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红色基地 感受芦荡烽火

2017-11-23徐玉良

中国火炬 2017年4期
关键词:沙家浜阳澄湖烽火

徐玉良

走进红色基地 感受芦荡烽火

徐玉良

3月10日,江苏省江阴市峭岐中学关工委带领师生踏着和煦的春风,迎着欢快的歌声,随着涌动的人流,来到了有着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之称的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沙家浜,重温红色经典,感受芦荡烽火。

一跨进沙家浜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由叶飞同志题词的照壁。步入革命瞻仰广场,“郭建光”“阿庆嫂”等人物雕塑屹立于广场中央,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军民鱼水情深。同时,18根柱雕形态各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新四军的革命精神。

穿过广场,师生共同参观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不仅展示了翔实生动的文字、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珍贵的照片,还运用半景图和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把历史资料和仿真环境、实物展示与动态互动巧妙结合,使参观者仿佛置身于当年江南水乡的抗日烽火之中,领略到“郭建光”“阿庆嫂”等英雄人物的精神风貌和革命品质。

沿着林荫大道来到“芦荡剧场”观看芦荡烽火表演,舞台设在湖面上,阶梯式的看台设在对岸的马路边。表演时,台上的“忠义救国军”持枪吼叫,台下的“老百姓”摇着船橹在湖里哭喊,时有鬼子的汽艇“突突”地在台前台后打转。外加上枪声、炮声的音响和火光的特效,使“沙家浜”比当年的“样板戏”更富感官刺激。

沙家浜因同名京剧而家喻户晓,也因常熟这一历史文化名城而蜚声中外。江南水乡田园风光的阳澄湖畔,秀丽明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芦苇葱郁,绿野遍布,绿色的幔帘后,深藏一段红色的记忆。1928 年4月,这里就建立了地下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已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5月,叶飞率领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江南,在阳澄湖畔与沙家浜抗日武装胜利会师,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万亩芦苇荡作为天然屏障,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开辟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9月,“江抗”奉命西移,在沙家浜留下了以刘飞、夏光为首的36位伤病员,他们以芦苇荡为掩护,依靠地方党组织和无数“阿庆嫂”“沙奶奶”式的沙家浜人民群众,与日伪匪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赞歌。

感受着当年水乡抗日的喋血烽烟,追寻英雄人物远去的战斗足迹,让学生们的心灵再次受到强烈震撼,满腔爱国热情油然而生。

【延伸阅读】

沙家浜镇是江苏省常熟市辖镇,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常熟市南部。沙家浜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唐市、横泾两座古镇,复社先驱杨彝、藏书家毛晋定居于此,明清时期产生进士举人40人。抗战时期沙家浜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新四军在此留下了战斗足迹。以沙家浜革命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唱红大江南北,沙家浜因此闻名遐迩。

沙家浜,既是一处游不尽的湿地公园,也是一壶饮不完的文化茗茶,更是一部读不完的历史长卷。当你漫步芦苇荡中,遥想着当年的革命经典史诗,一种铿锵高昂的激情在心底涌动、燃烧,沙家浜的名字在岁月中升腾,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沙家浜阳澄湖烽火
沙家浜、蕈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阳澄湖的品质!看“秋螯”大闸蟹品牌的十年成长路
烽火瞬息
沙家浜、荤油面:传承常熟精神与文化
烽火豪情:初光先照映初心
Shajiabang: 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沙家浜:风景如画的天堂水乡
江苏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阳澄湖大闸蟹的前世今生
烽火戏诸侯
最后一棵“青松”忠魂永驻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