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是什么

2017-11-23石勇

南风窗 2017年24期
关键词:埃里克森知行合一头脑

石勇

我们经常听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样的说法,有时候,还会观察到这种场景:某一个人愤激地对另一个人说:“你自己下作,以为别人也跟你一样下作?!”

大部分人在这种事情上表达一下义愤就过去了。但所形成的认知,可能也只是一种表象的认知,属于“最初的判断”,不是“最终的结论”。所以,我认为应该细想一下。

对呀,为什么一个人是小人,就以为别人也是小人?一个人下作,就以为别人也下作呢?

我多次讲过一个公式:人的存在=头脑+心理+人格+身体。在深入思考上,它可以帮我们一把。

“君子”、“小人”、“下作”都是人格概念,而我们知道人格是没有认知功能的,只有头脑、心理和身体有。那为什么一个人是什么人格,就以为别人也是呢?人格在这里居然充当了认知主体,太不可思议了,严重违背科学规律啥的。

那只有一个解释:在这件事情上,不是头脑或心理对对方是什么人的独立判断,而是人格绑架了头脑或心理去“认为”。头脑、心理丧失了独立的功能,只是在执行人格的意志。人格在这里是领导,代表“组织”(这个“组织”就是自我,就是这个人),头脑或心理两位同志再有意见,那也要为“大局”着想,服从“组织决定”。

所以,如果一个人是小人,他的人格就容易跳出来影响他的头脑或心理,别人就应该也是小人,必须的。

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心理规律:自我同一性。

它的内容是这样:头脑、心理、人格、身体(在这里同样不讲身体),都是我们的存在功能,属于大的“自我”,必须保持一种平衡协调,否则,不利于生存—生理生存和心理生存。即使有冲突,一个往这边跑,另一个往那边跑,那也要拉回来,大致保持方向一致,即保持“自我同一”。

谁跟谁同一

我还是先介绍一下自我同一性理论吧。

这是心理学的一个主流概念,目前大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认账,而且搞得相当抽象晦涩,远离广大人民群众。

这个概念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发明的。他既然拥有发明权,显然也拥有最初的解释权。

他这样解释:

1、个体性

这个意思,相当于我们所讲的,得有一个“自我”啊,“自我”都沒有还同一什么呢。这个“自我”,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整体性和整合感

意思是,有了一个“自我”,因为它的内容很多,不能搞混乱,所以要整合,形成一个清晰的“我”,否则,无数个“我”在那跳来跳去,你打我我打你,就人格错乱,人格分裂之类了。

传说中的“人格分裂”、“多重人格”,就是这些“我”都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跳来跳去,打来打去。

3、一致性和连续性

意思是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肯定是一个人,也是一直连续的。我不可能对另一个人说,昨天我偷了他的东西,但今天的我已经不是昨天的我了,所以你去找昨天的那个人,不要找今天的我。

4、社会团结感

关于这些,埃里克森先生和其他人的解释其实都相当学术,让人云山雾罩。所以我只能帮他翻译翻译。

意思大概是:你看好多女生都粉这个小鲜肉,我要跟她们保持一致,我也去粉啊!

或者,你看好多人在那儿围观,我也伸长脖子去瞧瞧,哪怕像周树人先生所说的像是被人提着的鸭子,那也在所不惜。

总之,大家怎么干,我也怎么干。如果大家都怎么干了而我不怎么干,好像挺有压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整合大家的社会行为和心理特征了,所以看起来挺“团结”的样子。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埃里克森先生的“自我”概念,是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里来的。然后,他加了很多东西,几乎囊括了跟“我”有关的一切,炼制成了“自我”。

可是,他这个“自我”太抽象了,不分真自我、假自我。自我同一性,谁跟谁同一?他没有说,也不知道是不是说不下去。

另外,这种论述高度抽象,很模糊,不具备哲学分析的那种明晰思维,有点像中国哲学。不过,中国哲学是审美似的模糊,而学术性的心理学是抽象的模糊。

就像一块镜子,中国哲学是有一层雾,看上去很朦胧,而学术性的心理学则是镜面上打上了马赛克,不仅看不清楚,而且都看着头晕。

我想说,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上非常有价值的概念,可惜的是,以往,它漏掉了太多宝贝。

我尝试看一下它能不能大放异彩。

埃里克森先生发明这个术语,其实就相当于在一座山上,发现了矿藏,然后,挖出了点煤。

但其实下面还有矿:金矿。现在,我们在煤老板埃里克森的基础上,继续挖。

我发现,自我同一性包括的内容很多。

第一个内容,比如前面所举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个的人格是什么,就要绑架头脑、心理跟它保持一致。

又比如,我说:“前面有一个人!”我的头脑,也要强迫心理相信,前面真的有一个人,否则我就被打脸了。

这个内容就是:头脑、心理、人格(也包括身体)保持同一。

第二个内容:假设一个人屈服社会价值排序,昨天,看到一个亿万富翁,心里自卑羡慕不已,今天,看到同学发大财了,会怎样?

显然也会自卑羡慕(还有过去流行的嫉妒恨)。

这也是自我同一性,这个人昨天跟今天同一,过去和现在同一。

第三个内容:自我同一性,谁跟谁同一啊?

