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定向运动赛事资源开发研究

2017-12-13王长在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定向普及

王长在,柴 娇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广东 中山 528454)

我国定向运动赛事资源开发研究

王长在1,2,柴 娇1

(1.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广东 中山 52845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定向运动赛事及其资源开发进行了研究。认为国内定向赛事可分为周期性综合赛事、周期性单向赛事及临时性赛事;定向赛事资源构成包括人力资源、场地资源、资本资源及知识和制度资源,其中又可以划分为一般性资源和特殊性资源;定向运动赛事资源的开发路径包括普及路径、融合路径、品牌路径。

定向运动;赛事资源;开发

定向运动自1979年被引入我国以来,其教育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可[1]。与定向运动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定向运动比赛虽然起步晚,但各级各类赛事建设发展迅速,1983年3月,我国首届定向运动赛事“定向越野实验比赛”在广州市白云山举办以来[2],此后30多年间各类定向运动比赛,如“锦标赛”、“冠军赛”、“友谊赛”、“挑战赛”、“系列赛”、“巡回赛”、“公开赛”等各类赛事相继出现,在我国举办的定向运动国际赛事开始增多,比赛的规范化和办赛水平在不断提高,赛事资源规模不断扩大,其经济价值也逐渐显露,这为定向运动赛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在类型众多的定向运动比赛中,哪些赛事资源可以开发,如何开发这些资源,都是在开发前需要理清的问题。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以“定向运动产业”、“定向运动赛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其中与定向运动产业直接相关的论文仅5篇,与定向运动赛事及赛事资源开发的相关论文7篇,相关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对定向运动赛事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其构成以及有针对性的开发路径的研究相对不足。研究从定向运动赛事的特殊性出发结合体育赛事资源开发的一般规律,对定向运动赛事资源及其开发路径进行了关注,从而促进我国定向运动的普及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1 体育赛事资源的一般构成

一场体育赛事的举办要涉及到人、财、物等多种要素及条件的投入,具体来看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赛事组织管理人员、场馆器材、门票、广告赞助经营、赛事转播、组织制度等。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和研究角度,学者们提出了不同资源构成类型,并将这些具体的赛事资源划归其中。从体育赛事构成的角度,李南筑、袁刚[3]认为体育赛事资源包括了竞技者、裁判员、承办方、观众台、资本、赛场、技战术等多种资源;从资源划归的系统角度,李燕燕、陈锡尧[4]对体育赛事资源进行了宏观的划分认为应该包括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从经济学生产要素分类的角度,刘琴、陈赢[5]认为体育赛事资源可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场馆资源、知识和制度资源。

以上研究从宏观、微观层面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体育赛事资源的构成,综合来看,体育赛事资源可以理解为投入到赛事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各种投入要素构成了赛事的资源体系,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将在考察定向运动赛事构成的基础上,选择生产要素分类的角度对定向运动赛事投入要素进行分析。

2 定向运动赛事资源的构成

赛事级别、类型及性质的不同,会使得赛事中投入的资源要素比例存在差异,赛事资源开发的侧重点也就会有所不同。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定向运动赛事的类型进行了划分,总结出每种类型赛事的特征,明确了哪些赛事更易于进行商业开发。在此基础上,阐述定向运动赛事资源的构成,明确了定向运动中哪些资源更易于开发。

2.1 定向运动赛事类型的划分

我国定向运动在竞技水平和产业开发上与国外定向运动强国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赛事资源的开发。观察国内定向运动赛事可以发现对赛事资源开发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原因除了我国定向运动起步较晚外,赛事类型不清楚外,比赛难度设置随意性大也是主要原因[6]。目前对于定向运动赛事类型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许多国家一般参照国际定向联合会制定的规则从比赛的难度上对比赛进行划分,按难度从高到低分为E、A、B、C、N组[7]。这种划分方式是以竞技作为主要划分依据,更便于赛事的管理,但从赛事资源开发的角度讲,应该从赛事的性质对比赛进行划分。

