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网络学习方式开发探索

2017-12-10李桂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6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道德与法治

李桂芳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海量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形式,具有传输速度快、传输质量高、交互性强、应用范围广的特点。网络学习方式在道德与法治的运用,丰富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及呈现形式,突破了教学的时空局限,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体验和参与,使得学习变得多样化、立体化。

关键词:网络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立体式体验学习

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特色,将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其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强调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社会发展;同时高度重视独立、批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体现了国际视野。这些重大的变化使得课堂必须贴近学生生活,重视体验和感悟,从纯粹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对生命的尊重、对法律的敬畏、成为一个敢于追求梦想,拥有不断追求“止于至善”的完美人格气质的中学生。仅靠课堂时间、课本内容、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是难以达成这一宏伟目标的。因此探索研究网络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开发网络学习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悟和体验新途径。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发网络学习方式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化静为动,化被动为主动;课堂学习,课后体验实践交流互动,完成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网络学习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广泛运用,要求我们必须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提高实效性。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对网络学习方式进行了原始探究。

一、开发微电影,让学生动起来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紧密联系学生的成长阶段而设置的,如青春、梦想、个人与集体、情绪等内容。知识点不多,重在培养学生对青春的理解,情绪的管理的能力,树立集体观念,放飞梦想绽放青春。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炼学习内容,强化自我构建,运用微电影的网络学习新方式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强调学习过程、直觉思维、内在动机。”按照这一观点,教师不要把知识简单直接灌输给学生,倡导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予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主动地进行加工。为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理解,将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记录,用视频微电影的形式进行呈现,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还能通过微电影的选题选材培养探索精神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人员搭配培养团队意识和小组协作精神,各尽其能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才干特长。

二、开发微信公众号,将课堂无限延伸

道德与法治本身具有内容无限多、极具时代性的特点,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受时间空间局限很大,课堂容量有限,内容深度难以挖掘,使得很多富多彩的内容呈现形式单一化,教材内容和时事脱节现象严重。因此借助新媒体营造的新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加积极及时参与时政、法律热点学习活动。例如建立面向班级或者年级的微信公众号,采取学生主编选材、版面形象设计、教师审核推送的形式。从而超越课堂的时空局限,能够让学生紧跟时事最前沿,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有了更加自主的选择权,内容上可以从国内到国外,古代到现代,形式上图文并茂,可以是时事评论,可以是观点调查与辩论。

公众号的设立,学生又多了一个自由表达,才能表现,组织协调的机会。周末学生除了刷刷朋友圈以外,碎片化的时间还可以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拓展。经常参与的同学慢慢就会开阔眼界,还有助于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性思维的培养。

三、借助安全教育平台,落实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目标有四个方面:一是人与己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地”的关系,四是“人与天”的关系。生命安全又是首要内容,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必要的自我防护技巧十分必要。而课堂教学只能提纲挈领的进行纲要性的指导,不能具体进行危险防范和逃避技巧的训练,因此借助网络的安全教育平台,将作业和安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遇到泥石流怎样逃离?燃气泄漏,如何应对?同伴溺水,如何正确救援?意外触电怎么办?食物中毒早发现?等安全警示宣传片、PPT,配套练习,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实实在在的掌握生活常识。

在实践中,多样化的网络学习方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见闻,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思维。是对课堂讲授法、合作学习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獻:

[1]贝叶斯.网络学习方法和算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宇露,李元旭.网络结构与网络学习效果——网络学习方式是调节变量吗[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

[3]许晓艺,潘战生.网络学习方式下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第一中学 5284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