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育人创新机制的构建

2017-11-27周娇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互联网思维创新

周娇

【摘 要】 本文通过梳理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分析了互联网思维下构建创新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释了互联网思维下创新育人机制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提出了构建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育人创新体系对策的建议:树立“以生为本”的互联网思维育人理念,建设交互参与的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教学管理团队,创设动态立体的互联网思维育人模式,打造全方位、无边界的互联网思维育人生态;形成“去中心化”的学生网络社群,设置“互联网+课程”的教学体系,开发高校专属网络平台,制作新媒体教育产品。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育人机制;创新

根据工信部最新官方数据,截止2017年6月底,我国已有移动互联网用户11.7亿,其中手机上网用户突破11亿、3G/4G移动宽带用户10.4亿,后者上半年净增9605万。①按照国家统计局2016年全国总人口13.8亿人的数据计算,互联网用户已高达至85%,年龄分布也日渐低龄化。互联网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已扩展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人们也早已开始意识到通过互联网、使用互联网思维来推动创新发展、驱动改革变化的紧迫性与现实性。

一、互联网思维下创新高校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互联网思维下创新高校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分析

大学生是接受和推崇新事物最快的人群,高校大学生群体活跃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并广泛使用互联网思维来进行学习、生活。尊重互联网思维特点,有效利用互联网思维的优势,对于创新高校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互联网思维下创新高校育人机制是理论研究与现实的双重需求。①2014年8月,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以机制创新为动力;2016年2月,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個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是发声筒的纷繁复杂的舆论传播格局已然形成”,“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加快创新;同年4月,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可见,互联网思维已逐步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共识,它将全面体现、应用在我国变革的各个领域。②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是我国高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发〔2016〕31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②足见,树立互联网思维,探索互联网思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2)互联网思维和育人机制的概念界定。①互联网思维。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各行各业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共识,它强调的是“思维”,是一种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精神进行工作、学习、思考、生活的新思维方式。它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思维、营销思维、电商思维,而是一种系统思维、管理思维、创新思维,它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来实现。[1]而对于互联网思维的特点也是众说纷纭,但都离不开创新性、人本性、开放性、便捷性、平等性、互动性、合作性、分享性等由互联网衍生出显而易见的特性。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动态思维、社会化思维、跨界思维、简约思维、大数据思维、迭代思维等是它的基本属性。②育人机制。机制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相互关系。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体制和制度。育人机制:是探索高校育人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的规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激发各系统的育人功能,形成合力,实现教育目的一种有效机制。

2、互联网思维下创新高校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1)传统的育人机制无法满足新时期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传统的育人机制虽然拥有制度沿袭和经验管理的优势,但面对新常态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育人方式则逐渐呈现出重管理轻教育、重约束轻引导、重知识研究轻文化塑造、重规则意识轻意识形态的弊端。

一方面,无法紧跟“95后”、“00后”青年喜欢新潮、追求改变、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要。现实中的他们,如今更热衷于游走并运用移动互联网社交、论坛、APP,这些已然成为他们生活、娱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分时间空间,随时随地,乐此不疲。另一方面,也无法适应建设世界一流高校、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与现代化,必须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必须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才有可能实现“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2)互联网、新媒体给高校育人机制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①教学。传统的理论传授与考核的方式,已不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而更吸引学生的是网上学习、在线讨论、线上课程与考核,于是MOCC、课程共享、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考试系统等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式,开始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青睐的重点。

②服务。学生获取信息不再仅依靠于海报宣传栏,而更多的是公共平台发布的新闻和宣传,于是各单位自己开发的APP、公众平台号应运而生,许多消息或者通知、新闻只需动动拇指,便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人众皆知,这一切得益于互联网。

③管理。为了给学生提供无时间、无地点限制的便利,为了节约人力物力,更有效率的实现学生日常管理,如今,学生的缴费、花销、校园活动、宿舍入住、选课、考试预约等生活、学习、实践的方方面面,也逐渐被各类专业系统或手机APP所连接,校园里的所有事情,只需“网上操作”或者“刷卡”即可。

④文化。高校作为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的重要集散地,互联网文化、观点的产生、传播、消散,都将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意识形态的确立,这不仅对互联网提出了舆情育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特别当遇到多元文化、多重信息的交叠冲突时,高校育人者更应该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生态之变,着力提高移动互联网舆情工作的育人实效,强化互联思维、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多元主体协同,[2]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地位。endprint

二、互联网思维下创新高校育人机制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早在2004年,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到,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③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个高校早已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对高校建设、人才培养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业已顺应这种新常态,开始尝试“互联网+”时代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新途径。