体育赛事类型的划分存有多种标准,余晓玲认为,按照赛事的规模和性质,可分为地区性、全国性、国际性比赛等;按照赛事的市场,可分为商业比赛、职业比赛、综合运动会、单项锦标赛等;按照赛事的社会属性,可分为商业性赛事和公益性赛事等[8]。王子朴,杨铁黎以“周期与主体”交替主导分类原则,将体育赛事划分为周期性综合体育赛事、周期性单项体育赛事、联赛、临时性体育赛事、主体直接参与型体育赛事等几种类型[9]。综合以上赛事类型的划分,对照定向运动赛事特点,基于研究需要对定向运动赛事类型进行了如下划分,并对每一类赛事的特征进行了描述,详见表1。

对于定向运动赛事类型的划分可以明确哪些定向运动比赛的赛事资源值得开发,应该怎样开发。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类型比赛在参赛主体、办赛主体、举办时间以及模式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在进行赛事资源开发时要仅仅围绕赛事性质和特点。如依附综合性体育赛事所举办的定向运动比赛,涉及到赛事资源归属等问题,赛事资源的开发潜力一般;而商业性质比较强的单向赛事其资源开发的潜力比较大,在实践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以上对于我国定向运动赛事现状及类型的描述,为赛事资源的开发提供宏观的指导框架,但定向运动赛事有些资源可以被开发还需要从微观层面对定向运动赛事资源进行解构。

表1 我国定向赛事类型及特征

2.2 定向运动赛事资源的构成

明确定向运动赛事资源的构成,可为赛事资源的开发提供清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基于前文对体育赛事资源一般构成的考察,研究从生产要素分类的角度对定向运动赛事资源的构成进行了划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场地设施资源、资本资源、知识和制度资源,同时又可以根据定向运动的特殊性做一般赛事资源和特殊赛事资源的划分,如场地设施的特殊性等,详见表2。

表2 定向运动赛事资源类型

人力资源方面。体育赛事的人力资源主要是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人员[5]。以笔者参与运作的2015年“中国定向公开赛”为例,全年 3 站比赛参赛总人数 2642 人,其中男子精英组 266 人,女子精英组 138人,公开组 171 人,男子健身组 1024 人,女子健身组 956 人,家庭组 87 人,赛事举办方共设置项目统筹组、赛后后勤组、安全保障组、医疗组、宣传报道组、物资保证组、竞赛组等7个工作组符合赛事的管理运营。整个定向公开赛事涉及到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观众、赛事管理人员等广泛的人力资源。虽然赛事性质的不同所动用的人力资源有所差别,但以上几类人员是一项定向运动赛事不可或缺的。

场地设施资源方面。定向运动起源于对未知地带的探索,场地也自然成为了定向运动开展的主要载体,保密性和多样性是定向运动场地的首要特征。随着定向运动比赛的多样化,定向运动场地也逐渐出现种类的分化,一类是竞技领域定向运动比赛场地,这些场地基本以满足比赛的竞技需求为主,如田径场、适宜的空地等,这类场地较为普遍不具备特殊性;另一类是休闲领域定向比赛,其中又分为人造特征较多的场地,如校园、公园、室内体育场馆等,以及自然特征为主的场地,如森林、山地、湿地、湖泊、雪山等,此类场地具有定向运动场地的独特性,归入特殊资源。除场地外,定向运动是一种利用地图和指北针导航的身体活动,所有这些特殊的设备也同样是定向运动比赛的必备资源。

资本资源方面。体育赛事的资本资源主要是指赛事的资金投入,一般包括政府出资和通过商业运作融到的资金[10]。由于我国定向运动赛事市场化水平不高,多项赛事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和赛事主管部门。但从理论上讲,定向运动比赛具备一般体育赛事的基本属性,赛事冠名、广告赞助、特许经营权、赛事转播权、专有权等都是定向运动赛事的资本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可拓宽赛事资金的来源渠道。但基于定向运动规格和场地的特殊性不便于收取门票,门票经营并不必然成为定向运动赛事的资本资源。

