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相伴玉雕师

2017-11-20文/夜

藏天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罗甸孤独观音

图 文/夜 玉

“孤独”相伴玉雕师

图 文/夜 玉

笔者喜欢玉器,自然而然的结交了不少同道之人,这些人中有卖玉的、藏玉的、玩玉的也有做玉(玉雕)的。在玉器圈子里,不管你是什么人、何种身份,当面对一件精美的玉器时,无不啧啧称奇,心生感慨。你会说它材质精良、刀工精美、构思巧妙等等,特别是面对一件化腐朽为神奇的玉器作品,你更能体会到它的创作者是何等的用心良苦、鬼斧神工。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可以说,每一件精彩的玉器背后都有它不为人知的故事,而最能体会这些的,莫过于它的第一个主人——玉雕师。

为罗甸玉选择留在贵州

玉雕师周星是笔者的好友,师承海派玉雕,十年来在上海各个玉雕厂,周星学会了圆雕、浮雕、透雕,人物、花鸟、动物和山水雕刻,甚至活环、掏膛等冷门技法也已掌握,尤其擅长动物件的雕刻。

2014年8月,苏州某大师玉雕工作室曾邀请他加盟,年薪20万元,但他最后却因为心中的梦想毅然放弃了。当时周星看到了家乡贵州发现的新玉种——罗甸玉,一块来自故乡贵州的罗甸玉原石,让他改了主意,心想能不能以家乡的玉石为载体,开创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就这样,被这块石头牵引着,周星放弃即将到手的高薪工作,独自回到贵州,自己办了一个小小的玉雕工作室。

作为一名玉雕师,独自远离全国玉雕中心、放弃市场宠儿和田玉,师兄弟们觉得他傻缺。但是周星却坚定认为,这是真正实现自己玉雕梦想的起航之行。

现在,周星的工作室从贵阳古玩市场一个旮旯里十平米的门脸,发展到上下两层近百平米的工作空间,并且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君玉轩”。

因为追逐着心中的玉雕梦想,周星选择孤独回到了家乡。经过几年打拼,周星的“君玉轩”在业内已小有名气,上门请求玉石雕刻加工和购买成品的人愈来愈多。在周星心里,他的作品不再被落上名家的款识出售,这是他感到最欣慰的事。

◎ 孙有庚作品《莲花观音》

◎禅

现在,周星除了完成一些客户的订单外,更为专心的还是从事贵州罗甸玉的雕刻和研究,也是当初牵引他回到贵州的那种玉石。“任何一种玉石都有它独特的个性和美,不管它的血统高贵与否,它不该简单地套用和田玉或者翡翠的雕琢方式。作为贵州人和玉匠,我愿意用我学到的雕刻技法去研究最适合罗甸玉雕的表现方式,去张扬它的个性、呈现它的美感,哪怕这是一条孤独的路,但这就是我的玉雕梦想”周星说。

做玉雕就是创作艺术品

笔者另一位朋友孙有庚是扬州工艺美术大师,他秉承扬州玉雕的传统,多年来潜心于创作,专事人物、观音、山子。其以情带意,出古入新,将艺术之工巧与美玉之天成融为一体,风格空明淡远,作品往往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痕迹,颇具诗画意境。

凡是看过孙有庚作品的人,都会被他创作的观音所震感。在他的人物摆件中,观音占了很大的比重。他的观音将人物静谧、优雅、平和的神态雕琢得传神、动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表现力,心境仿佛也立刻沉静下来,进入了空灵、飘逸的境界。能达到如此高的层次,其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去年孙大师到贵阳,笔者有幸一见,相谈中自然离不开玉雕作品。他说,做玉雕还是要往艺术品上去靠,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说,做艺术品是一种追求,不仅仅只是让作品成为艺术品,更是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艺术家,生活在一种艺术的状态之下。这些说起来容易,其实很难,因为在融入艺术状态过程中孤独将伴你而行。

在孙有庚看来,如何将原料的美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是自己追求的目标。“面对一件件的作品,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自然和人工结合,做到天人合一。自然的美是人力不可造的,作为一个玉雕艺术家,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精湛的工艺让玉石材料的自然美充分体现出来。而这一过程,往往是很孤独的。”孙有庚说,玉雕师在创作中要耐得住寂寞。

灵感往往在一瞬间爆发

◎ 一飞冲天

笔者在不少玉雕工作室看过,玉雕师在工作时其实是一件很孤独的事,他们在孤独中构思、塑型、刻线、打磨……不管是周星还是孙有庚,他们谁不是行走在雕刻刀与玉石之间的孤独者?

就拿周星来说,最先让他体会到玉雕师“孤独”的,是入行时就干了一年多的打磨,当时他甚至怀疑师傅是把他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师傅没有指点任何的雕刻技法,每天就叫他不停地对玉件进行打磨打磨,他数次想过放弃。“玉雕者要善耐寂寞,而打磨是最好的检验方法,每天坐在桌前,不停地重复着油石与玉雕的摩擦,这样枯燥的工作干个一两年会让很多人疯掉。”周星说。但是几个月后,周星却在不停打磨中有所领悟。他说,当把一件玉件握在手里几天,沿着雕刻线条反复摩擦,玉雕的形态就牢牢地印在你的心里,师傅下刀的轨迹逐渐地在你脑海里清晰起来,你在玉雕之路上的起航也随之而来。

◎周星作品《金童玉女》

孙有庚也对笔者说过,玉雕者的孤独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曾经有一块玉石在孙有庚的案前把玩了半年之久,始终找不到创作的灵感,难于下手雕琢,于是,孤独随之而来。为了获得灵感,他关起门来,在庭院中独自踱步思索。工作时的那种独处,恐怕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也许孤独到极致就会迸发出火花。偶然间,换了一个方向再看此石,孙有庚欣喜地发现,眼前呈现的竟是一只天然的熟透的桃子,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灵感激发之后,立刻才思泉涌。短短半小时,作品的轮廓已出。借用原石的天然造型画一蟠桃,去除绺裂,雕几只仙鹤翩翩环绕,取名“群仙祝寿”,可谓画龙点睛,浑然天成。这精彩的一瞬无疑是光芒四射的,然而,那曾经经历的孤独又有谁知。

有人说过,古今中外,在各行各业中成绩显著,留名千古的专家、学者、艺术大师,都是独来独往的孤独者。就玉雕师而言,他们在本行业内开拓、创新、钻研、进取,但是在他们成名以前甚至在成名以后,他们都在孤独前行。他们心如止水,独自享受着宁静的时光,表面看他们特别安静,特别闲暇,实际上,他们心里满满装着的是玉雕,在宁静的背后是激情,是奔放的血液在流淌。

玉雕师在许多时候,都在扮演着另一个角色,一个和他自己没有联系,却和作品息息相关的人物。可以这么说,玉雕作品无论在形态上还是意境中,都表现出雕刻者的思想和情感;而玉雕师们则是于孤独中充分发挥想象,淋漓精致地表现出了作品的完美、独特和精彩。

责任编辑 陈 艺

猜你喜欢

罗甸孤独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罗甸玉“悬案”
『贵州小三亚』——罗甸
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手千眼观音
相约红水河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自在观音
滴水穿石
自己的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