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环境保护绩效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国外研究述评

2017-11-15兰昌贤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研究述评

摘要:文章从微观层面,对企业环境保护绩效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国外研究现状做了研究整理,系统阐述了企业环境保护绩效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争议、企业环境保护绩效与竞争力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企业通过改进环境保护绩效从而提高竞争力的方式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企业环境保护绩效;企业竞争力;研究述评

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空前繁荣;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退化的恶果。现今地球面临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臭氧耗竭、滥伐森林和沙漠化、生物多样性受损、酸雨、工业事故和有毒排放等。(Brown,1993)许多学者在研究这方面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较少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研究。国外一些学者对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对生态造成的破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Shrivastav(1995)分析了企业对生态造成的影响,认为这些企业在全球经济中充当了地球破坏者的角色;大量的证据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由企业催生的环境问题危及全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以及人们的生存和健康。企业是否只能充当环境破坏者的角色?企业有无可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国外学者的研究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 企业环境保护绩效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争议

国外许多组织和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世界经济论坛(1985)曾把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相比起国内外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进行设计和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迈克尔·波特(1999)提出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对其行为效益有所贡献的各项活动,例如,创新、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或有条不紊的实施过程等等是否恰如其分的把握运作能力”。

传统经济学家们常把企业的环境保护绩效与企业主要经济活动对立起来。Friedman(1970)認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因此,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是应该要提供商品和服务进而创造利润;其它所有事情都应该由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等机构来负责。

Porter(1991)驳斥了以上观点并引发了理论界对企业环境保护绩效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论战。他认为,污染是一种经济浪费,污染物的产生和废弃表明资源遭到无效利用;通过企业管理层的努力和技术进步的提高,污染可以得到控制和清除,企业也可以在减少影响环境的同时提高竞争力。但他同时也指出由于企业根植于特定的经济、法律和社会环境,使得企业很难通过提高环保绩效来获利。因此,他建议有必要采用新的、严格的绩效导向的环保法规来激励企业进行创新,这些创新又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的方式转化成企业的竞争力。

Azzone和Manzini(1994)阐明了从环境策略中获得的两大优势:内部优势(即通过更有效使用自然资源、减少了针对污染或对环境有害活动的罚款以及减少了违反环境法规所受制裁)和外部优势(从企业形象提高继而获得社会认可而衍生的营销收益)。

许多学者用不同方法对企业环境表现变化和财务绩效变化这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环境表现与财务绩效是正相关的。Klassen和Mc Laughlin(1996)发现企业所赢得的环保奖项与其股票价格之间存在正向关系。Triebswetter和Hitchens(2005)通过案例研究来检测德国的工业厂房是否会因为严格的环境立法而在竞争力上受损;研究结果表明降低污染的行为并没有带来明显的经济损失。外部收益性的研究表明环保先行者制造了进入壁垒,且在国际市场上也获得了竞争优势(Nehrt,1998)。大多数情况下,实施积极的环保策略会提高企业的声誉。正是由于良好的环境保护声誉为企业带来了价格溢价和额外的销量增长等间接收益;这些收益进一步又推动了企业实施积极的环境战略。因此,这便形成了良性循环。企业一旦获得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和良好声誉等收益后就不会轻易放弃,因而在环境保护方面会持续投入以期获得更大收益(Russo & Fouts,1997)。

Hart和Milstein(2003)则发表了更为激进的观点,他们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范式将面临新的变革;企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将由企业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来决定。企业若能提前感知并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变革的话就能提高竞争力;反之,那些忽视变革、不改变旧有的经营策略的企业将会失败。同时,这个新的范式有助于显著降低实施和监控环境保护法律而产生的巨大成本。

二、 企业环境保护绩效与竞争力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1. 企业环境保护绩效对企业长期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国外学者们采取了不同的路径和方法论来研究企业环境保护绩效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有些学者探索了市场对有关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反应。比如,Hamilton(1995)研究了记者和股东以及证券市场对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简称EPA)收集和公布的有毒化学物质排放清单(Toxic Release Inventory,简称TRI)所包含信息的反应。Konar和Cohen(1996)得出了与Hamilton类似的结论,但他们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些转变对公司未来业绩有显著影响。Klassen和Mc Laughlin(2001)也得出类似结果,他们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在环境影响和企业市值变化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在企业发生环境危机(如化学物质溢出、毒气泄漏、爆炸等)的情况下,该企业市值就会跌落。

