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阐释模式
——兼评某些学者对反映论的“反思”

2017-11-21王杰阿列西艾尔雅维奇

社会观察 2017年5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反思语境

文/王杰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

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阐释模式
——兼评某些学者对反映论的“反思”

文/王杰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代美学”是一个内涵模糊外延混乱的理论概念。这种理论上的模糊和混乱造成对当代文学艺术的理解、对当代文学艺术意义的理论阐释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因此,在理论上研究和阐释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厘清当代美学问题与当代批评形态的关系,就具有了理论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除了历史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之外,有两个原因造成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当代美学概念的模糊和混乱:

首先,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美学以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的形式被置于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中。在中国,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展开,“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学术上,美学成为一个越来越全球化和跨国界的学科,美学的经验性与理论的普遍性的矛盾成为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自黑格尔美学体系的权威性被打破之后,这种理论困境犹为凸显出来。

其次,美学的发展同时是一个文化地理学的概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拓展,美学从欧洲传遍世界各地,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更是在中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美学与艺术批评一直是通过文化改造社会的最强劲有力的理论形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美学的基本理念与方法主要来自欧洲的美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启蒙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之后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理论框架,成为整个美学界思考和阐释中国文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工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康德美学的阐释模式雄霸整个中国美学界。理论工具和理论模式与中国审美经验的矛盾一直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发展和中国美学的发展。

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出现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以德国美学为核心,以法国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论美学为两翼的欧洲美学系统所构筑的理论大厦已经大部分坍塌,并且在继续坍塌。因此,我们看到,在世界范围内,比较美学以及关于非欧洲美学理论重要性和合理性的研究持续发展,美学的多元格局、非欧洲模式美学传统的重要性及其当代意义正在引起美学界和人文学科其他领域的广泛重视。

美学的转型,或者说美学的当代复兴正在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如果不抱理论偏见地看待近30年美学的发展,那么,我们看到一种新的美学思维,一种新的关于社会生活和审美经验的审美认知模式正在静悄悄地发展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及其当代发展。随着人的问题以及文化问题重要性的突显,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中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早在“红色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苏联、欧洲和中国都开始了某种理论上的自觉。自卢卡契之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德国、法国、英国、东欧和中国都获得了自己不同形式的发展。例如在前南斯拉夫,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以来,在哲学方面关于 “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的讨论中,在艺术批评方面关于滑稽剧和现代派艺术的讨论中,发展起了一种新的美学;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也从不同的路径,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了自己的发展。这种新的美学观念和理论的发展,很自然地引起美学内部的某种危机,因此造成了当代美学理论的某种模糊和混乱。

作为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和认知模式,马克思主义美学比欧洲的现代主义美学更为复杂,它延伸至人文学科的不同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实证性社会科学也较好地融合,并且与当代艺术实践有了一种结合,从而呈现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美学的功能也正在发生某种变化。简单地说,美学在当代对现实生活的介入逐渐加深,当代美学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美学与当时的艺术事件相互结合。在此之前,美学是艺术和文学的附庸,或者说阐释者。新的变化开启了美学与世界的更为复杂、更为多样的关系。对于当代美学研究而言,有两个变化是已经客观地发生了:

首先,在当代理论中,美学研究的中心或者说重心已不再是艺术而是文化,当代美学讨论的中心已经逐渐从文学艺术转向文化,或者更确切地说,当代美学在讨论艺术的时候,事实上是指向文化的。随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艺术化,当代美学的研究中心不可避免地指向文化,包括媒介、技术、地方性知识和时尚产业。由于文化的相对性以及过于宽泛的内涵,以文化研究为基本模式的当代美学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当代美学有没有共同的“基本问题”,如果有,是什么?如果没有,那么美学作为一般性的哲学理论的学理基础在什么地方?当代美学是否还存在着统一的审美标准和核心价值?

其次,在当代美学研究中,由于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文化全球化状况下,同一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往往因为不同的文化语境和社会历史语境而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因此,理论上需要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的直接结合,即在具体的语境中阐释艺术作品并研究和阐释美学理论的发展,离开具体的语境和艺术批评,当代美学很容易陷入空洞的理论,从而丧失其应有的批判力量和文化建设的力量。因此,对于当代美学而言,用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去有效地解释和阐释当代艺术和文化现象,跨越艺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鸿沟和对立,正是当代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当代美学的关注所在。

美学问题的当代性不是一个物理时间上的概念。在学理上,美学的“当代性”主要指在文化经济时代,用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或者说用一种新的认知方式,研究和阐释当代社会的美学问题,努力将当代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中新的积极因素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在美学的维度上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再创造,或者说实现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文化中的创新性呈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界一直积极回应社会现代化过程所提出的美学问题,对当代美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作了不同类型的理论研究,形成了建立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基础上的“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建立在生态文明及环境科学基础上的“生态美学”;以文化人类学为方法论的审美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以及对文化消费主义和文化产业现象的美学批判;等等。这些研究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但是,随着社会全面向“文化经济时代”转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基于中国当代审美经验、基于当代社会和文化中产生出来的新的艺术现象和美学问题、基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实践、基于当代社会审美需要的“当代美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需求,也是美学理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认为,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和落实:

