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017-12-06黄河啸彭一辉胡为群朱奇彪米松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培育互联网+

黄河啸,彭一辉,胡为群,朱奇彪,米松华*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a农村发展研究所,b数字农业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黄河啸a,彭一辉b,胡为群b,朱奇彪a,米松华a*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a农村发展研究所,b数字农业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成为职业农民培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本研究旨在探索“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新模式。梳理了培训信息化管理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教培训基地为例,深入探索基于培训机构“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从法律、资金和人力3方面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提出建议。研究结合文献梳理、现状分析和案例分析,从培育机构的角度为“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建设提供参考。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互联网+”; 信息化平台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民分工分业分化导致农业从业者总体出现数量萎缩、结构失衡、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1号文件先后3年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和培育途径进行系统阐述。张桃林[1]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管理培训班上强调,要“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信息化培训创新”。信息化培育模式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其内容主要涉及“互联网+”和大数据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创新应用。所谓“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即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管理考核和政策配套等服务;而大数据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应用,即通过农民使用信息化平台所形成的数据支撑,挖掘农民的政策需求、科技需求和培训需求,为农民设计合理化、个性化的培育途径。

1 研究综述与实践做法

1.1 研究综述

应用Springer Link外文期刊网,用关键词“Web-based training in agriculture”进行模糊搜索,相关文章主要应用案例分析探讨基于网络的农业教育与培训平台建设方案,侧重于网络学习的模块开发。如乔治大学项目(UGA)面向农民和农机推广员设计了一个教学网站,着重于实现多媒体的农业教学资源库及低成本的信息更新系统[2]。

利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用“农民培训信息平台”和“农民培训信息化”搜索,从检索结果看,我国关于该问题研究最早始于2011年,相关度较高的研究并不多,主要资料类型以期刊和网页新闻为主以及少量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农民培训信息平台的概念界定、建设途径2个方面。从概念界定来看,张兴等[3]最早引入农民培训信息平台的概念,他认为农民培训信息平台是集农民培训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发布、反馈和网上自主学习为一体的平台;张桃林[4]提到智慧农民云平台,作为“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抓手。从建设途径来看,张兴等[3]提出建成一个以农业信息网为主干,以有限广播电视网为信息传播平台,以电信网(农信通)为信息传播和反馈平台,以其他网络机制为辅助传播和反馈的平台,各个网络互相联系、共享资源的互通有无、全方位、立体的农民培训信息平台;张芸宁[5]建议开设信息化培训课程,拓展短信平台和语音平台服务外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邓泽国[6]将农民培训信息平台的建设归纳为视频模块、网络课程模块、信息模块、交流模块、信息反馈系统、在线学习模块和资源共享模块七大方面。

1.2 实践做法

法国、美国、印度等国家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为职业农民的信息化培育提供启示。法国的农民培训网络系统非常完善,已形成分散、直接、多渠道的信息快速传递模式。法国各省都为农业生产提供免费的服务网站,生产农户家用电脑普及率高,从而实现技术、信息、供销的信息化服务[7]。法国农业部的信息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设全面,免费向社会提供政策信息、统计数据和市场动态等农业信息服务[8]。美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走在世界先列。通过美国农业部的宽带计划,由农业部提供资金用于远离人口密集区域的农村地区宽带服务设备与设施的建设、升级和改造。2013年,美国农业法案授权农业部为农村地区拓展宽带服务和提高农村教育的远程通信能力提供赠款和贷款组合[9]。印度的农村数据库及网络发展非常快。由国家农业研究委员会统管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印度政府在农村建立了21个信息中心,因其信息服务费用小、没有时间限制等优点,被农民广为接受[10]。

农业部于2014年正式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掀开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化建设的新篇章。“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服务云平台,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职业农民培育效果。在“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育平台建设的过程中,以下3大主体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1.2.1 政府的顶层保障

2014年,农业部将中国农村劳动力培训网与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进行整合,集农业信息与培训管理于一网。同年,农业部正式开通运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信息管理系统,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申报、审核、管理和服务功能于一体。2015年,为实现农业科教服务“互联网+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格局,农业部出台《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方案》,全力打造以国家农业科技、教育、环境、能源为核心的大数据平台,其中包含智慧农民培育云(图1)。

图1 农业部对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育的顶层设计

1.2.2 院校的中坚力量

本文所指的农业院校,包含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及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机构。院校教学凭借已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信息化、科学化与现代化。以中央农广校为例,在农业远程教育、智农信息平台、农民手机应用、大数据资源库等方面助力农民教育培训,实现跨越式发展[11](图2)。

图2 中央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育的跨越式发展

1.2.3 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助推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小农户与市场对接提供平台,有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信息素养。安徽省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培训方案》和《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已覆盖全省17个市38个项目县1 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家和地方层面相继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信息平台。但在推广实施过程中,平台应用率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4方面的难点问题。

