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酒店管理特色专业培育研究

2017-12-06李鹏举何凡李极霄

商场现代化 2017年21期
关键词:终身学习酒店管理

李鹏举 何凡 李极霄

摘 要:酒店管理教育的超规模发展使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面临一系列问题,培育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已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本文以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在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践建设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提出了逐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培养适应新形势复合型人才的建议。

关键词:终身学习;酒店管理;特色专业培育

一、引言

酒店管理专业是目前国内发展较快的高校专业之一。该专业应用性强、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酒店管理教育的超规模发展,普通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师资力量单薄、实训设施缺乏、校企合作浅显、学生就业层次偏低、招生每况愈下等等。同时,酒店业也是一个受政策等外部因素影响较大的行业。特别是从2013年“三公消费”受限后,我国高端酒店业整体走低,高星级酒店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量显著缩水。因此,对于面临激烈竞争的普通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培育特色的酒店管理专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培育酒店管理特色专业不仅可以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形成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設核心精品课程,在同类本科院校中脱颖而出。还可以精准的满足酒店行业对目标人才的渴求,缓解我国酒店行业中高级人才危机,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高层次就业率,等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酒店管理专业在不断学习、模仿西方酒店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壮大。至2016年,我国开办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达到100多所。关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理念也层出不穷:施国新提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应该围绕“中国服务”模式的打造,利用全产业链对人才进行培养;李力和沈雅雯提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基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学位教育目标和行业需求;包永宏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及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途径。

虽然我国高校酒店管理教育实现了较为庞大的规模,提出了很多研究理论,但是至今没有打造出一所国际公认的酒店管理教育名校。国内大部分本科高校反而逐渐走入两个极端:(1)一些本科高校过于强调动手能力与实践经验,甚至出现本科教育高职化的趋势,使得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专业内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双低”现象长期存在,并导致“专业萎缩”,生源不足;(2)而大部分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偏重于理论教学,忽视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极强的特点以及高星级酒店对员工综合素质的高要求,造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难以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终身学习的内涵及重要性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中的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终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的正式概念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欧美等国的教育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继提出和完善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终身学习在日本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并产生了“学社融合”这一重要教育实践形式,即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合。21世纪初,我国也正式提出要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并在党的十八大上明确了终身学习的地位和重要性。

在终身学习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交流已突破时空与地理的限制,知识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所需的知识和信息量也变得极为庞大。而当前高校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专业教育依赖于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不足,导致多数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动手能力较差,毕业后难以胜任工作岗位。因此,传统的专业教育已满足不了新形势下人才的培养需求,如何培育适应新形势的特色专业、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成为高校专业建设的一个紧迫问题。

四、特色专业培育手段

酒店管理要成为高校的特色专业,就应以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指导,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逐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复合型人才。其培育手段主要包括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践建设和人才培养。

1.课程建设

培育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在保留原有《酒店管理概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研究高星级酒店对于酒店管理人才必备技能的要求,培育几门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课程。

通过市场调查后发现,高星级酒店特别重视员工的跨文化、跨国际交流学习能力,尤其是对英语口语水平有较高要求。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应重视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如开设《酒店情景英语口语》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开设《国际酒店求职》等双语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及学习能力。

活动策划、数据分析、报告编写等也是一个成功的酒店管理者所必备的技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可通过开设《活动策划与管理》、《科学绘图与数据分析软件实验》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研究能力,进而转化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另外,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还是管理能力,酒店管理专业应加强管理方面课程的建设,可开设《酒店管理案例研究》、《酒店职业经理人》等更实用的课程。

2.师资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第一线工作者。因此,专业教师更应该在工作和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和终身学习。

酒店管理专业师资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青年教师的培养。应针对性地创造条件,适当提供专项经费,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专业博士学位或出国访问。并鼓励教师考取各种与酒店行业相关的高等级的资格从业证书或外语等级证书。以提升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技能。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应制定相应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培养及激励。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企业实训、轮训等。让专业师资队伍能够接触行业的前沿技术,并将其转变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此外,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也是建设特色专业的重要手段。

行业兼职教师队伍引进。行业内的优秀管理者不仅是企业的管理人员,更是一些专业课程的实践专家。尝试聘请酒店行业实践运营方面的专家参与专业课程,既可以为学生讲授行业内的最新动态,也可以精准地培养学生所必需的行业技能。兼职教师的引进应不拘泥于学历、职称,而应以工作技能作为主要衡量标准。

3.实践建设

酒店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目标,因此,构建本专业及社会所需的实践体系是特色专业培育的重中之重。除了增大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外,要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学科活动等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尝试构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实践教学由5大板块构成,分别是课后实训、假期实习、专业认知实习、专业集中实习、毕业实习。课后实训这个版块的时间最为分散,實践也最为灵活。高校可以通过开放实验室的形式供学生课后练习,也可以联系学校附近的高星级酒店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临时岗位,让学生利用闲散时间增加实践经验,熟练课上所学知识。假期实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学校通过与高星级酒店签订合作协议,推荐有意愿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实践的学生前往酒店实习。既可以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又能够达到校企双赢。专业认知实习、专业集中实习和毕业实习则是传统酒店管理专业必备的实践环节,专业认知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所学专业,并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专业集中实习用时最长,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最主要手段,通过连续的集中的高强度的实践,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毕业实习是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实践环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为其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课外实践,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研究等。通过这些实践项目,可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探索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特色专业培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高校应该鼓励学生每日读书,提高其自学能力。除鼓励外,高校还应研究制定读书抵学分、阅读选修课等方案,将阅读自学荣誉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如推荐关于学习的微信公众号、专题学习网站和手机APP(Application)等,培养学生随时学习随处学习的良好习惯。

以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素质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高校应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形成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教师团队和全体师生参与的良好氛围,并建立合理的校内团队遴选机制。

高校还可以实行导师制。在本科生入学时就安排固定的导师辅导其专业学习和发展。导师应重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尝试让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发表科技论文。

五、结语

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高校酒店管理专业通过建设核心精品课程、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创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等手段,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还可以在省内乃至国内高校中独树一帜,形成鲜明办学特色。同时,使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工作与就业市场接轨,提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羽.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J].中国商论,2015,(34):190-192.

[2]施国新.基于打造“中国服务”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全产业链办学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06):98-102+127.

[3]李力,沈雅雯.我国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旅游论坛,2011,4(01):120-126.

[4]包永宏.多元智能理论视阈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01):139-14

[5]李恒庆.日本终身学习背景下“学社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李鹏举(1986- ),男,汉族,山东高密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地学、旅游教育

猜你喜欢

终身学习酒店管理
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单片机教学改革探讨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之思考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如何对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教学实效性探究
“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