“人—机”模式下的网络文化消减了所有需要个体付出道德意志努力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刺激,网络中各种正面和负面的信息均已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受众面前,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个体要形成对不良网络言行的道德意志力,首先必须明白自己正处在履行道德义务情景之中,要抵御不良网络言行必须付出意志努力,这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部分大学生并不认为自己在网络中恣意言行是不道德的,有的大学生认为浏览色情网站、利用漏洞攻击网站等行为无关道德,完全没有意识自己在网络中言行与现实社会一样是在应该履行道德义务,作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道德行为。不仅不会出现内心的道德斗争,也不会主动付出意志努力。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当其个人欲望与道德要求发生冲突时,会主动激发内在的道德信念,以道德动机抗拒不道德动机,以道德理智排除消极情绪的干扰,并支持以恒的实现道德目标。少数大学生之所以受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其主要原因是网络文化中的道德标准不确定性、多重性以及道德自律性,蒙蔽或麻痹了少数大学生的道德警惕,他们的道德意志被一点点削弱,道德自控力被降低,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错误道德认识,养成不良道德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2]陈胜云.网络社会的主体性危机[J].现代哲学,2001(1)192.

[3]刘建民.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23.

[4][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00.

作者简介:

张开洪(1973—),男,四川射洪县人,河南理工大学高教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段鲁玉(1989—),男,河南浚县人,河南理工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罗志敏(1988—),女,山西大同县人,河南理工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网络文化
沙夫茨伯里之德性观探微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