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栽培模式对夏茭生长发育、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2017-12-06曹亮亮沈学根陈耀辉冯明慧周建松张永根姚良洪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露地栽培茭白湿度

曹亮亮,沈学根*,陈耀辉,张 真,冯明慧,周建松,张永根,姚良洪

(1.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 桐乡 314500; 2.龙翔街道农业经济服务中心,浙江 桐乡 314504; 3.桐乡市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浙江 桐乡 314504)

栽培模式对夏茭生长发育、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曹亮亮1,沈学根1*,陈耀辉2,张 真2,冯明慧1,周建松1,张永根3,姚良洪2

(1.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浙江 桐乡 314500; 2.龙翔街道农业经济服务中心,浙江 桐乡 314504; 3.桐乡市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浙江 桐乡 31450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大棚单膜覆盖栽培模式、露地栽培模式对茭白生长环境(地温、气温和光照强度)和夏茭苗期生长、物候期、肉质茎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膜覆盖栽培模式地(气)温上升快,湿度降低,光照充足,茭白萌芽早、生长快、产量高、采收早、品质好、效益高。

双膜覆盖栽培; 单膜覆盖栽培; 露地栽培; 生长环境; 夏茭

茭白是桐乡市的主要经济作物,常年复种栽培面积0.193万hm2。近年来,由于国内茭白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种植模式效益不断下降,早熟栽培成为突破销售、提高效益的一个主要环节。桐乡市2002年开始茭白大棚栽培试验,并取得良好效果,2007年进而开始双膜覆盖栽培试验,但管理技术要求较高,推广速度较慢。通过双层棚膜覆盖栽培,能使茭白收获季节进一步提早,从而提高种茭效益。为了进一步明确大棚栽培、双膜覆盖栽培和露地栽培3种模式对茭白生长环境、茭白生育期及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特进行田间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在桐乡市龙翔街道金牛村董家茭白基地进行。试验田前作茭白,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排灌良好,生产条件好。供试茭白品种为双季茭龙茭2号。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露地栽培(CK)、大棚单膜覆盖栽培、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67.5 m2。

2015年7月10日种植,行株距110 cm×50 cm,栽17 250墩·hm-2。适时盖膜揭膜,大棚膜、地膜同时于12月18日进行盖膜,2016年1月17日揭地膜,4月8日揭大棚膜。其他管理同大棚单膜栽培技术。

1.3 指标测定

各处理于2016年1月13—20日测定地上130 cm处的空气湿度和气温,地上5 cm处的气温,地下10 cm处的土温。2017年3月14日测定光照强度。记录物候期,在苗期分别测定茭白株高、叶片宽、叶龄;在采收期分别测定茭白株高、叶长、叶宽、茭肉长、茭肉直径和茭肉质量等相关性状,记录每次采收的壳茭产量和销售收入。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茭白生长环境的影响

2.1.1 温度

表1显示,不同栽培模式对茭白生长环境的地温(地下10 cm处)影响比较明显。1月13—20日,每天各个时间点的地温变化不明显,但8 d平均结果,每个时间点的地温均以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的最高,为13.2~14.1 ℃;其次是大棚单膜覆盖栽培模式,为13.3~13.9 ℃;最低的是露地栽培模式,为9.5~9.6 ℃。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与露地栽培模式的地温相差大,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与大棚单膜覆盖栽培模式的地温相差不明显。

表1 不同栽培模式对茭白田地下10 cm处温度的影响 ℃

表2显示,在观察的8 d时间里,白天地上5 cm处气温从8:00开始迅速上升,至14:00达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每个时间点均以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的最高,在14:00平均为21.3 ℃,其次是大棚单膜覆盖栽培模式,最低的是露地栽培模式。其中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下,8:00地上5 cm处的平均气温为8.3 ℃,比大棚单膜覆盖栽培和露地栽培的气温分别提高2.7和5.9 ℃;11:00、14:00和16:00的平均气温分别高5.3和11.1 ℃、2.5和13.0 ℃、1.8和10.5 ℃。说明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下,地面的气温较高。

表2 不同栽培模式对茭白田地上5 cm处温度的影响 ℃

表3显示,在观察的8 d时间里,白天地上130 cm处不同时间点的气温变化趋势在不同栽培模式中差异明显。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明显高于露地栽培模式,也明显高于大棚单膜覆盖栽培模式,而大棚单膜覆盖栽培模式的气温,除8:00与露地栽培模式差异不明显外,其他时间点明显高于露地栽培模式。说明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下,棚内保温好,升温快。

