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唑螨腈对草莓二斑叶螨的控制作用

2017-12-06周晓肖江景勇邱莉萍李伟龙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防治效果草莓药剂

周晓肖,江景勇,邱莉萍,李伟龙*

(1.临海市农技推广中心,浙江 临海 317000; 2.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乙唑螨腈对草莓二斑叶螨的控制作用

周晓肖1,江景勇2,邱莉萍2,李伟龙1*

(1.临海市农技推广中心,浙江 临海 317000; 2.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为明确乙唑螨腈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2017年2—3月在草莓上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0%乙唑螨腈悬浮剂 1 875、2 500和3 750倍液防效均显著,高剂量施药处理优于低剂量施药处理,但差异不显著。从防效及安全性来看,是理想的草莓二斑叶螨防治药剂,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草莓; 二斑叶螨; 乙唑螨腈; 杀螨剂

草莓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以成螨、若螨群集于叶背吸取汁液,在叶面吐丝结网,最初使叶片上出现灰白色小斑点,后现红斑,严重受害时叶片呈锈色干枯,状似火烧,植株生长受抑制[1-2],由于繁殖力强,年发生代数多且世代重叠严重,危害猖獗,近年来已成为南方草莓生产中的一种主要害螨。常有草莓种植户反映现有杀螨剂的效果不太理想,既与二斑叶螨为害较隐蔽,防治时螨口密度高,而施药时喷雾不均、漏喷有关,也可能与农户长期单一用药而使害螨产生耐药性或抗药性有关。乙唑螨腈是沈阳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新型杀螨剂,兼具胃毒和触杀作用,通过抑制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进而作用于呼吸电子传递链中的复合体Ⅱ,破坏能量合成,达到防治作用。2017年2—3月就乙唑螨腈对草莓二斑叶螨的控制作用进行了首次试验,通过评价该药剂对草莓二斑叶螨的田间应用效果,探索其科学使用技术和安全性,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30%乙唑螨腈悬浮剂(宝卓,中化作物保护品有限公司);对照药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爱卡螨,麦德梅农业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试验在浙江省临海市邵家渡街道上汇村辉腾果蔬专业合作社气雾栽培草莓基地第9号大棚进行,大棚面积280(35×8)m2。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颊,2016年9月25日移栽,株型矮小,长势偏弱。防治对象为二斑叶螨,试验时二斑叶螨发生严重,药前平均每叶螨数为23.87~40.93头。各处理小区的栽培条件、草莓长势均匀一致。试验期间将RC-4HC温湿度记录仪触头置于植株生长部位,自动记录温湿度变化情况,其温度变化范围1.4~49.8 ℃,平均为14.99 ℃;相对湿度变化范围18.1%~90.8%,平均为62.6%。施药当日小雨,叶面干燥,对防效无明显影响。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2,3分别为30%乙唑螨腈1 875、2 500和3 750倍液,处理4为对照药剂43%联苯肼酯3 000倍液,处理5为清水对照。各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设计,小区面积16 m2。于2017年2月8日13:30—15:30按试验设计用量对水施药1次,采用顶能锂电池背负式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片正反面,每小区喷药液量约1.2 kg,折667 m2用药液量50 kg。

1.3 调查与统计方法

1.3.1 药效调查

采用定点调查的方法。各小区随机定点20株,每株标记1片叶,每次调查、记载标记叶存活二斑叶螨数量。施药前进行螨口基数调查,施药后1、3、7、14、21、30 d各调查1次标记叶活螨数。用Nikon P500相机拍摄标记叶,在电脑上放大照片,记录活螨数量,以施药前和施药后各期的叶片螨数计算各处理区螨口减退率及防治效果,采用LSD最小显著差异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

1.3.2 对作物及非靶标动物影响

药后1、3、7、14 d观察施药对草莓花、果等的影响,评价药剂对草莓的安全性,记录药害的类型和为害程度,同时观察试验区内蜜蜂对药剂的反应,记录反应状态和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乙唑螨腈对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

