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发展

2017-11-27汤池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汤池

【摘 要】 20世纪初的中国人民面临着救国救民的历史任务和多种救国道路的选择,我们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比较的结果。本文既分析了从历史上又探讨了实践,认为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有其必然原因。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形成创造性的结合,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中国的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这一年英国殖民者向中国发起进攻,第一次鸦片战争由此爆发。在此之前,中国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对外部世界的发展知之甚少,通过鸦片战争中国被拉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随着大清帝国节节败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中西方差距也日渐凸显。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求生存、谋发展成为当时大多数进步人士思考的主要问题。此问题的答案首先被归结到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因此1860年以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首先掀起了洋务运动,但这一运动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破产。也正因为这一失败使国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不仅仅在科技层面,还包括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落后、政治制度腐朽等等。所以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开始各个方面的救国尝试,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改良如戊戌变法,还是文化的革新如新文化运动等等都没有最终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既有封建主义的桎梏,又有官僚主义的压迫,同时作为外来侵略者的帝国主义绝不会允许中国获得独立自由的发展。严苛的现实逼迫中国人进一步觉醒,局部的改革或革新已没有办法解决中国的问题,历史的特殊情况迫使中国人将救亡的途径转移到革命上来。

即便有了革命要求,但是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革命的问题也摆在了中国人面前。当时中国多个阶层的人士都做过革命探索,如农民阶级发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等等。这些探索为中国选择正确的革命道路积累了历史经验、打下了实践基础,但它们都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领导这些革命的阶级或阶层不具备彻底的革命性,比如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辛亥革命。作为一个没有成熟便被推上历史舞台的群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后得以体现。当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最终选择妥协退让,导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这一失败也使很多此前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救国方案抱有极大期望的国人陷入新的困惑和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究竟在哪里?

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一消息恰好给处于困惑的中国人以新的启发,此前中国人接触的西方理论众多,但像马克思主义一样实践成功的基本上没有。而当时俄国与中国有着相似之处,所以更多中国人开始自发的关注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全新的革命主张,马克思主义从理论根源上明确消除了人们对反动统治阶级抱有的幻想,提供了一条明确的革命道路即发动无产阶级进行武装斗争。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不断结合的过程,是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问题从而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过程,更是在革命实践成功的基础上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过程。

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有着独特的发展过程,其独特性很大程度在于它的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发展的论证并不完全一致。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观点,往往要经历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才能走向社会主义。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似乎没有遵循这个规律,但当我们仔细剖析历史会发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发展不但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而是对其创造性的发展。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肩负的首要历史任务,为了实现它中国人作过多种尝试,而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当时多种救国方式均走不通后的唯一出路。而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可能,因此中国必须采取合适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针对这个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摸索和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理论。譬如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要求革命的普遍原理,又结合了中国必须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国情。正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蓬勃的生机、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恰好印证了这一点,凭借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开始,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就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很多正确的重要观点。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国情判断的错误造成了党在1957年下半年后的重大失误。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转折和新起点,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过往的经验教训为基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在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国情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新的有机结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中国面临了新的国际国内情况、中国共产党面临了复杂的党内党外情况。在20世纪伊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了及时回答,增强了人民凝聚力,使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但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贫富差距、城乡差别、经济发展地区之间不协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党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已经并将继续展开,新的实践提出了新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肩负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使命,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集中体现。它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要政治命题。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继承,也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又如,十八届五中全会的重大貢献——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也针对了我国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都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对于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做出的科学的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通过对历史的梳理能进一步明确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当前要发展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更加需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 黄书进,张子书.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思想理论教育,2016-04-15.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