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坪彝寨的“文旅融合”

2017-11-29肖知潞

当代贵州 2017年47期
关键词:水城县搬迁户商业街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肖知潞

海坪彝寨的“文旅融合”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肖知潞

东有西江千户苗寨,西有海坪千户彝寨。

初冬,走进六盘水市水城县易地搬迁扶贫海坪安置点—海坪彝寨,映入眼帘是一座座凸显彝族文化的建筑,土墙、茅草、彝族图腾等传统彝族建筑风格融合到现代建筑中,充分传承了彝族的建筑特色。

海坪彝寨易地搬迁扶贫项目位于野玉海景区内。这个以“扶贫”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巧借“三变”东风,实现了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的愿景,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易地搬迁扶贫新路。

脱贫致富是立生之本,传统文化是立命之魂。

今年3月,绣娘安秀书搬到海坪彝寨新家,不仅分到了三室一厅的新房子,还被安排到景区的彝族商业街就业。“以前,在地里辛苦地做农活一年也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现在靠祖上传下来的刺绣手艺,每个月平均收入超过了两千元。”

安秀书之所以能在景区彝族商业街就业,全得益于当地“一户一就业”政策。除了固定的工资收入,对拥有传统蜡染工艺和彝族刺绣的贫困户,还将对其产品收益进行分红。既为贫困户提供了收益,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在景区建设过程中,海坪彝寨按照“一户一就业”“一户一产业”“一户一技能”等要求,给贫困户创造就业机会,安排1103人在景区工作,月工资平均2000元以上,实现了一户一就业;以股份链接的方式,发动贫困户参与旅游商品开发、民族歌舞队、旅游餐饮服务等,发动农户入股土地、荒山,种植花卉、中药材等发展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引入水城县旅文投公司、扶贫开发公司等10余家公司,对搬迁户进行技能培训,对入股房屋进行经营管理,并按股份比例进行分红,确保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迁户赵音写家就参与了房屋入股,全家5口人,按人均住房25平方米原则,应该居住125平方米。但是现在一家人实际居住只有75.27平方米,赵音写将空出的49.73平方米入股商业街经营管理,每月可获房屋入股保底分红249元。

“搬迁群众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群众,特别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为了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管委会在海坪彝寨设置了便民服务中心,为搬迁户群众提供‘一户一服务’,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水城县政协委员、野玉海管委会工作人员周玉芝说。

据介绍,海坪彝寨项目于2015年12月开工,涉及水城县6个乡镇,35个村,245个村民组。2016年8月18日正式启动搬迁,截至目前,已迁入679户2782人。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图为水城县野玉海景区的千户彝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水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责任编辑 / 顾海凇)

猜你喜欢

水城县搬迁户商业街
完美小店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李晶晶作品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
世界商业品牌名街评价研究
今非昔比的商业街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