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与思

2017-11-17彦氏

小学时代 2017年35期
关键词:赵括王夫之秦军

文/彦氏

学与思

文/彦氏

学而不思的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奉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但不愿参与实践。他张口闭口谈论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他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甚至对父亲丰富的实战经验都不屑一顾。父亲赵奢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曾断言:“如果用他为将,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赵括不仅喜谈兵学,还热衷于著书立说,收了很多“军迷”做他的学生,在赵国名声越来越大。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

公元前259年,秦军大举进犯赵国。赵国方面由廉颇负责指挥全军。廉颇年事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实施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了当,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不结合实战进行变化。他到了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草率进攻,结果被秦军包围,断绝了粮道,40多万赵军尽数被歼灭,他自己在突围的时候也被秦军射中身亡。赵括正是败在“学而不思”啊!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无法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甚至会渐渐迷茫;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钻研,终究如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勤学笃思的杨绛先生

杨绛本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同时也是一位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的学者,世人尊称她为“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一生勤学笃思,她最反对有些人治学漂浮、不读典籍、一味狂想。曾经有个人给她写了一封长信,在表达自己对她的仰慕之情的同时还倾诉了很多人生困惑。杨绛用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回复了这位仰慕者,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话以外,杨绛的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意思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杨绛出身于无锡的名门望族。她不仅国学根基深厚,还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是公认的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不拘泥于学术,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知识,在晚年一改翻译文风,创作了散文随笔集《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发行了100多万册。她在96岁时出版了哲理散文集《走在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了250万字的《杨绛文集》8卷。钱锺书先生去世后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她接手过来,整理出版了《容安馆札记》3卷、外文笔记178册、《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20卷。

学有益于思,思有助于学

王夫之自幼跟随父兄读书,学识极其渊博。举凡经学、子学、史学、文学、政法、伦理等各门学问无不精深,天文、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当时传入的西学。他“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败,然后再看;有不合处,又更思之”,这便是他训练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方法。他相信,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

王夫之认为“学愈博则思愈远”,学有益于思,思有助于学,治学必须学思兼致。他主张,对于前人的思想成果需要虚心学习、为我所用,但在继承借鉴的过程中,必须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能一味盲从,以免失去自己的学术个性。他认为,古人的学术思想,尽管“先我而得者已竭其思”,但后来者仍不能就此却步,而要“度之于吾心”,加以反复追问,看古人讲的是否真有道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学与思的结合中,王夫之尤其重视思的主体作用,他认为学的过程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辨其大义,察其微言,以掌握修己治人的至道妙理。如果不思考,读书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王夫之读书时,总是“以肃然之心临之,一节一目,一字一句,皆引归身心,求合于所志之大者”,思贯穿于学的始终。

王夫之,字而农,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

三位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中最好能够做到边学习边思考,既不要做只会读书、不会思辨、不会实践的“书呆子”,也不要一味地虚浮妄想,成为“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浅薄之人。

彦氏,吉林大学文学博士,曾在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游学10年,将语文、历史、国学、书法融会贯通,创立“彦氏私学”,用新国文、新私塾的理念教授国文、宣讲国学,普及作文、书法知识,其新颖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猜你喜欢

赵括王夫之秦军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赵括很忙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秦军”是如何炼成的
心送
趁火打劫(下)
王夫之《说文广义》考订《说文》析论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心送
心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