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策略

2017-12-12沈曦胡新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22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

沈曦+++胡新

摘 要: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有课程、学生、教师、管理等方面。文章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保障策略提出了几点思考: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搭建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平台,建设国际化课程,夯实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严把“进出”关口,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理念以及跨文化交流与教学能力,以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理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变革教育管理模式,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策略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

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现状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据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进行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1]。在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该类学生的教育质量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关注重点。

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缺乏特色。张慧君等认为,我国高校大多数课程设置与国外同专业课程设置差距较大,常出现留学生课程衔接不上、学分得不到承认、专业划分过细、教学内容陈旧等情形[2],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课程体系很不完善且相当陈旧,除了中医、汉语等之外,比较缺少特色[3]。第二,“宽进宽出”原则影响了生源质量和出口质量。入学方面,如赵德敏所说,来华留学生生源质量、前期基础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相较于中国学生整体偏低[4];毕业方面,杨德广、李梅等认为我国高校“宽出”人才培养模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留学生教育的出口质量堪忧[5]。第三,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与新形势下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不相适应。首先,留学生之间的民族文化、思维习惯等的差异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要求较高;其次,教师队伍方面,师资数量严重不足,部分高校留学生教师由对外汉语、英语教育等专业学生担任,有能力承担留学生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6]。第四,管理部门多但缺乏协调。如崔庆玲所说,政府和高校对留学生管理分权不当,政府宏观微观“一把抓”,削弱了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内部设有的专门留学生管理部门和学院部门两者间管理权责不清,缺乏协调。[7]

因此,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应当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

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学习与国际交往的需要。具体来说,其主要措施包括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搭建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平台,加强国际化的课程建设等。

1.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来华留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正如崔庆玲在其文中说到,国际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上千年,而吸引留学生的主要因素正是文化大国的灿烂文明。中国作为四大古国之一,其文明传承从未有过断层,其拥有的灿烂文明正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关键[8]。“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在沿线国家引发新一轮的汉语学习热潮。来华留学生最主要的教育预期之一还是学好汉语,了解中国社会文化[9]。中国高校有责任为来华留学生开设更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选修课,如中华古典诗词、中华茶道、国画、中华武术、剪纸、中医、中国戏曲等。例如,北京华文学院设有非学历导游选修课、非学历文秘选修课、非学历中国文化选修课等课程类别,其中就包含了舞蹈、民乐、武术、中國成语、中华服饰、古筝、篆刻、中医等中国元素[10],受到了来华留学生的广泛好评,也极大地激发了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2.搭建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平台

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平台,是指由地处同一城市的高校联合搭建的学习平台,供当地就读的留学生共享。搭建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平台,为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特色课程,可避免课程的单一化。笔者根据李徽昭等人的观点[11],将“地方特色课程资源”解释为由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地缘优势开发的,通常以当地的传统文化、人文景观为载体的,体现包括地方民族区域特色的课程,如当地聚居少数民族民俗、地方美食、地方音乐与特色乐器课程等。这些课程多以学生的切身体验为主,体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是留学生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高校已有“爱课程”“好大学在线”等网络课程平台,但多为学科课程,对中国特色地域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不足,这一短板亟需补上。例如,北京高校可联合开发“京派文化”,以京剧、北京四合院、胡同等为依托搭建共享课程资源平台,为北京地区来华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

3.加强国际化的课程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与国际知名高校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应尽快与国际接轨。我国尚未建立起体现留学生和本国学生差异的课程体系,选修课程缺乏,尤其是国际性选修课程极少。从专业上看,目前来华留学生可就读的专业只有200多个,而美国各大学针对留学生设置的专业有5000多个,日本有3000多个,英国更是达到8000个[12]。这就要求高校开设有国际吸引力的、高质量的课程,即开设有国际竞争力的,能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品牌课程[13]。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跨文化研究类的课程,如中非文学比较研究、中美文化比较研究、国际金融、互联网商贸等。以四川大学为例,该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国际课程周”,邀请国外专家到校讲学,打造学校精品共享课程。截至2016年,四川大学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1门、省级精品课程116门、校级精品课程169门[14]。另一方面,课程的国际化路径还包括采用外语语言进行教学,如全英文课程、双语课程、小语种课程等。以北京大学为例,该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本科),2017年春季课程表中有《代数与几何》《对话全球创新大师》等94门全英语授课课程,涉及21个院系。[15]endprint

(二)严把来华留学生的“进出”关口

生源质量和培养标准直接影响着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质量,不能因扩大规模而走上“以质量换数量”“以规模代质量”的发展道路。应把握好来华留学生的“进出”关卡,实现由“宽进宽出”向“严进严出”培养模式转变。