知识和制度资源方面。知识资源通常包括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信息知识[11]。定向运动赛事知识资源主要来源与赛事运作过程中运用的技术、形成的信息源以及长期积累的运作经验。此外,赛事的一些无形资产如赛事的名称、主题、吉祥物、会徽等无形资产也构成赛事知识资源。就国内定向运动赛事来看,赛事知识资源较为薄弱,还处于积累的阶段。体育赛事的制度资源主要包括赛事组织机构、体育协会、行业协会以及赛事运行的机制和制度安排等。目前我国定向运动还处于普及阶段,主要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定向运动协会主导,其中成立于2004年的中国定向运动协会(Orienteering Association of China)是国家级单项体育协会也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我国定向运动赛事的重要制度资源。

3 我国定向运动赛事资源开发的路径

定向运动赛事资源既有体育赛事资源的一般属性,也具有源于自身运动特点的特殊资源,这决定在进行赛事资源开发时,既要参考成熟赛事的操作手段,又要基于定向运动本身的特殊资源进行运作。基于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理念、定向运动在我国的开展情况以及定向运动赛事特殊资源,从整体宏观视角对资源开发的路径进行阐述,提出普及、融合、品牌三条路径。

3.1 普及路径:扩大定向运动群体

某项运动参与群体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普及程度以及其赛事资源的商业价值。普及为赛事资源开发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赛事资源的有效开发又可以促进定向运动的发展与普及。就当前定向运动在我国的普及程度来看,通过多元化的普及手段扩大定向运动参与群体数量,是定向运动良性发展必然,也是其赛事资源开发的起点。

当前我国定向运动普及主要来自政府、协会以及民间定向运动爱好者三方力量,推动普及的主体较为完备,但在普及方式及定位上却较为模糊。因此,可以借助现有的普及主体,结合定向运动的特点从教育、生活、消费三个方面拓宽普及的渠道。在教育普及方面,主要是积极推动学校开展定向运动教学,通过定向教学场地化、教案化、教具化、标准化,促进新课程资源的导入;在生活普及方面,可以在教育普及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大定向”概念促进定向运动走进居民日常生活,进行生活化普及,主要是通过宣传地图的认知与应用等定向技术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便利,比如根据路况选择出行方式及路线等。在消费普及方面,可以通过运用新技术,采用O2O模式构建网络在线体验平台+线下DIY自助式体验及训练的模式,打造全新的运动和消费体验。通过以上三条普及途径,促进定向运动的大众化和社会化,可为定向运动赛事资源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从普及的对象和作用来看,三条路径又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借助当前定向运动在校园的开展以教育普及作为基础,逐步以学生带动家庭参与到定向运动中实现生活普及,最后实现以定向运动消费带动普及,详见图1。

图1 定向运动普及方式及关系

3.2 融合路径:加速定向运动多领域融合

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可以产生产业间的叠加效应,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需求改变的必然产物[12]。定向运动赛事资源开发的融合路径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定向运动的休闲性、娱乐性、场地自由性等内涵要素糅合到其它业态中,既可以是定向运动向其它产业的渗透,也可以是基于功能互补的相互渗透,从而产生产业间叠加效应,实现互利共赢。

定向运动兼具竞争、健身、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尤其是其场地资源的多样性和自由性为定向运动与旅游行业融合提供了天然的融合点。在利用融合方式进行赛事资源开发时,首先是要明确是借助定向运动的何种功能属性,这种功能属性可以和哪个领域进行融合,然后基于该种功能属性打造赛事品牌内涵,借助“赛事主题口号”、“场地设备”等赛事资源与确定的领域融合,当然也可以通过一场赛事将各种要素都融合在一起,详见图2。从当前我国定向运动赛事的开展情况来看,借助定向运动休闲属性与旅游相融合的方式较为成功,这种融合路径也成为当前定向运动普及和赛事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此外,定向运动本身蕴含的竞技性、教育性以及对于居民良好生活方式的建立上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这些也可以成为定向运动赛事与其他领域融合的基点。

