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友到主奴: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2017-12-07李竞恒

南方周末 2017-12-07
关键词:君臣士大夫天子

李竞恒

在清皇帝看来,士大夫与天子共治的聚议不过是“庸主”所为,只有乾纲独断的皇权才是正道。但它并不是中国历史的常态。

清宫剧中多见主奴一般的君臣关系,常被很多人视为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常态,皇帝高高在上,臣跪地磕头高呼圣明。但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常态并非如此。

夏商周的贵族制时代,君臣多为一个家族的成员,如商代甲骨子组卜辞、午组卜辞的主人就是商王的兄弟或堂兄弟。周代宗法制下,嫡长子为君,庶子为臣,君臣即兄弟。如《豦簋》铭文中弟弟豦对哥哥“君公伯”行礼,自称“厥臣弟”;《繁卣》铭文中辛公为兄,繁为弟,两人之间行君臣之礼。殷周时期的君臣关系,笼罩在亲人血缘温情脉脉的氛围之中,并无后世“尊君卑臣”的现象。当时君臣之间是一种相对概念,臣在自己领地上也是君,所以“一个国家内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众多君主”(赵伯雄:《周代国家形态研究》)。贵族政治下的君臣共治,“堪与罗马帝国以前的共和时代媲美”(杜正胜:《周代城邦》)。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传统以血缘凝聚的小共同体社会瓦解,人员流动加速,陌生人之间互相选择成为君臣。郭店楚简《语丛》就提到“君臣、朋友,其择者也”,《父无恶》:“友,君臣之道也”,将君臣和朋友视为一伦。“朋友”一词在西周金文中指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或堂兄弟,商周时代朋友(血缘亲人)就是君臣,东周陌生人社会,“朋友”成为非血缘的友谊,君臣之间像建立朋友关系一样互相选择。除了朋友一伦外,战国时代的君主也会将士人尊为老师或宾客,《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魏惠王以“宾主之礼”待邹衍,燕昭王待之以老师之礼,自居弟子行列。《孟子·万章下》则言鲁穆公想与子思当朋友,但子思认为自己应该担任国君的老师,而费惠公则以子思为老师。

法家及道法家主张尊君卑臣,以实现耕战机器的最高效率。韩非子最早提出“三纲”,所谓“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韩非子·忠孝》),《管子·明法》、《鹖冠子·天则》中也都提出“尊君卑臣”之说。马王堆出土道法家佚书《伊尹·九主》中,也主张“制命在主”,“诤理皆塞”,(《文物》1974年11期),一切权力归于君主,甚至禁止臣下的谏诤。以法家立国的秦始皇自称“大圣”,朱熹就谈道:“至秦欲尊君,便至不可仰望。抑臣,便至十分卑屈”(《朱子语类》卷二十四)。汉承秦制,行尊君卑臣之法,叔孙通制朝仪令群臣震恐,朱熹就看破了这继承的是“秦人尊君卑臣之法”(《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五)。

汉虽继秦制,但董仲舒提出“屈君而伸天”之说(《春秋繁露·玉杯》),以天命灾异抑制非理性的君权,而汉代公羊学也有“贬天子”“君臣朋友”之说,《韩诗》亦提倡天子以士人为师、友(《韩诗外传》卷三)。随着汉代复古更化的进程,君臣关系出现了某些向先秦的回归,如《汉书·礼乐制》记载汉明帝“养三老五更于辟雍”,颜师古解释这是天子以尊父亲的礼敬养三老,以尊兄长的礼侍奉五更。其后三国至南北朝,亦有天子尊养三老五更大臣之礼,如《周书·于谨传》记载北周武帝在太学敬养老臣于谨,大臣“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皇帝以弟子身份跪,听老臣讲学,“皇帝再拜受之”。

汉晋之际,并非皇帝一人才是君,郡守长吏与其属下之间也属于君臣关系。赵翼谈到,三公、刺史、二千石的大臣可以自己招募属下,所以他们之间有君臣的关系,“虽帝王不禁也”(《廿二史劄记》卷三),钱穆认为郡太守也称君的习惯,属于“古者诸侯封国自专之遗意”(《秦汉史》)。不但郡守可以称君,县令也称君,如《华阳国志》卷十记载严道县的主簿就将县令称为“我君”。整个汉晋之际部分重建了先秦封建遗意的君臣关系,并非皇帝一人才是君,君臣关系具有相对性。

晋朝以后至唐,君主大多情况下不称呼大臣之名,而是称呼平等身份的“字”,以示尊重,顾炎武曾列举南北朝、隋唐时期多个例子,认为“其时堂陛之间未甚阔绝,君臣而有朋友之义,后世所不能及矣”(《日知录》卷二十三)。

宋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君主与士大夫之间多处于宾客、师友之间,如叶适描述孝宗与宰相史浩之间的关系是“以师以友”(《水心集》卷二十八);王安石则认为大臣应当与天子“迭为宾主”,神宗则将其尊为“师臣”;马永卿记刘安世《元城语录》中也说王安石“与人主若朋友”;梅尧臣《太师杜公挽词》:“国佐三公进,师臣一品归”,也是以“师臣”描述大臣太师;至南宋末期度宗亦尊贾似道为“师臣”。

辽金元的部族传统重视主奴关系,将大臣视为私属奴婢,多有鞭笞臣下之事,元朝大臣上奏亦多见自称“奴婢”的现象。明朝在此基础之上创制廷杖,并废除宰相中书,皇权独大,但终以士大夫文官集团与皇帝的僵持对抗而渐至消磨。清皇权高炽,“惟以一人治天下”,以君师合一自诩(姚念慈:《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决不允许出现“师臣”“宾友”之类大臣,并辅以密折制度使诸臣相互告发。乾隆仇视宋明体制下的君臣聚议:“设不断以乾纲,如宋明庸主,遇事辄令廷臣聚议,众论纷纷,迄无定见,征调纷繁,缓不济急”(《清实录》卷一二九八),在清皇帝看来,士大夫与天子共治的聚议不过是“庸主”所为,只有乾纲独断的皇权才是正道。这个画面,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清宫剧了,但它并不是中国历史的常态。

(作者为四川师范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君臣士大夫天子
天子当屏而立
中山君有感于礼
出尔反尔的誓言
阅读拙著需要回到历史现场
从《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恋
无字碑随想
论北魏西郊祭天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对西周王权衰微的分析
学渣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