嗯,真自我跟真自我同一。你始终相信,正义必能战胜邪恶。也有假自我跟假自我同一,他,跟人打交道,总是很虚伪。

第四个内容:你一个月前对家里领导的指示不敢违抗,现在对领导的指示同样没有违抗,角色扮演上始终同一。

第五个内容,就是社会认同的那种,人家粉哪个小鲜肉,你也粉,你的行动、心理特征跟别人的行动、心理特征同一。

在世界面前是什么样的自我

放眼古今中外,无数人其实活在一个头脑没有话语权的世界里。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的那些“洞穴人”,到中世纪狂热的宗教徒,到资本主义的辩护者,到法国政治心理学家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到淘宝上的“剁手党”,到网红们和营销公号的粉丝,到关注明星的吃瓜群众……漫山遍野,无边无际。

很多成功人士深谙这个道理:大多数人,其头脑是没什么话语权的,话语权都在心理或人格手里,所以,哄心理开心就行了,让自己去契合某些心灵的气质就行了。动不动就讲一大堆逻辑,谁看啊。

这导致我们这些靠思考生活的人相当被动。

但没办法,习惯了没那么浅薄。所以索性让我们再深刻一点。

头脑、心理、人格本来是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比如头脑负责认知,心理负责感受和体验,人格负责担当,但在很多时候,它们中有谁会抢夺话语权,绑架别的同志服从自己。为了看清楚这一点,我要把“自我-世界”分析框架拿来阐述一下。

我们的存在,意味着前面有一个“世界”并与此形成一个方向性的结构。这种存在在心理功能上就是自我。而自我=头脑+心理+人格+身体。据此,我们可以画出一张自我和世界关系的图。说明一下,在这里,我忽略了身体。

基本图式是这样的:

解释一下这个图,我们跟世界打交道时,人格作为支撑,一般情况下不跟外界有接触。它是支撑我们的身体、心理、头脑去和世界打交道。心理、头脑跟世界直接接触,或者感受,或者认知。

因为心理没有防御外界伤害的功能,所以,它不能冲在头脑前面,而应该由头脑在前面,形成一个在外界面前的防御阵地,如果有人放冷枪的话,负责帮它挡一下子弹。

人格、心理、头脑和世界之间是双箭头,意思是你可以观察、思考、感受、刺激、担当外界,如果外界是一个人,那他也可以这样对你。力的指向在很多时候是相互的,你指向别人,别人也指向你。

好,现在,假如有这样一种情况,你要学一门知识,那意味着肯定是头脑要掌握话语权,心理、人格可以只是辅助,或者不需要起什么作用,那它们就会虚化,或者不出现。

图式变成了这样:

现在,又是另一种情况,你处在了人生的低谷之中,或者因为创业遭受了很大打击,那人格就会表示,它要站出来扛住。于是,心理、头脑可以只是辅助,或不需要起什么作用。

图式变成了这样:

情況很多,比如还有这种情况,你下班了,回家温暖的家,和家人在一起,这个时候,主要是体验爱,体验自然情感,头脑、人格可以只是辅助,或不需要起什么作用,人格不用激活,而头脑这个防御阵地也可以撤了。图式变成了这样:

我特别想再强调一下,虽然我们出现在世界面前,尤其是跟人打交道时,在很多情况下,必须头脑、心理,甚至包括人格都一起参与,但毕竟心理没有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在“自我-世界”结构中,在不需要撤掉的时候,头脑必须坚定地存在,必须让心理跟世界中间有一个隔离的安全地带。撤掉了这个隔离的安全地带,正是我们受伤,我们出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或很奇怪的一个根源。

只有在下面的情况中,我们可以撤掉,而且应该撤掉。

A、世界非常安全;

B、世界是一个养料源;?

C、世界跟心理的直接接触是一种意义或价值。

以上的这几种情况,还在让心理龟缩在头脑后面鬼鬼祟祟的,就没意思了。

我们讲一个人“心理阴暗”,其实就是心理一直躲在头脑后面鬼鬼祟祟的,很不老实,探头探脑想玩小动作。

理解,体验,担当,行动

到这里我需要总结一下自我同一性理论了。

总结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很简单啊。无非就是头脑、心理、人格、身体在有利于真自我的成长这一崇高信念下,同一成一个“自我”。

如果头脑、心理、人格、身体无法同一,而是相互冲突,就会发生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情。

比如,头脑无视心理的意愿,指挥心理要如何如何。这就对心理构成了压抑。像我明明讨厌一个人,看到他就像吃了一只苍蝇,可是为了利益或礼貌我还装得好像很尊敬他,这就是以牺牲心理为代价的。我的心理能量、生命能量会消耗在帮心理“疗伤”上。

又比如,心理无视头脑的基本话语权和判断,为了自己的生存,强迫头脑去认定一个事实。这不仅让头脑变蠢,也会毒害到心理和人格。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心理能量、生命能量会消耗在维护心理生存上。他没有多少能量可以用来在智商、情商、格商、体商(颜值)上提升自己。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理解传说中的“知行合一”。

张居正张大人曾经在《答罗近溪宛陵尹》中说:“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非意之也,必洞于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分,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

张大人的关键语句是:“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翻译一下就是“如果你对社会游戏规则、世道人心的那些东西,对事物的道理、规律都不了解,就算你看上去有学问的样子,其实也根本不懂”。

真要懂的话,必须头脑要有理解,然后,心理要有体验,人格要有担当,身体还要有行动。它们要构成真正的自我同一。缺了其中的一环,知识必不能转化为能力。

所以,“知行合一”可以表述为:头脑有理解,心理有体验,人格有担当,身体有行动。

猜你喜欢

埃里克森知行合一头脑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骤停的不是梦想
头脑对对碰
欧洲杯赛场上的生死时速
埃里克森:欧锦赛十三分钟生死救援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探析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