表3 不同栽培模式对茭白田地上130 cm处温度的影响 ℃

2.1.2 空气湿度

表4显示,3种栽培模式下,8:00的空气湿度最大,14:00湿度达最低值,双膜覆盖地上130 cm平均湿度37.0%,比大棚单膜覆盖栽培及露地栽培降低27.6和4.7百分点。冬季大棚管理一般在8:30—9:00进行通风降湿,15:30—16:00关闭通风气窗。双膜覆盖后由于内棚膜的阻隔,大棚内湿度相对较低,而单层大棚覆盖由于地面直接蒸发而棚内雾气较重,湿度高于露地。双膜覆盖后棚内130 cm处湿度变化,从8:00—16:00,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双膜覆盖表现为湿度降幅较大,棚内充足光照;而单层大棚覆盖其湿度保持在较高湿度水平上,且相对平稳,一定程度影响了棚内光照和茭白光合作用。

表4 不同栽培模式对茭白田地上130 cm处湿度的影响 %

2.1.3 光照强度

大棚覆盖后在提高棚内温度的同时,对棚内光照也有一定的影响,且与使用的棚膜有关。表5显示,大棚新膜内14:00的光照强度为71 000 lx,要高于使用1年旧膜的54 400 lx,透光率分别为84.5%和71.9%。地膜一般使用新膜,当大棚膜为新膜时,地膜内14:00的光照为53 800 lx;当大棚膜为旧膜时,地膜内光照为44 700 lx;两者透光率分别为66.4%和54.9%。因此,在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或大棚单膜覆盖栽培模式下,使用新膜的透光率明显高于旧膜。

表5 不同栽培模式对棚内光照强度的影响 lx

注:大棚膜为6丝多功能膜,内棚膜为1.5丝多功能膜。

2.2 对茭白苗期生长的影响

表6显示,不同栽培模式茭白苗期生长指标(茭白叶龄、株高)差异较大,前期叶宽无明显差异。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模式下的茭白叶片数多于大棚单膜覆盖栽培模式,3月15日进入分蘖期,叶龄相差0.5叶,比露地栽培的多2叶1心;双膜覆盖模式的茭白株高比单膜覆盖模式增长9.2%,叶宽增加14.0%,随后进入孕茭期后则植株高度、叶宽基本接近。由于露地栽培的茭白比双膜覆盖栽培的茭白萌芽期晚1个月左右,所以不与露地栽培的茭白进行苗期生长性状比较。

表6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棚茭白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对茭白物候期的影响

不同栽培模式条件下,茭白苗萌芽时间差别较大。一般情况下,茭白在环境平均温度5 ℃以上时进入萌动期。从表7可以看出,双膜覆盖模式1月21日萌芽,3月29日进入孕茭期,比单膜覆盖、露地栽培分别提早8和25 d。不同栽培模式的孕茭期至采收始期的时间间隔相对稳定,约17 d。双膜覆盖栽培模式4月15日上市,比单膜覆盖、露地栽培分别提早上市8和24 d,采收盛期分别提早上市6和29 d。

2.4 对茭白商品性状的影响

表8显示,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的茭白肉质茎较长,且较饱满,单茭重略重于其他2种栽培模式。双膜覆盖的肉茭重分别比单膜覆盖和露地栽培增加了2.6%和5.9%,这是由于双膜覆盖栽培后起身早,在揭内棚膜后的大棚内孕茭,孕茭期其温光条件适宜,茭株生长稳健,养分积累充分,产量优势明显。大棚单膜覆盖栽培则在4月8日揭去外棚膜,因此,其孕茭期多数在露地状态下,受环境及气候影响要大于双膜栽培。露地栽培模式壳茭重比大棚栽培模式略低,肉质茎缩短,商品性略有下降。

表7 单双膜覆盖栽培模式对茭白物候期的影响 月-日

表8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茭商品性状的影响

2.5 对茭白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9可以看出,大棚+地膜双膜覆盖茭白产量达31.755 t·hm-2,单膜覆盖栽培的茭白产量为29.295 t·hm-2,露地栽培的茭白产量为28.020 t·hm-2,双膜栽培模式较露地栽培增产13.3%,较单膜栽培增产8.4%。

由于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的茭白采收较早,市场价格较高,产值达18.273万元·hm-2,比大棚单膜覆盖、露地栽培的14.708万和9.359万元·hm-2,分别增长24.2%和95.3%,双膜覆盖栽培的效益11.373万元·hm-2,比大棚单膜覆盖和露地栽培的分别增36.5%和176.8%,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表9 不同栽培模式对夏茭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注:成本主要包括大棚及薄膜折旧、肥料农药、人工,不包括土地租金。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单双膜覆膜栽培保温增温效果明显,尤为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表现更为突出,萌芽早,起发快,中期(揭内棚膜后)温光条件适宜,生长稳健,养分积累充分,产量优势明显,茭白采收期明显提早,经济效益较为显著。棚体内能量积蓄较多,升温保温效果好,能保持较长时间一定的温度,有效地防止了冬季及早春低温冷害和冻害。