1、互联网思维在高校人才培养上的运用

(1)“微助教”——让手机成为课堂抬头利器。当前的大学课堂上,旷课、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改变这种现状,许多学校管理者采取的是直接围堵的方式:课堂随机点名、打卡,甚至上交手机等硬性方式。这样的方法在短期内固然起到了一定遏制的效果,但久而久之,有个性有想法的学生依旧我行我素。2016年3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田媛和华中科技大学专业团队研发推出了一款课堂互动轻应用工具——微助教,它的出现,使得课堂教学和管理不再被动,不再让学生难以接受。

微助教的使用基于微信,通过微助教,学生可以用手机在课堂中签到、答题和讨论。出勤率、课堂研讨、虚拟论坛发言、平时作业和小测验等都可以记录下来,便于老师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持续观察,作出最后发展性的评价。该应用以游戏化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以便捷操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与创新,化繁为简,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率。它的运用,为教师带来了“控制感”,给学生带来了“参与感”,给教育管理者了带来“安全感”。④以疏代堵,让手机、互联网成为了大学课堂的抬头利器。

(2)智慧教室、沉浸教室——让学习更加身临其境。智慧教室、沉浸教室都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智慧課堂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集智慧教学、人员考勤、资产管理、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使学生通过智慧教室实验平台,掌握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物理信息系统标识与感知、计算机网络理论与技术和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系统的开发、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⑤借助智慧教室里的远程交互系统,还可轻松实现跨地区交互,实施远程教学。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VR沉浸教室改变以往的传统课堂授课形式,通过建设开放式教育云平台,实现智能化教学,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将VR引入课堂,让学习变得直观、生动、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解决了不少生涩的,无法在传统课堂中表述的一些抽象的教学场景。比起传统的教学,学生们每天对着成千上万字的课本,VR教学更能够“身临其境”体验、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学校变得更有效率。VR虚拟技术已很好的运用于安全知识等方面的体验式教学上。[3]

(3)慕课——让教育无课堂、无国界、无围墙。慕课(MOOC),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⑥它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的成功创新,是在线教育的一种形式,面向全球学子免费开放,没有任何限制。2011年,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开通了《人工智能导论》网上课程后,MOOC迅速投射到了全球各个角落,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2012年,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edX,向公众提供来自全球各知名高校的开放课程。这种前所未有的免费、透明、优质资源易得的“慕课”袭来,引发大学教育无课堂、无围墙、无国界的“学习的革命”,给僵化的、缺乏竞争力和创造力的高等教育体制以重击,引起全球范围内公众关注,开启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变革。[4]

2、互联网思维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

通过上述实践调研,可以看出,互联网思维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不言而喻。

(1)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挑战了过去从老师和家长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权威,作为互联网的主要受众群体,互联网思维的人本性要求高校务必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中心进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5]学校和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我负责、自由创造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环境。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同时,网络面前人人平等,学校要注重尊重个体意识和个体差异,包容、接纳并积极引导个性、另类或特殊的学生。

(2)师生“教”与“学”的平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否定教育者在整个过程的引导作用,既是教师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也需要一个到达学生的过程,到达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6]互联网思维下,一方面,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提升教学水平和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学”要在“教”的指导下进行,在教师的指引下,要摒弃互联网的不利影响,合理的将互联网技术变成手中利器,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寻找到可以解开他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7]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得以强化。

(3)实现路径的交互性转变。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教”与“学”的平衡,这些都需要实现路径来指导完成。传统的我说你做、我教你学的被动式、单项式传输路径早已不能满足,这就要向交互性转变。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是人人参与、协作互动,学生主动表达参与、合作互动、体验感受,主观能动性有效发挥;教师探索学习新事物、新知识,积极改变教学态度和教学技能;学校为此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才能实现育人路径的交互性转变。

(4)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互联网本身来说,互联网思维的开放性,不仅是没有时间界限,没有地域界限,更体现在人们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上,[8]因而在互联网思维下进行高校育人本身就会促使学生在思维空间上接受更多讯息、开拓更多素养。在高校育人上,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除了传授学生文化知识之外,在交互协作的过程当中,学生不自觉的锻炼了独立思考、探究问题、陈述表达、团队合作、创新实践、批判质疑、追求真理等意识品质和思维能力,这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endprint

三、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育人创新机制的构建

育人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工程,涵盖面广、内容多。本文从育人机制的主体、客体、载体、环境四个要素出发,构建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育人创新体系,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1、构建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育人创新体系