学者们还指出如果企业环保绩效超出环保规定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Konar和Cohen(1996)用释放的有毒化学物品总量/美元收入和1989年针对企业的未判的环保案件数量来度量标普500的环保业绩。他们把企业市场价值划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发现环保业绩差的公司无形资产价值就会缩水。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显示,平均的无形资产是3.6亿美元,占有形资产重置价值的9%;进而研究得出在有毒化学物质排放减少10%的情况下,企业市值上升3 400万美元。Hart和Ahuja(1999)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降低排放会影响企业运营和财务业绩;但他们也表示减少排放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研究中发现通常是一到两年)才会产生。endprint

另外一些学者则将关注点放在企业参与自愿项目的经济效果上。Khanna和Damon(1998)分析了企业参与33/50自愿项目的动机以及其对企业环境保护绩效和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Khanna和Damon(1998)在研究中发现企业参与该项目对它们的当前投资回报率在数据上存在显著地消极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却存在显著地积极影响。他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直接经济效益受到污染防治所增加的初期投入费用的影响,而从长期来看这些成本会被污染防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所抵消。

2. 企业环境保护主动性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国外研究发现企业的环保积极主动性会激发出一些不可被完全模仿的组织能力,这些能力进而能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Sharma和Vredenburg(1999)假设环境保护响应性和组织能力之间存在联系;通过与企业经营者的访谈,他们发现环境保护问题上积极主动的公司都已经成功获得许多收益,包括降低成本、增强创新性、提高声誉、改善与大多数股东的关系等。该研究声称这些利益都从环保积极主动性所激发的组织能力中获得;这些基于隐性学习的能力虽然是无形的,却很难被识别和模仿,能帮助企业获得额外收益。

3. 污染预防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的研究。Christmann(1996)认为污染预防新技术能带来成本优势。Nerth(2005)观察到虽然对污染预防的投资强度加大会影响企业利润增长,但是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早期投资都会有助于企业未来成长。根据对国际纸业厂商的调查,他发现最早应用新科技减少污染的企业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相比会获得更多利润。他认为传统观点忽略了两个基本点。第一,污染预防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环境保护投资变成既是额外成本又是潜在的收益源泉;企业可以通过减少使用能源、水和生产资料而获利。第二,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既不能轻易获得也难被模仿,因此先行企业总是能比后来的企业更具优势。

三、 企业通过改进环境保护绩效从而提高竞争力的方式

Bilgin(2009)则用PEARL模型分析了企业通过改进环境保护绩效可获得竞争优势。他认为企业增长需求和企业环境保护绩效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权衡的问题。PEARL模型可以把改进的企业环境保护绩效转变为企业竞争力战略。有证据表明社会和环境因素能被用来区分或创造有利可图的细分市场(WBCSD,2005)。为了扩大该细分市场并把它转化为广受欢迎的需求,PEARL模型把观念友好(P)和环境友好(E)设定为不可或缺的原则,应该都被接受和应用;同时,承诺行动(A)、关系(R)、和地区(L)也很重要,但他们应根据市场情况区分对待。Bilgin研究得出结果认为虽然许多公司(例如Bosch、BP和GE)都把实施生态可持续战略作为差异化工具,但他们缺乏一个能对目前动态做出完全响应的整体模型;正是因为PEARL模型不仅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做出响应,也能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因而使用该模型能够获得竞争优势(Bilgin,2009)。

Reinhardt(1999)则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环境保护绩效从而以三种方式提高竞争力:产品差异化、降低成本和改善风险管理。

