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2016-12-12张馨月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士大夫演变服饰

张馨月

摘   要: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上承秦汉三国,下启隋唐五代,在经历了三国混战之后,政治动荡,朝局不稳,贵族士大夫阶层开始反抗原本已成体系的秦汉等级秩序,行为上放浪形骸,文化上玄学兴起,隐逸之风盛行。这种社会情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魏晋时期服饰的大变革,并且十分明显的表现在了变革后的服饰风格上。

关键词:魏晋时期;服饰;士大夫;演变

中图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065-02

服饰,是各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从单纯遮羞保暖的工具发展成为融入各国政治经济背景的文化标识,延续了数千年历史。在中国的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中,服饰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真实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有着十分鲜明的风格。其中,魏晋服饰以宽大飘逸,不拘一格的风格,在等级秩序严明的封建社会立起了标新立异的旗帜。

一、宽松飘逸的服饰形制

对于魏晋时期的服饰风格,学界一直有着高度统一的共识。即从形制来源上分为两类:一类承袭秦汉遗制,是典型的汉民族服饰;一类袭北方风格,由游牧民族传入。在风格上,衫的地位逐渐取代袍服成为主流服饰,士大夫阶层由于玄学与“老庄”思想的盛行,其服饰开始向舒适与美观发展。

(一)服饰的形制规定

魏晋时期的统治阶级对于各阶层的服饰穿戴有着严明的规定,从衣冠形制到所用色彩,都可以在典籍中找到所记载的相关规定。

《晋书·舆服志》中记载:“《周礼》,弁师掌六冕,司服掌六服。自后王之制爰及庶人,各有等差。及秦变古制,郊祭之服皆以袀玄,旧法扫地尽矣。汉承秦弊,西京二百余年犹未能有所制立。及中兴后,明帝乃始采《周官》、《礼记》、《尚书》及诸儒记说,还备衮冕之服。”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礼法制度是以周朝为蓝本的,统治阶级希望恢复周朝的礼法制度,因此在相关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有关服饰的规定还是比较严明的。

然而即便是专门记载服饰的《舆服志》,其中的记载也只是当时社会情况的一小部分,并且是站在皇室以及朝堂的立场上进行记录,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可以说是脱节的,《舆服志》所记载的,只是一个等级制度的划分标准以及相关规定,具体实行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士大夫阶层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的服饰制度,到了魏晋时期已经严重崩坏。

(二)“贱服”与游牧民族服饰的流行

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开始崛起。因为不满于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对于封建政权采取一种疏离的态度,商讨玄学,崇尚清谈之风,这一大批放浪形骸,游戏人间的隐逸之士,成为了突破陈旧的服饰等级制度的开路先锋和中坚力量。

《世说新语》对当时士大夫阶层言行有着十分直观的记录与描写,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巾子、宽衣、小挥、木屐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十分流行的服饰,然而这些在之前是属于“贱服”,也就是下层的平民所穿的衣服,前代的贵族阶层所看轻的服饰到了魏晋却成为了流行风尚,足以看出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于礼制的态度。

巾,是最为常用普通的束发用具。在《舆服志》中给出的介绍是“古尊卑共服也。” “故汉末妖贼以黄为巾,世谓黄巾贼。”可以看出,巾这种首服,并不为贵族所喜。而在魏晋时期,巾在士大夫阶层十分流行。《世说新语》中提到:“谢中郎是王蓝田女婿。尝着白纶巾,肩舆径至扬州听事见王。”以魏晋风流的气度来讲,谢万比不上哥哥谢安,他所戴的白纶巾从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表现他肆意并且狂放的行事风格。事实上,士大夫阶层的重视,使得巾这种庶民首服的地位骤然得到了升高,原本下九流的配饰成为了魏晋名士清高的代表,便可以看出当时的魏晋,至少在士大夫阶层,对于传统的封建礼制已经开始有了反抗的思想,并且开始从服饰上付诸行动。

