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博:产业兴 村民富

2017-11-29刘悦

当代贵州 2017年47期
关键词:酒业村民绿色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刘悦

岩博:产业兴 村民富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刘悦

岩博村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用产业振兴乡村的致富之路。

初冬的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整洁的柏油路,修剪整齐的行道树,着装统一的工人......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路、村集体经济为零的贫困村。“这里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园区,一个景区。”来岩博村采风的北京游客王裕民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岩博村正是利用优势产业,走出了一条用产业振兴乡村的致富之路。

联村强企 众人拾柴火焰高

“只有产业搞上去了,村民才能过上好日子。”在党的十九大代表、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看来,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带动,产业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

在岩博酒业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着拌粮,几百缸已经灌装好的大缸整齐成列,等待着发酵......这座已成规模年产5000吨,销售额达3500万元的村中酒厂,起初并不是靠外来商人投资兴建,而是由160多户村民投资入股办起来的。

“岩博酒业生产的是传统小锅香酒。”2013年加入岩博酒业的生产技师姚超介绍说。

2013年,为适应发展需要,岩博村党委采取村企联建的方式,联合辖内5个企业组建了岩博联村党委,并以联村党委为纽带,为5户贫困户赠送红色股份,带领50户农户创业就业脱贫,实现党群同心、抱团发展、齐步脱贫。

在联村党委带动下,通过“招商引资+集体入股+村民认股”的方式,村集体贷款2000万元160户农户认股入股,与2家平台公司合作,整合1.35亿元资金建成年产白酒达5000吨、产值达3.25亿元的岩博酒业。2016年7月,将苏座、鱼纳2个贫困村纳入了岩博联村党委共同管理,并积极协调特惠贷1500万元,帮助苏座村、鱼纳村842户村民入股岩博酒业。

截至目前,岩博酒业有岩博村及周边村寨300余人在酒厂上班,共吸纳了岩博、鱼纳、苏座3个联村1012户、3450人参与企业入股分红。

从160户到如今的1012户,岩博酒业这个大家庭不断壮大,成为岩博村壮大乡村产业的一个缩影。“我们鼓励和吸纳更多的村民入股,让大家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来,才能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岩博村村主任肖玉龙说。

这样的变化,在岩博酒业上班的岩博村村民彭琼感受最为深刻:“以前我就在家里喂猪喂牛,辛苦不说,收入还不稳定,入股酒厂后年底能参加分红,家里的土地也流转给合作社,丈夫在合作社的运输队上班,现在我能每月领到工资,收入稳定,工作朝九晚五,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和彭琼一样,在酒厂上班的岩博妇女不仅改变了收入方式,也改变了她们的生活方式。

2016年,岩博实现了整体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万元,村集体资产突破6200万元,集体经济积累达472万元,成为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村。

做循环经济的“绿色文章”

“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就要在产业下功夫。”余留芬说,在参加完党的十九大回来后,她将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宣讲,让村民知晓。

在被问到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和岩博村下一步的发展结合时,余留芬的回答是发展“绿色经济”。

从林场中发掘“第一桶金”的余留芬,对于绿色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如何让乡村在绿色中振兴,岩博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

——岩博村周围的大拔米村、新村、俄朵村种植的高粱成为了岩博酒业的酿酒原料,生产后产生的酒糟废料,成为了合作社养猪场的饲料之一,生态养猪场又为岩博火腿厂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货源......

——岩博周边丰富的煤炭资源,有大量煤矸石废弃堆场,无人问津,怎样做到废弃煤矸石再利用?村办企业煤矸石砖厂利用煤矸石来制砖,然后返销到煤厂和邻村,用于方兴未艾的厂房和民房建设。

“绿色经济”在余留芬与岩博村的故事中不断升级,伴随着市场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今,岩博村的绿色产业早已不再是过去的“小打小闹”,依托林场资源,兴建起藏龙山庄,发展农家乐,搞起了乡村旅游,林场成为岩博村的“绿色银行”,价值达到1500余万元。

总投资1.5亿元的岩博酒业、总投资2398万元的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总投资1200万元的岩博山庄、总投入600万元的火腿加工厂......都成为这条“振兴”产业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抓市场机遇乡村旅游大有作为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有助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盘活闲置农村资源,有效拉动内需,是实现共享发展重要的途径。

在岩博村,延绵6公里的环山步道和大型的人工湖已悄然成型,摩托车赛道、真人射击模拟场、正如火如荼地建设,这些,都得益于2016年岩博村引进并启动的彝人谷旅游项目。

彝人谷景区项目,以彝族文化、酒文化、党建文化为核心,结合区域自身条件,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承载扶贫标杆使命的、多种资源组合的特色党建乡村旅游景区。

项目以绿色生态为特色,体验式山水游为导向,立足生态山水的自然本底和假日化休闲度假的旅游需求,集民俗体验、生态娱乐、运动休闲、养生度假、党建交流五大功能于一体,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实现营业收入6000万元,将带动1012户3450人年均增收3000至5000元。

“彝人谷项目建成以后,不仅能给村民们带来实质上的增收,更重要的是将生态宜居建设上升到一个高度,同时推动乡村文明建设,扩大农村就业渠道,增强农民的幸福感,起着很大的带领作用。”肖玉龙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地区的脱贫,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博村正是抓住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机遇,结合自身良好的绿色产业优势,在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中走出了自己坚实的一步。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余留芬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乡村发展的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一定把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带回村,和村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建设美丽乡村。

“绿色经济”在余留芬与岩博村的故事中不断升级。图为岩博村一角。(贵州图片库供图)

(责任编辑 / 顾海凇)

猜你喜欢

酒业村民绿色
山西汾阳王酒业中国食安大会上获嘉奖
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双沟酒业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中国酒都·贵州仁怀食品生产许可证(SC)获证酒厂名单(截止2019年2月11日,共506家)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