1. 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一个企业对产品进行环保差异化处理,从而改善环境。这部分成本可能会转嫁给消费者,从而消费者要花更高的价格来购买该产品。企业要让消费者乐于购买价格更高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要有对这样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没有的话就要制造这该种需求;第二,这些差异化的性能必须要得到保护以免被竞争者模仿,否则该企业将失去竞争优势;最后,该企业必须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环保属性的可靠信息,比如生态标签、认证方案或建立强有力的绿色品牌。一些消费产品的案例表明客户愿意为差异化的产品买单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关注环境问题,愿意为更大的公众利益(即更好的环境质量)而增加个人的小部分成本(Dechant & Altman,1994)。

2. 降低成本。对企业来说,从“变綠”中受益的另一个方式则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途径可以多样化:节能减排的同时维持同样产出,降低废物处理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重新设计更环保的产品工艺流程等。(Bird et al.,1999)从长期来看,这些环保努力将会带来成本降低和产品创新,从而更加节省成本。

3. 改进风险管理。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环境保护绩效受益的另一个方式是改进风险管理。风险与可能发生但不能肯定将来一定会发生的事件相关联,个人只能试图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观念在经济科学,特别是金融和银行学中广为人知;然而,风险在企业运营的环境保护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Reinhardt(1999)区分了企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三种潜在风险类型。第一种是某些企业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以及自然环境所造成伤害的可能性;第二种是企业对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财务损失的可能性;第三种是由于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而导致的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民事和刑事责任的可能性。从企业角度来看,第二种风险类型尤其重要,因为它可能会对企业经济绩效有直接影响。因此,企业只有通过采取系统方法来限制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才可能降低成本风险。

四、 对现有文献简评

综上所述,国外学术界对企业环境保护绩效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总体来说更倾向于强调提高企业环境保护绩效有利于加强企业竞争力。国外学者就该问题作了相关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企业通过改进环境保护绩效从而提高竞争力的方式:产品差异化、降低成本和改善风险管理。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国外的研究更多关注发达国家的企业而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较为忽视;从研究方法上来说,国外的研究相关定性研究较多,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较少;在研究内容上,也缺乏两者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与国外研究成果相比,我国学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关注较少,研究成果很少,主要原因在于真实可靠的环境数据调查收集困难,同时国内企业也有意或无意地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造成对企业内部环境保护行为及其效果的信息收集也不到位。endprint

参考文献:

[1] Brown, L., & the staff of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State of the World[M].Norton,1993.

[2] Shrivastav,P.The role of corporations in ac- hieving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4).

[3] 世界經济论坛.关于竞争力报告[R],1985.

[4]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 Friedman, M.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70,(9).

[6] Porter, M.E.America's greening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 1991,264(4).

[7] Hart, S.L.Beyond greening strategies for su- stainable worl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25(1).

[8] Hart, S.L. & Milstein, M.B. Creating sustainable value[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3,17(2).

[9] Klassen, R.D. & Mc Laughlin, C.P.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n firm performance[J]. Management Science,1996,42(8).

[10] Konar, S.& Cohen, M.A.Does the market valu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83(2).

[11] Khanna, M.& Damon, L.A.EPA's voluntary 33/50 program: impact on toxic release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s of firm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9,37(1).

[12] Sharma, S.& Vredenburg, H.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ly valuabl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8).

[13] Nerth, C.Timing and intensity of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 urnal,1996,17(7).

[14] Reinhardt, F.L.Down to Earth.Applying Business Principles 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9.

[15] Dechant, K.& Altman, B.Environmental leadership: from compliance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1994,8(2).

[16] Bird, R., Hall, A.D., Momente, F. & Reggiani, F. Wha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vities are valued by the market[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7,76(2).

[17] Azzone, G. & Manzini, R. Measuring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1994,3(1).

[18] Triebswetter, U.& Hitchens, D.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Un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5,13(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号:13BGL073);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社科重点项目(项目号:SZ20161141728)。

作者简介:兰昌贤(1978-),男,畲族,福建省宁德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投资理论与实践、企业低碳管理。

收稿日期:2017-10-18。endprint

猜你喜欢

企业竞争力研究述评
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诚信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品牌建设研究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管理创新助力企业发展“逆水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