地(气)温升高,萌芽早。双膜覆盖对茭白田面5 cm处气温影响较大,在14:00平均为21.3 ℃,比单层覆盖及露地提高2.5和13.0 ℃;8:00平均为8.3 ℃,比单层覆盖及露地提高2.7和5.9 ℃。

降湿效果好,棚内光照充足。双膜覆盖后棚内130 cm处湿度,8:00—16:00表现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双膜覆盖后表现为湿度降幅较大,14:00湿度达到最低值,为37.0%,比单层覆盖及露地分别降低27.6和4.7百分点。在大棚膜及内棚膜都是新膜的情况下,大棚内透光率为84.5%,内膜内透光率达66.4%,透光效果较好。而在大棚使用旧膜而内膜为新膜情况下,内膜下透光率为54.9%。

双膜栽培萌芽早,生长速度快。双膜覆盖于1月21日萌芽,比单膜覆盖、露地栽培分别提早10和23 d;3月15日进入分蘖期双膜覆盖后茭白株高比单膜覆盖模式增长,叶宽增加,3月29日进入孕茭期,比单膜覆盖、露地栽培分别提早8和25 d。

夏季采收期提早。双膜覆盖4月15日上市,分别比单膜覆盖和露地栽培提早8和24 d,促早效果十分突出。

品质、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双膜覆盖茭白产量31.755 t·hm-2,较单膜增产8.4%;产值18.273万元·hm-2,比大棚单膜覆盖和露地栽培分别增加24.2%和95.3%,双膜覆盖的效益11.373万元·hm-2,比大棚单膜覆盖和露地栽培增加36.5%和176.8%,经济效益较为明显。

为了使茭白效益与劳动力、销售、贮存能力达到一个最优化的平衡点,需要通过大棚单、双膜覆盖栽培和露地栽培相结合的方式,延长董家茭白的上市时间,在露地茭白上市前结束设施茭白的采收,缓解劳动力紧缺及销售压力。

[1] 沈学根, 陈建明,徐杰,等.双季茭白新品种‘龙茭2号’[J].园艺学报,2010(1):171-172.

[2] 陈建明,王来亮,周锦连,等. 浙江省茭白栽培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践[J].长江蔬菜,2015(22):135-137.

[3] 林佩霞,王来亮.不同设施栽培方式对不同茭白品种采茭期及产量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3): 84.

[4] 应荣,崔海峰,倪方群,等.杀菌剂敌磺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茭白孕茭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2014,50(7):946-952.

[5] 寿森炎,姜芳,陈可可.浙江设施茭白栽培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 [J].长江蔬菜, 2009(16): 102-103.

[6] 陈建明, 俞晓平,陈烈忠,等.浙江省茭白高效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3(18): 172-174.

[7] 沈学根, 姚良洪,倪方群,等.浙北茭区双季茭白新品种龙茭2号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1(16):122-124.

[8] 程龙军, 郭得平, 朱祝军, 等.茭白肉质茎膨大发育的生化基础研究[J]. 核农学报,2014,18(6): 457-461.

[9] 陈建明,张珏锋, 何月平,等.我国茭白鞘叶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J].长江蔬菜, 2011(16):16-20.

[10] 沈学根,姚良洪,张永根,等.桐乡市茭白生产模式及产业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0):1665-1668.

(责任编辑:吴益伟)

2017-09-15

浙江省“三农六方”科技协作项目

曹亮亮(1987—),女,山东威海人,农艺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蔬菜栽培,E-mail:liangliang1.cool@163.com。

沈学根(1962—),男,浙江桐乡人,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作物栽培,E-mail:txsxg88@163.com。

文献著录格式:曹亮亮,沈学根,陈耀辉,等. 栽培模式对夏茭生长发育、产量及效益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1):1918-1921,1925.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118

S645

A

0528-9017(2017)11-1918-04

猜你喜欢

露地栽培茭白湿度
太湖茭白
路基上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湿度场分析
湿度变送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难以忘怀的江南味
“黑心”茭白
长了黑点的茭白就不能食用?
无纺布在露地栽培克瑞森葡萄上应用技术及作用
露地荠菜有机栽培技术
张掖市无公害露地西瓜高产栽培技术
带有双检测结构的电缆接头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