2.1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有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县级、乡镇和经济相对不发达省份的信息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还不具备上网的条件[12]。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为1.91亿;城镇网民占比73.1%,规模为5.19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虽保持稳定,但是,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百分点,可见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且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高,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到全网覆盖、进村入户还具有一定的难度[13-14]。

2.2 信息平台的大数据挖掘利用率不高

信息平台除了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功能外,还能通过农民的使用搜集庞大的数据资源。而目前,政府部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平台的数据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平台的运行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行为模式、培训意愿、政策需求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应用。

2.3 平台服务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

从内容上来看,绝大多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虽已涵盖三农要闻、政策扶持、供求信息等多方面,但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理念、思想道德、法律法规、文明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更新较为欠缺,未做到按需施教、与时俱进,且资源并不丰富[15-17]。从功能上来看,培训服务平台的信息多、内容杂、以单向传递为主,搜索引擎功能不够强大,农民难以快速搜索自己所需的信息,无法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缺乏双向在线交流功能,且新型职业农民的教学服务暂未实现信息化的双向管理机制。从形式上来看,培训服务平台展示给农民的信息以文字为主,而农民更期望通过简单易懂的图片、音频等方式学习。

2.4 农民获取信息的意识与能力不强

许多农民对互联网知识还缺乏客观的认知,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改变自身命运的作用,导致对互联网使用需求较弱、信息获取能力不强[18-20]。2016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是“不懂电脑/网络”,比例为68.0%;其次为“年龄太大/太小”,占比为14.8%;“不需要/不感兴趣”占比为10.9%。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我国还未实现无线WIFI全覆盖,而手机流量资费高、网速慢,农民不愿意花费过多资金随时随地手机上网,限制了农民通过信息平台获取培训信息、参与农民培训的意愿。

3 建设探索

本文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教培训基地为例,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组织实施机构的视角,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模式的创新。

3.1 建设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目的是使农民便捷地获取培训资讯、学习实用易懂的知识、反馈个人需求与意见,具体体现在以下4方面。一是打造系统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机制。实现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报名、在线教育培训、在线服务、在线认定管理考核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全面的农科教大数据资源库。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库、专家库、知识库的全面整合、专业量化、实时更新、规范管理。三是推动交互的教学与资讯服务平台。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借助信息服务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获取资讯、反馈信息、交流互动,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单向传导转为双向互通。四是农民教育培训与农民发展研究的互动机制。依托科教培训基地的实践基础,深入了解农民的政策需求、科技需求和培训需求,纵向延伸到农民发展问题研究,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优化“三新并行、三新融合”研究为特色,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智库。

3.2 建设原则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的资讯、服务内容应当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设定,后台管理系统的建设则应着力于提升培育机构的工作效率。二是便捷性原则。农民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操作能力相对较弱,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应易于农民的操作,结构上简单明了、功能上全面方便。三是及时性原则。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数据应实时更新,用户的请求应及时分析处理。四是系统性原则。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功能当环环相扣、系统全面,从纵向角度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全过程信息化服务,从横向层面涵盖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需求。

3.3 建设方案

3.3.1 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总体设计

基于“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设计模块分为两个部分:一是WEB端,平台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主要功能是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检索历年培训班信息及农业科技信息等服务,包括农民培训、专家库、学员库、知识库4大模块,每个模块下设若干子模块;后台主要功能是数据维护,包括历年培训班、学员、专家与教学资源的信息维护。二是移动端,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向用户提供实际有效的服务,具体包括培训资讯与学员服务,培训资讯模块包括年度计划、通知公告、培训须知、培训报道、培训报名;学员服务包括学员风采、学员活动、问卷调查、三农专题。

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 64位作为平台的服务器端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具有2方面优势,一是便于部署、管理和使用,二是能够提供企业级的可靠性、可用性、可伸缩性的性能。

后台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64位作为平台的数据库支撑。平台以Java为编程语言,使用Bootstrap作为前端框架配并合JavaScript、Jquery、HTML5等语言脚本进行功能开发。现如今人们使用的终端设备多样化,包括电脑、手机、PAD等移动终端设备,显示器的屏幕尺寸差异较大,分辨率各不相同,因此想要实现1个网站在种类不同的终端上有出色的表现将变得比较困难。但是Bootstrap前端框架在这些终端上有着相当出色的表现,因其简洁灵活而倍受欢迎,使得Web开发更加快捷,诸如NASA的MSNBC(微软全国广播公司)的Breaking News都使用了该框架。

3.3.2 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主要系统

信息化服务平台的主要系统见图3。一是数据资源系统。主要包括学员库、专家库、教学资源库和问卷数据库4方面。学员库整合了历年来参加浙江省农科院科教培训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员详细信息,如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行业方向、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常驻地址、联系方式、参加过的培训班等信息。学员库的数字资源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分析和管理,新型职业农民也可通过服务平台检索到个人参加过的培训信息。专家库整合了历年来被聘任为培训基地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专业特长和联系方式,专家源自全国涉农领域的大学教师、科研专家、农技人员、土专家等。新型职业农民可通过服务平台查询到感兴趣领域的行业专家。教学资源库整合了培训基地历年来教师的PPT、音视频等精品课件,新型职业农民可通过个人参加过的培训班入口点击获取教学资源,也可在教学资源库中通过关键词检索相关课件。问卷数据库针对每年参加培训班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详尽的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资源,问卷内容涉及新型职业农民基本信息、生产情况、经营情况、培训经历及意愿等方面,有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行为、需求分析,为理论、政策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基础。