(1)树立“以生为本”的互联网思维育人理念。创新育人理念,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处在思想活跃、身心发展的成长期,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考虑到他们的需求和喜好,通过引导来实现学生个人的社会关注与自我价值。可以结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需求的实际情况,基于兴趣爱好、专业领域、能力培养、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网络学生社群。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社群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提高能力、交流经验,等等,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激发主体意识,实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

(2)建设交互参与的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教学管理团队。人才培养的原则是要因材施教,这也是教育的本质。面对大学生日益凸显的个性化、差异化特性,传统的心态、教学管理办法已不能有力的实现到因材施教。教师、学校管理人员都必须创新教育方法,革新管理方式,树立对新技术、新应用的迭代性思维,积极探索网络对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树立交互思维,有胸怀和勇气与网民频繁交互,并在过程中发挥影响力;树立开放性思维,抢占舆论阵地,积极传播正能量;树立跨界融合思维,开拓发展新学科专业领域,修正过时专业,[9]让学科专业在快速试错迭代中成长。

(3)创设动态立体的互联网思维育人模式。借鉴互联网思维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动态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等属性,可通过价值引领、教学、管理、服务、文化、大数据等运行机制,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动态调整的育人模式。具体来说,制造积极的网络舆情,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传统的教学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开发学生潜能;与企业、社会建立网络联动机制,让学生体验实践调研,在参与中提高人际交往等社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利用互联网的扩散与辐射力,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借用互联网的大数据特色,令师生的评价机制科学化、数字化,让教师的教学效果更加直观,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获得感。

(4)打造全方位、无边界的互联网思维育人生态。互联网是“开放”的,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产生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互联网也是“共享”的,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与他人共享任何资源与信息。高校可以把更多的资源、手段引入育人的每个环节,把更多的资源整合为全方位的、无边界的育人平台,打造一个没有边界的“育人生态”,[10]打破高校内部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边界,打破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约束,打破高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资源壁垒,构造全方位的共享平台,协作互动,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 更好、更便捷的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共建育人生态环境。

2、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育人创新体系的对策

依照上述构建的互联网思维下育人创新体系的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1)形成“去中心化”的学生网络社群。以社团为单位,以专业为单位,以地域为单位,以任何可以让学生有认同感的属性划分,组建网络社群,加强网络互动社区,在社群里,每位教师、学生、管理者都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平等交流、协商对话,实现育人机制的平等民主氛围的创新。(2)设置“互联网+课程”的教学体系。整合网上教育教学资源,构建网上大课程体系,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特别是通识类课程,甚至是校外优秀课程,通过互联网媒介纳入教学体系,可以将选修课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呈现并教授,学生接受度高,易理解,掌握快,更能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根据课程需要,进行“翻转课堂”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3)开发高校专属网络平台。发挥校园网站联盟作用,可根据功能不同,开发不同的网络平台。针对教学的有专业学术网站、(公共课/专业课)课程网站;针对思想政治育人的有网上党建园地、网上党校、网上论坛;针对文化育人的有主题教育网站、传统文化网站、红色文化网站;针对实践育人的有社会实践网站、企业实习网站;针对网络舆情育人的有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即“两微一端”建设,等等。同时,要有双向互动的载体,让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和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切实感受到互联网教育的获得感。(4)制作新媒体教育产品。制作传播贴近大学生特点的新媒体内容产品,开展与时事主题密切相关的比赛,如微视频、微电影、V辣说,等等,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5)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激励教师和高校工作者不断学习互联网新技术,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新常态下的教育教学。

【注 释】

①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工信部:6月中国人均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已达1.6GB》[EB/OL].http://www.edu.cn/xxh/ji_shu_ju_le_bu/wl/201707/t20170728_1544110.shtml.

②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02-27.

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0-14.

④ 百度.《微助教》[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5%8A%A9%E6%95%99/20493820?fr=aladdin.

⑤ 百度.《智慧教室》[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9%BA%E6%85%A7%E6%95%99%E5%AE%A4/2718963?fr=aladdin.

⑥ 百度.《慕课》[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5%95%E8%AF%BE/4855871?fr=aladdin.

【参考文献】

[1] 谭天.互联网思维深受推崇背后[N].人民论坛,2014-06(上).

[2] 杨果,唐亚阳.移动互联网舆情育人价值的实现逻辑与提升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16.2.95.

[3] 我爱VR网.《首个VR沉浸式教室现身 体验让学习变得更有趣》[EB/OL].http://www.52pkvr.com/xinwen/6876986.shtml.

[4] [美]乔纳森·哈伯.慕课[M].刘春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 张旺.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29.

[6] 杨建慧.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11.15.

[7] 蔡偉.“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5-4-9(004).

[8] 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24.

[9] 岳瑞凤.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6.6.107.

[10] 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5.3.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互联网思维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