挥,是一种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比较接近现在所说的裤子的服饰。在汉朝已经传入汉族,只是在魏晋之前,多是为了劳动方便的所谓“下九流”的劳动人民穿着,对于贵族而言几乎可以称作侮辱性的存在。《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因为祢衡对他屡次出言不逊,将他贬为鼓吏,给他准备单绞和小挥一类的“贱服”来对祢衡进行羞辱,然而祢衡赤身裸体立于鼓前,痛骂曹操并且最终被曹操所杀。也许是因为这一点,小挥在士族中有了反叛的意味,有了相应的思想内涵,也就成了士大夫阶层十分喜爱的服饰之一。

(三)从“合礼”到“审美”

秦汉时期,服饰与礼教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服饰最重要的要求是“合礼”,而不是按照个人喜好以及舒适程度来进行要求的“审美”。在以孔子为首的儒学思想认为,合乎礼法是服饰所必须达到的要求,至于舒适和美观,则不在考虑范畴。而在魏晋时期,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礼法制度逐渐被打破,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崛起。对服饰的要求也由“合礼”也开始向“审美”进行转变。

魏晋时期服饰形制的改革,与当时的思想解放是分不开的,而玄学和道教则是这场思想解放的主流。道教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而玄学则使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这些思想与儒学礼教背道而驰,加上三国混战后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少数民族入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魏晋服饰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魏晋名士这般惊世骇俗的穿着,有一定的客观实际原因。由于过分追求“飘飘欲仙”的境界,魏晋名士们经常会服用“五石散”之类的仙药,导致皮肤敏感脆弱,体内发热,需要宽松衣物进行散热和保护皮肤。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这种“衣冠不整”的做法已经成为魏晋名士用来彰显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化现象“魏晋风流”的主要标志。

在魏晋服饰的审美追求方面,在女性服饰上体现得更加明显。秦汉时期的女子衣着以曲裾深衣为主要形制,与此相比,魏晋女子在穿着上追求清新飘逸,翩然欲仙的风格,并且越来越重视服饰对于身体美感的修饰作用。

两晋时期的女性服饰以“上俭下丰”为主要特点,上身衣着相对紧身,袖口则十分宽大,下身长裙多为多褶裙,裙长及地,下摆宽松,视觉效果轻灵俊秀,十分飘逸。《晋书·五行志》载:“武帝泰始初,衣服上检下丰,著衣者皆厌要,此君衰弱,臣放纵,下掩上之象也。至元康末,妇人出两裆,加乎交领之上,此内出外也。”。

封建时期的礼教对于女性的要求往往更为严苛,魏晋时期女性服饰所追求的飘逸潇洒的风格明显不符合统治阶级的礼教要求。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大夫阶层带头反抗封建礼教,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老庄“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据了主流,符合封建礼教,束缚身心自由的服饰形制自然会被潇洒飘逸的魏晋风格所取代。

二、蕴含“老庄”思想的服饰色彩

“天人合一”,是“老庄”思想非常重要的部分,庄子在阐述此观点时曾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主张“忘己”以顺应自然。这种无为而为的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广泛的推崇,也使得我国的古代服饰在魏晋时期另辟蹊径出现了逆流,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色彩偏好。

(一)服饰色彩的规定

除去服饰形制本身,在魏晋之前,服饰的色彩、章纹也是服饰等级秩序划分的重要标志。例如在汉代规定,农民只能穿本色麻布短衣,贩夫走卒只能穿接近织物颜色的褐衣,不能穿带有其他色彩的服装。到了西汉后期开始可以穿着青绿颜色,其他依旧是禁止下层劳动人民穿着的“禁色”。穿错了颜色,甚至要遭受法律制裁。而服饰颜色的相关规定,在婚服上的体现最为明显。