图3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与研究交互平台总体架构

二是三农服务系统。功能在于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除培训之外的跟踪服务,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经营管理、学员风采等信息资讯,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通过关键词的检索搜索所需的信息。此外,服务平台开通留言功能,学员可在平台上发表对培训班的意见及个人需要和疑问,平台及时根据学员的需要进行反馈和在线答疑。

三是教学管理系统。集培训计划、培训通知、培训须知、在线报名、班级管理、培训报道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教学管理平台。培训基地通过WEB端口和微信公众号发布年度培训计划,大力宣传推广,便于新型职业农民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培训班报名;利用短信平台、微信群、QQ群,实现培训班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便于沟通的及时、通畅;服务平台针对每一期培训班创建WEB端入口,学员可通过该入口下载该期培训班的照片、课件等资源。

3.3.3 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应用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平台产生的大数据可以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值得深入挖掘与应用。例如,运用大数据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需求,为其推荐相关的政策优惠、实用技术、管理理念及培训班信息;从大数据中了解农民教育培训的市场构成、细分市场特征、新型职业农民需求和其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状况等众多因素,合理地规划年度培训主题、时间及地点,保证培训基地的品牌独具个性化。

4 政策保障

4.1 法律保障

政府部门应制定保障“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稳定运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信息平台自由法》《信息平台准入法》等,对信息平台的准入机制、利益分配、信息保护、网络安全等进行严格规范,为平台的建设创建有序、稳定的环境。

4.2 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维护和使用,以及组织相关人才的培训。探索政府公共财政补贴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创新模式。

4.3 人才保障

组建由政府主管部门、培训实施机构、网络技术专家和新型职业农民代表组成的“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协同创新团队;同时,要重视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定期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技能培训。

[1] 张桃林.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农业现代化发展全过程[J]. 农民科技培训, 2012(5):4-7.

[2] POCKNEE S, KVIEN C, RAINS G, et al. Web-based educational programs in precision agriculture[J]. Precision Agriculture, 2002, 3(4):327-340.

[3] 张兴, 饶异伦. 关于农民培训信息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 2011(6):145-146.

[4] 张桃林.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造就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J]. 农民科技培训, 2014(8):4-7.

[5] 张芸宁. 加强新疆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的建议[J]. 新疆农业科技, 2015(4):39-40.

[6] 邓泽国. 辽西地区农民培训与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3):277-283.

[7] 张雅光. 法国农民培训与证书制度[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3):27-28.

[8] 邓虹. 法国农民科技培训和信息化服务体系[J]. 老区建设, 2007(4):63-64.

[9] 万蕾, 刘小舟.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美国经验及对中国的思考[J]. 农学学报, 2014, 4(6):120-124.

[10] 裴新涌. 国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5, 27(1):154-158.

[11] 王伯文. 农民教育培训跨越发展靠信息化[J]. 农村工作通讯, 2016(17):61-62.

[12] 张裕馨. 信息技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运用[J]. 农业与技术, 2015(2):206-206.

[13] 李伟.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4.

[14] 刘人瑜.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14.

[15] 郭徽. 法国农民培训教育状况及对我国农民教育的启示[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9(3):28-29.

[16] 付倩, 胡建勇. 美国和日本农民教育对我国新型农民培育的启示[J]. 现代化农业, 2017(2):46-47.

[17] 万蕾, 刘小舟.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美国经验及对中国的思考[J]. 农学学报, 2014, 4(6):120-124.

[18] 孙少宁, 尹宝全, 孙芳. 农业信息化教育网站平台的建设与研究[J]. 农业网络信息, 2015(9):53-56.

[19] 狄文帅, 丁笑天. 我国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讨与思考:以“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视点[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28):111.

[20] LI H, FU Z, LI Y, et al. A web-based knowledge aided tutoring system for vegetable supply chain[C]//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Volume Ii, First Ifip Tc 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DBLP, 1969:1029-1036.

(责任编辑:万 晶)

2017-08-01

2017年浙江省农业软科学课题(CTZB-F170331AWZ-SNY2);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GL133)

黄河啸(1990—),女,浙江金华人,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民教育与发展,E-mail:973598123@163.com。

米松华,E-mail:wzhwmt@aliyun.com。

文献著录格式:黄河啸,彭一辉,胡为群,等. “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1):2066-2070,2074.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158

F323.6;G725;[S-9]

A

0528-9017(2017)11-2066-05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培育互联网+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高速公路伴随式信息服务平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