1. 在文化经济时代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美学和艺术成为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动因,在当代美学多元化和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综合性、跨学科研究强劲发展的条件下,深入研究当代美学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以及当代艺术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努力在理论上确定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并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复杂形态以及它与当代批评的关系作出深入的研究,可望对当代价值重建、当代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当代批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对享乐主义文化的美学基础给予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由于社会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在西方社会相应的进入社会发展的“审美资本主义”阶段,在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美学和艺术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对艺术以及艺术批评的评价不再是个人的情感和非功利的文化形式。在当代社会,审美评价和艺术批评成为人们表达平等意识,参与文化共同体建设甚至包括改变文化治理方式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内容。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为当代美学的理论阐释和当代艺术批评提供理论基础。

2. 当代美学研究在本体论研究上的困境,于审美问题是与具体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相联系的。在全球化的时代,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当代美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和艺术与一定的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关系,但是,在多重语境叠合的情况下,审美对象的本体阐释及其理论意义的分析就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在当代中国的美学和艺术批评中,多重语境叠合是一个基本的事实,这与当代中国社会在生产方式层面是一种混合经济所有制、审美关系处在多种文化语境叠合着的状况之中这一客观现实相联系的。因此,有必要在当代美学问题研究中引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对审美制度的深入研究,在当代人的感觉结构和“情感结构”的层面研究艺术的审美表达机制以及文化制度对审美活动的影响,从而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对当代艺术的复杂机制,以及艺术与社会变迁的相互作用机制作出理论的阐释。据此,当代美学会必须走出自律美学和他律美学相互对立的理论视野,成为既符合“美的规律”又具有改造社能力的现代形态的的理论学科。

3. 积极开展当代美学及艺术批评的形态和功能研究。当代艺术批评需要当代美学的支持,没有理论高度和价值判断的艺术批评只能沦为技术的说明或者市场的奴隶。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有赖于当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我们认为,在文化经济时代或者说审美资本主义时代,艺术批评只有善于捕捉并把握人民大众的感觉结构,以及这种感觉结构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的关系,才能把当代艺术批评发展成为实现中华文化再创造。推动社会进步和变迁的强而有力的文化力量。艺术批评是艺术作品与文化共同体实现深层联系的桥梁,在当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这一点已经变得十分重要。

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的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考德威尔、卢卡契、本雅明、阿多诺、路易·阿尔都塞、雷蒙德·威廉斯、特里·伊格尔顿、雅克·朗西埃等人的美学著作中,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此都有重要的论述。在当代社会,审美经验、艺术和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之后,由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复杂性,也由于当代艺术本身价值意义的复杂性和流动性,美学和艺术批评的功能变得十分重要和关键了:当代艺术批评事实上是当代文学艺术(含当代先锋艺术)与广大人民大众审美启蒙并获得文化解放的重要中介。这一现实要求不仅对美学界和批评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和观念上的要求,也需要对当代批评在文化体制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作更进一步的认识。事实上,在当代社会发展和文化格局中,美学和艺术批评承担着引领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共同体的发育的重要作用,是共同文化建设的关键力量。

当代美学理论阐释模式的基本设想

当代美学的基本目标是对20世纪末至今形成的文化经济这样一种社会转型(或称之为审美资本主义)提出的美学问题作出理论的思考。

首先,我们认为,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美学领域表面的危机和混乱中,一种新的、积极的因素正在成长。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它的表现形式又有某种差异,因此理论的多元化格局是正常的现象。我们课题组力求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在多元性、叠合性、滑动性的当代语境中探寻当代美学的“物质基础”。我们认为,在文化经济时代,历史唯物主义和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具体而言,从雷蒙德·威廉斯开创的把美学和文学问题放到社会系统中认识和把握的理论方法,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研究多重文化语境中的“滑动的审美意义”,通过对“感觉结构”的分析和阐释来分析和解释文学和艺术的意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理论上具有某种“优先性”。

其次,我们认为,在文化全球流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地方性审美经验,以及不同文化传统与审美习性的密切关系,对当代文学艺术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代美学不可能忽视这种文化关系的制约作用。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而言,高度重视当代中国审美经验的特殊性,注重分析中华美学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发展和呈现,对当代文学艺术的美学风格、审美表征机制以及审美认同的社会基础作出理论分析和概括,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理论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方法论的审美人类学值得特别关注。

最后,当代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界,解构主义仍占主导的学术潮流和学术格局是一个充满着混乱和歧义的理论集市。我们认为,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重申美学本体论作为一个美学的重要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死亡和消失。20世40年代纪以来,在冷战思维的主导下,美学界先后讨论过“悲剧之死”、“乌托邦之死”、“作者之死”和“文学之死”,然而,如果我们不报偏见地放眼世界,文学艺术在现实的土壤中,在人民的生活里,在当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仍然支撑着人们的生存,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感觉结构”和“情感结构”。乌托邦冲动和文学艺术所牵引的“美学革命”仍然是人类向善、向往光明和自由、向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得重要动力。在哲学人类学意义上,当代文化正在呼唤着美学的复兴。当然,原来的“理论创新”因为与当代人的感觉结构并不相符合,只能成为一个“石化”了的存在。

让我们从当代美学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开始,从当代文学艺术的评论和分析入手,从对当代文学和美学的话语清理入手,从基本理论问题的是非辩证入手,开始对当代美学理论的建设,努力把这种建设性的工作自觉地结合到中国文化的再创造的过程中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王杰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阿列西·艾尔雅维奇系斯洛文尼亚国家科学与艺术研究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摘自《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原题为《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阐释模式》】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反思语境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