图1表明,施药后,清水对照区的虫口密度持续上升,药后7 d开始以较大幅度上升,药后21 d达到峰值。各药剂处理区药后1 d虫口密度均略有下降,之后呈小幅上升,药后3 d开始持续下降,30%乙唑螨腈1 875倍液在药后21 d出现小幅度波动,虫口密度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

图1 各处理草莓二斑叶螨虫口密度的变化

分析各处理校正防效(表1)发现,药后1 d,30%乙唑螨腈1 875倍液防效达到98.5%,击倒力优于2 500倍液和3 750倍液,显著优于对照药剂;药后3 d,30%乙唑螨腈3个处理防效均达到98%以上,显著优于对照药剂;药后7~30 d,4个处理的防效均表现出良好的持效性,30%乙唑螨腈3个处理的防效均优于对照药剂,差异不显著。

在30%乙唑螨腈的各处理中,防效均较优异,速效性好,持效期长,以乙唑螨腈1 875倍液和2 500倍液最为显著,高剂量施药处理防效优于低剂量施药处理,但差异不显著。

表1 乙唑螨腈对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效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0.01和0.05水平差异显著。

2.2 安全性

根据药后试验调查,试验各处理下对草莓花、果无明显药害现象。因此在本试验处理浓度范围内,各参试药剂均对草莓安全。

2.3 对非靶标动物影响

观察药后1~30 d,各处理对草莓棚内蜜蜂活动无明显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草莓二斑叶螨由于其对环境适应性强,极易产生抗药性,且繁殖迅速,危害性极大,对草莓产量、品质造成重大影响[3-4]。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叶螨发生期施药1次,30%乙唑螨腈各处理防治草莓二斑叶螨速效性好、持效期长,且对草莓安全,对田间蜜蜂无明显影响,可作为生产上防治草莓二斑叶螨的药剂推广使用。

30%乙唑螨腈是一种新型丙烯腈类杀螨剂,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该产品主要通过触杀和胃毒作用防治害螨,对卵、幼螨、若螨、成螨均有较好防效,且与常规杀螨剂无交互抗性。本试验结果表明,高剂量施药处理防效总体优于低剂量施药处理,但差异不显著,本着“生产必需、防治有效、安全为先、风险最小”原则,推荐施药浓度为3 000~4 000倍液。

国内草莓以鲜食为主,由于其果实为裸果,皮薄,外皮无保护作用,易受外界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因此应用杀螨剂防控害螨时,在保证其防效的同时,应综合考虑二斑叶螨生物学特性、农药残毒及特点等。田间调查表明,在螨发生盛期,即使达到90%以上的防治效果,残留螨量仍较高,需多次防治,这将给草莓的农药残留控制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对草莓二斑叶螨的控制要立足于防,重点把草莓二斑叶螨防治工作做在苗圃和开花前。

[1] 林党恩,廖世纯,韦桥现.17 种阿维菌素混剂对柑桔红蜘蛛的田间防治效果 [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 (23):295-298.

[2] 何建红,柯汉云,洪文英,等.联苯肼酯等新型杀螨剂对草莓红蜘蛛的控制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2(11):1546-1548.

[3] 郝保春.草莓生产技术大全[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0.

[4] 陈永凡,陶小祥.草莓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J].上海蔬菜,2011(4):61-62.

(责任编辑:张瑞麟)

2017-09-03

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5ny06)

周晓肖(1985—),女,浙江椒江人,助理农艺师,本科,从事蔬菜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工作,E-mail:526768000@qq.com。

李伟龙,高级农艺师,E-mail:leeweilong@163.com。

文献著录格式:周晓肖,江景勇,邱莉萍,等. 乙唑螨腈对草莓二斑叶螨的控制作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1):2003-2005.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141

S435

B

0528-9017(2017)11-2003-03

猜你喜欢

防治效果草莓药剂
用料不当致牛病 如何防治效果好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20%啶虫脒可溶液剂对苹果绣线菊蚜防治效果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芦笋田棉铃虫药剂筛选试验探究
选用对口药剂 适期防治病虫
油田污水处理药剂的选用
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的防治效果观察
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