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2017-12-14季佳慧

少林与太极 2017年12期
关键词:戚继光杠铃伊恩

文/季佳慧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文/季佳慧

速度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在生活中无处不见,如运输工具的速度、计算机的速度、战争的速度、运动员竞技比赛的速度……速度在搏击中更是至关重要,被习武者视为梦寐以求的制胜法宝,古今中外的搏击好手都认识到其无可替代的价值。

明代抗倭大将戚继光在其著作中对速度的要求早有阐释。他指出,在武术搏击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就是以快制慢,即以速度胜敌,这就是拳家所谓“快打慢”。《纪效新书》“拳经三十二势”中七星拳诀曰:“七星拳手足相顾,挨步逼上下堤笼,饶君手快脚如风,我自搅冲劈重。”抛架子式诀曰:“抛架子抢步劈挂,补上腿哪怕他识;右横左采快如飞,架一掌不知天地。”高四平式诀曰:“高四平身法活变,左右短出入如飞。”戚继光用如风、如飞来比喻速度的快,在他的著作中更是用“拳打不知”来形容速度之快。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4《拳经捷要篇》:“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文中用了“俗云”两个字,说明此话由来已久,至少在戚继光以前就已经被拳家当作口头禅了。接下来“是迅雷不及掩耳”一句,是戚继光对“拳打不知”的解释和引伸,点明“拳打不知”的核心是快。因其极快,对家猝然不知所从来,故挨了打还茫然不知其所以挨打,此是以拳法较量者的最高境界。戚氏《拳经》有“他受打必定茫然”,正其谓也。诸艺莫不同此。只有如风似电的超常速度,才能使对手茫然不知。“不知”主要是指对方的状态,也指我的反应速度快得连自己都不知。

西方的拳击对搏击速度的要求更加具体化、量化,优秀的拳手每秒可以打8拳。据英国《镜报》报道,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击拳速度最快的伊恩•百斯普(Ian Bishop)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击拳13次。伊恩的搭档在谈到伊恩如此快的出拳速度时说:“隔着手套,他的第一拳就让我的手麻了,更不用说后来的12拳。”伊恩的拳速令人惊叹,不仅速度惊人,而且力量也不可小觑。

练习速度的方法古今中外各异各有千秋,西方的方法直接易行很容易上手,讲究单一化、专业化,以最高最强、挑战人体极限为目标,利用各种器械达到训练目的,经常采用速度球、杠铃、速臂器进行训练。

刚开始训练时,练习者空手练习出拳,或将沙绑带缠于手腕上练习拳击快速动作,同时做俯卧撑辅助练习。这些练习有助于使拳面硬度增强,提高腕力和臂力。练习者可在走路的时候握紧拳头,然后放松,反复练习。待适应以上练习后,练习者可边跑边出拳。李小龙曾说过,如在跑步时出拳或踢腿,这将使你的技击术有一个新的飞跃。因此习练者不要忽略此项练习。

随着功夫的递增,练习者可以拿着铁棒或哑铃出拳练习,可在手臂缠上绷带或沙绑带进行练习,体会动作速度。一旦拿掉铁棒或哑铃,练习者将会觉得出拳轻松自如。注意,打击时不要将力量集中在表面,而是要用意念向所打击物渗透进去,将其打毁,具有摧毁一切的力量。

提高出拳力量与速度,就必须提高上肢力量,还要有正确的姿势。首先可以提高卧推力量,练习者以最大重量(极限重量)的百分之60到70,一组做10次,一次训练5组,隔天训练一次;练完后练习扛杠铃深蹲(半蹲)和硬拉,然后扛杠铃练习转腰(各5组),最后练习重拳打击沙袋。这样训练效果会更好。

在训练时要不断体会髋部的运用。李小龙曾经说过:“出拳的发力之源并不是来自臂腕,而是来自身体的中心部位(髋)”。仅仅用手臂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武术虽然在练习速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但没有西方搏击术的训练方法简单且见效快,对速度的要求也没有那么具体。在《拳经》三十二势的前言和图解文字(诀)中,戚继光也只是多次强调这个“快”字。比如《拳经》一开始讲到拳法的几点原则时,他说: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下轻固,进退得宜。拳击利用器械将训练指标量化细化,加上科学仪器的配合,使训练更加清晰、更加有方向,我个人认为这点比中国传统武术科学。

传统武术和中医不会将人体分开来看,中国武术讲究整体性,喜欢将浑身上下视为一体,所谓“一静百静,一动百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样做可以让人体发挥出最大的打击力。中国武术家的伟大之处不止这些,更让人叹为观止望尘莫及的是,他们已经将搏击研究到极致,不但懂得提高速度要在身体上下工夫,而且提出要减少进攻距离以提高速度。人是血肉之躯,进行超负荷训练总有一定的限度,也有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之时。而缩短进攻距离是无限的,即使零距离也有克敌制胜的方法。缩短进攻距离靠“佯攻”与“出手不回手”来实现。外国人只考虑人的因素,忽略了人以外的东西,而中国人不但研究人的问题,更分析了“术”的作用。“佯攻”不但可以起到声东击西的作用,还可以利用它缩短与敌人的距离,在近身到一定距离时再给对手以颜色。“出手不回手”更叫人拍案叫绝:在进攻敌人时,我如果打空了,不是像西方人一样将拳收回再击第二拳,而是将击出之拳改变进攻方向,给敌人二次打击,让对手防不胜防,其速度之快可谓迅雷不及掩耳。武术,武术,“术”字是关键,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外国人无法想象到的。像这样的武术技击理论还有许多。如:“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乘“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之机;“其进锐,其退速”;“不动如山,动如雷震”;“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戚继光杠铃伊恩
戚继光点兵“机灵的不要”
杠铃练习可增肌
暴力之旅——伊恩·麦克盖尔访谈录
戚继光开发的抗倭神器,让清朝受益二百年
姚渝永连环画选页 《戚继光御倭》
世界头号大力士拉起524公斤杠铃
戚继光巧对王使司
伊恩很爱丛林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