1.严守“进口”

第一,树立生源质量意识。为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长远发展,不应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对留学生实行简单的“宽进”政策,而应严格把握来华留学生的“进口标准”。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将国际学生的入学标准细分为:学术水平、个人素质、英语水平、标准化考试、高中学习成绩、推荐信和教师评价、社会活动能力和成就等[16],相较于我国留学生入学标准仅依靠申请书、推荐信、入学考核而言,哈佛大学国际生的入学标准更为细致、严格,其所考察的内容更为全面综合,由此选拔出的学生更优秀,更有利于保障国际学生的培养质量。第二,规范入学资格。目前,我国的来华留学生入学方式仅需要一封申请书、两份推荐信、相关的入学考核,不难发现,该方式下的入学资格门槛过低。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全国统一的来华留学生入学标准,参照国际经验成立专门的入学考试机构,形成统一的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第三,严格录取。杜绝人情关系,严格执行入学标准和入学考试制度,从而保证来华留学生的生源质量。

2.规范“出口”

第一,规范培养过程。首先,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应与中国学生同等对待。自入学后高校就应严格按照培养标准和课程计划培养来华留学生,除特殊情况,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培养标准应当相同,包括同吃、同住、同管理[17]。如《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标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了医学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控制标准,要求其培养标准不低于我国学生的培养标准。其次,要密切师生交流。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当增加来华留学生的教师数量,降低生师比。另一方面,可引入导师制,明确一位教师指导若干学生,增加中国教师和来华留学生的交流机会,保证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等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第二,实行“出口”测试。关注来华留学生的能力发展,而不是仅以成绩排名来评价学生。对来华留学生学习后获得的能力进行综合测试,以能力测试结果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例如,澳大利亚高校对毕业生(包括留学生在内)进行的能力测试内容包括思辨能力、问题处理能力、人际理解能力和文字交流能力等[18]。该测试旨在测定学生毕业时所具有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是一种过程性的测试。以测试结果作为学生“出口”的标准,未达标者不予毕业,从“出口”端保证人才质量。

第三,引进毕业淘汰机制。与对待中国学生相同,应当严格规定来华留学生必须达到的学分和标准,并且要求他们必须全科合格才能毕业,未达到毕业标准者不授予毕业证书。国外许多大学都通过淘汰机制来保证大学教育质量,如美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国的大学都拥有极高的淘汰率,其中韩国的大学拥有30%的淘汰率,法国大学总体淘汰率则高达40%[19]。如此高的淘汰率,保证了“严出”政策的实施,从而确保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维护了高等学校的权威性。我国留学生教育可借鉴这一机制,以保障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彰显我国高等教育的魅力。

(三)加强留学生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理念、教学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应树立多元文化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跨文化交流与教学能力,以期对提升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有所助益。

1.树立多元文化教学理念

来华留学生来源广泛,文化背景大不相同,前期水平各有差异,这就要求从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国际教育观,加深对多元文化教学理念的理解,要能够积极理解文化差异,构建多元文化空间[20]。多元文化理念要求教师:一方面,能够认同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在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能够包容来华留学生前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等的差异,将中华文明与来华留学生文化特色有效融合,实现因材施教。

2.加强跨文化交流与教学能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当属“汉语”的使用。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均采用汉语给来华留学生授课,少有学校和教师使用英语或者其他外语授课。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及双语教学能力较低。然而,国际化的学科专业要求至少有50%~70%的课程使用全英语或双语教学[21]。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引进+培养”的方式。“引进”是指高校通过聘请其他学校的资深教师或国外师资的方式,直接引入一批具有国际经验、具备全英语或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承担来华留学生的授课工作。“培养”则是指通过选派教师出国留学、培训进修、聘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等形式培养国际化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以四川大学为例,该校在近5年中聘请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2200余人次,派出教师出国出境3644人次[22],为川大在岗教师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发展提供大量进修培训机会,助力教师扩大视野,增加国际化教学经验,提升相应教师的跨文化交流与教学能力。

(四)变革教育管理模式

理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变革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能够为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政府、高校、社会应分工合作,共同管理。“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趋势。该模式要求政府、高校、社会合力为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保驾护航。首先,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明确规定来华留学生的入学条件、培养标准、秩序守则等,在制度层面明晰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职责、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从宏观上指导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其次,高校是留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实践部门,随着来华留学生逐渐增多,高校应加大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力度,将来华留学生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梳理内部的管理机制,营造适合留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良好環境。最后,社会是学校管理的补充,学校应当主动与社会力量建立起联系,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对来华留学生的实习、社会活动、校外住宿等方面的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