古代贵族阶层的婚服规定,在《仪礼》一书中有详细的记载。在婚礼举行之日前,新夫家当以媒拜会新妇父亲。媒着玄端服。当日,新夫着爵弁服迎娶新妇,新妇由姆(即教导新妇的年长妇女)陪同,并两名随嫁女子到达夫家。新夫头戴爵弁,形似无毓之冕;上衣玄色象征天,下裳纁色象征地,有黑色缘边,喻阴阳调和。蔽膝随裳,棕红色。大带黑色。鞋履为赤舃,即红色复底鞋。新妇婚服形制与男子同,惟服色有别,上衣下裳均为黑色,取“专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带随裳色,亦为黑色。另外从阴阳五行思想考虑,由于黑色属阴,故而在裳下缘红色边,以注入阳气而致平衡。姆以黑色丝带和发笄束发,身着生丝所制黑色衣裳。蔽膝、鞋履和大带色黑。 随嫁者亦为黑丝衣裳,披绣有黑白相间的黼纹的披肩。新妇上车时由姆为其披上由黑色素纱罩衣以防风尘,此衣名“景”。使者、侍者均着玄端服,包括玄冠、玄衣、玄色或者黄色裳、黑舃。

婚礼在我国是每个人的“终身大事”,从古至今,婚服在服饰文化中所占的地位都是十分重要的。在魏晋之前,汉朝婚服所依凭的是周礼,根据《仪礼》等文献的记载,此类属于士阶层的婚礼基调庄严肃穆,全无今日的喜庆、热烈和喧闹。

(二)对白色的崇尚

在古人眼中,黑白二色是色彩的两端,因此在服饰色彩的选择上往往崇黄尚红,轻黑忌白。以婚服为例,前文已经介绍过,汉朝婚服所依凭周礼,新夫上衣玄色象征天,下裳纁色象征地,有黑色缘边,蔽膝随裳,棕红色。大带黑色。脚穿红色复底鞋。新妇上衣下裳均为黑色,取“专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带随裳色,亦为黑色。裳下缘红色边,以注入阳气而致平衡。随着生产力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红男绿女”的色彩成了婚服的主流,男着绯红,女着青绿,婚服色彩由严肃庄重开始向喜庆热闹转变。

但是这样的转变趋势,在魏晋时期出现了一股逆流。士族崇尚黑白二色,特别是白色。士大夫阶层在日常生活中穿着白色,甚至作为结婚的婚服,构成了服饰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縠、白纱、绢衫,并紫结缨。”白色不仅是日常生活中贵族最受欢迎的颜色,同时也是婚礼礼服的颜色。在婚礼这种喜庆的场合使用白色,在西式婚纱传入我国之前,只有魏晋时期有这种现象。魏晋名士用最纯净无暇的白色来作为结婚礼服,与当时盛行的玄学、老庄思想有着分不开的联系。魏晋时期出现的服饰色彩逆流,是以服装为载体,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下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的颠覆性突破,也是魏晋士大夫阶层反叛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服饰从最早的蔽体防寒开始,与人类社会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与宗法、等级、礼教等一系列词语相联系,形成了一种彼此相互关联、相互决定的纽带关系。魏晋服饰在我国服饰史上是标新立异的一支,就是因为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与宗法、等级、礼教脱离了关系。士大夫贵族阶层带头反抗礼教,宣扬老庄玄学,追求政治自由与人的自我认知。正因为如此,魏晋时期才会出现飘逸灵秀的服饰风格,以及完全不同于其他历史时期的,对白色的推崇。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服饰作是士大夫阶层对于封建礼教反叛的外化,是他们的思想最直观和有力的代表,也是魏晋服饰出现此种演变现象的原因。

★课题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15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从魏晋服饰看魏晋等级秩序”(课题编号:QJCX-2015-072)。

参考文献:

[1]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3]孔子等.仪礼[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房玄龄.晋[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刘乐乐,张美娟.浅谈魏晋服饰的简约与奢靡——以<世说新语>中的士阶层形象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6]陈玉洪.魏晋南北朝服饰的文化符号学阐释[J].文学界(理论版),2012(01).

猜你喜欢

士大夫演变服饰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动物“闯”入服饰界
明代士大夫的法律修养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