图2 定向运动赛事与其它领域融合方式

3.3 品牌路径:打造定向运动品牌赛事

体育竞赛与赛事品牌建设相辅相成,体育竞赛是品牌建设的前提,赛事品牌能增加人们对该项赛事的了解、喜爱。品牌路径可以理解为通过打造定向运动领域的品牌赛事提升定向运动赛事各资源的价值,从而促进赛事资源的开发。

2015年9月10日,“中国定向公开赛”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发布,自此,第一个国家级定向运动品牌赛事诞生,这对于我国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建设和赛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赛事定位上,主打“体育+旅游”概念,选择城市景区作为赛区,并将赛区的特色景观设置成打卡点,并在各打卡点布置丰富的线下活动,在形式上真正将体育、旅游相结合,从而打造赛事品牌。赛事组织方面,在开展竞技体育的基础上,更关注定向运动爱好者的参赛需求,特别增加了公开组、健身组、家庭组三个参赛组别,从而强化品牌的识别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定向运动中。媒体宣传方面,通过央级媒体、地方媒体、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增加了对定向运动、赛事的介绍,对赛事的品牌进行全方位的营销,让更多的人对定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赛事组织管理方面,形成了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中国定向运动协会、赛区所在城市协调小组构成的组织机构框架以及根据赛事实际需要划分的项目统筹组、赛务后勤组、安全保障组、医疗组、宣传报道组、物资保障组、竞赛组等,从而形成了对赛事品牌的有效管理。通过回顾和分析2015年中国定向公开赛,可以总结出定向运动赛事资源开发的品牌路径包括了品牌打造、品牌识别、品牌营销、品牌管理(见图3),在进行赛事资源开发时可以依循这一路径。

图3 定向运动赛事资源开发的品牌路径

当前,体育产业的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体育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定向运动的经济价值也必然要得到显现和重视。我国定向运动赛事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涵盖了周期性综合赛事、周期性单向赛事以及多种临时性赛事的完备赛事体系,这为定向运动赛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基础。同时在“业态融合”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定向运动赛事所具备的一般性资源和特殊性资源也为其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着力点。面对这些发展机遇,结合当前我国定向运动赛事发展的情况,有必要以项目普及为基础,以业态融合发展为依托进而打造品牌赛事,使定向运动赛事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1] 侯忠仁.定向运动社会价值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7):7-8

[2]中国定向运动大事记[EB/OL].http://oacn.sport.org.cn/gyxh/2006-03-03/427087.html,2006-03-03

[3] 李南筑,袁刚.体育赛事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1

[4] 李燕燕,陈锡尧.我国体育赛事资源的构成及其类别与特点[J].体育科研,2008,29(5):7

[10] 刘琴,陈赢.体育赛事资源的界定及其构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12

[5]IOFCompetitionRules 2004[EB/OL].http://www.orienteer-ing.org/i3/index.php? /iof2006/content/view/full/968.2004-5-20

[6] 单小忠.我国定向运动赛事技术难度等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5):53-55

[7]余晓玲.社会学视域下体育赛事资源配置环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3):9

[8] 王子朴,杨铁黎[J].体育赛事类型的分类及特征,上海体育学院学报[J].2005,29(6):25-27

[11] 张林,李南筑,何先余,等.我国单项体育赛事融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3):8- 12

[12] 黄兆良.知识资源及其物化[J].资源科学,2001,23(4):14

[13] 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9):161

ResearchofOrienteeringEventResourcesDevelopmentinChina

WANG Chang-zai1,2,CHAI Jiao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 China;2.Sun Yat-Sen Memorial Secondary School, Zhongshan 528454 ,Chin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authors studied orienteering events resourc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orientation ev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periodic comprehensive events, periodic one-way event, and temporary event; orientation events resources include human resources, site resources, capital resources and knowledge and institutional resources,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be also divided into general resources and particularity resources. Proposed development paths of orienteering event resources include popularization, integration and brand.

orienteering; event resources; development

G812.6

A

1007-323X(2017)02-0057-04

2017-03-18

王长在(1980-),男(汉族),吉林集安人,高级教师,在读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定向普及
定向运动的迁移价值研究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畅聊体育赛事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