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重症颅脑损伤一体化的急救护理

2017-11-13胡祎王淑玲周静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能力

胡祎 王淑玲 周静

【摘要】 目的:探讨一体化的急救护理对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有效救治时间、救治效果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病死和后遗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6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急重症科收治的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一体化组和常规组,每组7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一体化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救治效果、ADL及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结果:一体化组的有效救治时间为(47.6±16.2)min,明显短于常规组的(75.9±17.4)min,治愈率和救治成功率分别为34.3%、87.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14.3%、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体化组患者在护理后ADL达到非常好的比例为58.6%,病死率为4.3%,后遗症发生率为15.7%,而常规组为40.0%、14.3%、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体化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4.2%,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4.3%,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应用于急重症脑损伤的抢救中,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急重症颅脑损伤; 一体化急救护理; 日常生活能力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8.0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8-0066-03

重症颅脑损伤的病情多变、易变、突变,易致昏迷,诱发脑疝,其致残率、病死率极高[1]。过去对严重创伤的急救采取分科会诊、分科救治模式,常因顾此失彼、重专科、轻整体、频繁会诊而耽误最佳抢救时机,使抢救成功率降低。一体化急救护理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损伤控制性手术、术后监护、康复过程的相关护理[2]。有研究报道,一体化急救护理能有效降低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3]。一体化急救护理是指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进行整体护理的护理模式。本研究收集2015年3月-2016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急重症科收治的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4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一体化组和常规组,各70例,一体化组采用一体化护理,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干预的效果,以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重症颅脑损伤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3月-2016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急重症科收治的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40例,患者均存在颅脑损伤史。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一体化组和常规组,每组70例。一体化组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19~60岁,平均(34.7±3.9)岁;损伤原因:交通伤35例,跌倒伤18例,暴力伤11例,其他6例;颅脑损伤类型:开放性34例,闭合性36例(包括脑挫伤21例,伴颅内血肿15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2~7分,平均(6.1±2.2)分;院前急救时间3.8~23.9 min,平均(10.7±3.6) min。常规组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19~62岁,平均(35.1±4.0)岁;损伤原因:交通伤36例,跌倒伤19例,暴力伤12例,其他3例;颅脑损伤类型:开放性33例,闭合性37例(包括脑挫伤22例,伴颅内血肿15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7分,平均(6.0±2.3)分;院前急救时间3.9~24.0 min,平均(10.8±3.7)min。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颅脑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1)尽早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状况,同时测量生命体征。(2)确保呼吸道通畅,提高脑供氧。颅脑损伤会引起颅内压增高进而使脑缺血缺氧,为纠正这种不利状况,促进脑功能恢复。若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易造成气道堵塞而致昏迷,需尽快行气管切开术;对伴有呼吸中枢抑制者,需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3)开通静脉通路并保持通畅,确保脱水剂的输注,脱水可减轻脑组织水肿,降低颅内压,另外还需控制其他液体的输入速度。(4)眼睑闭合不全或深昏迷者,可涂眼膏确保角膜湿润;耳鼻有脑脊液外漏者,取患侧卧体位,并以无菌棉签轻轻拭去,禁止冲洗和填塞,避免颅内感染;并及时送至最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

1.2.2 一体化组 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1)院前:①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通常伴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症状,极易误吸呕吐物和分泌物而窒息。因此在院前急救时需遵循ABC原则,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尽快清除口腔内呕吐物等,避免舌后坠阻塞气道,确保气道通畅,顺利吸氧,病情严重时,及时进行气管切开[4]。②保持气道通畅和充分给氧,清除气道内分泌物,避免阻塞,配合医生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准备。③快速建立大静脉通道,同时抽好配血标本和各项检验标本。④脑疝是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故需及时进行静脉穿刺治疗,经静脉输注适量的利尿剂、脱水剂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⑤实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对突发危急情况及时给予有效干预。⑥对出现休克者,则使患者平卧,动态测量血压、血液检查,若Hb<80 g/L,HCT<25%时输入红细胞悬液[5]。⑦将患者尽快送到最近有能力救治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2)院内:急重症颅脑损伤转入院内后,迅速告知值班医师,责任护士分为3个小组,第1组,护士站在床头负责吸氧、吸痰以确保气道通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积极配合医师开展救治工作;第2组站在床中间,开放静脉通道,采血,负责抢救时的用药同时进行记录;第3组站在床尾负责记录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术前导尿、备皮、采血等工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救治效果、日常生活能力(ADL)、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同时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endprint

有效救治时间为患者来诊至手术完毕或抢救完毕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时间。

救治效果分3个等级。(1)治愈:患者经治疗后完全康复出院;(2)好转:患者基本康复,遗留后遗症;(3)未愈:患者经抢救后疗效不理想,家属放弃抢救自动出院。救治成功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1)非常好:80~100分,表示生活可独立自理;(2)较好:60~80分,表示生活需要小部分依赖,但尚能独立;(3)一般:50~60分,表示生活需要中度依赖;(4)较差:低于50分,表示存在较严重功能障碍,日常生活需部分或完全依赖[6]。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患者或其家属进行评分,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级。满意度=(很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有效救治时间及救治效果比较

一体化组的有效救治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治愈率和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ADL等级分布情况

一体化组患者治疗后ADL达到非常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情况

一体化组患者病死率、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

一体化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4.2%,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近期,创伤急救学理念不断更新完善,主要是为了提高创伤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残、病死率,改善其预后。现今,急救护士职能越来越专业化,对护士专业知识要求更高。急救护理管理及护士专业水平对创伤急救成效有明显的影响。选用合理高效的急救护理模式,迅速有效地实施抢救,是急救护理发展方向[7]。一体化急救护理打破了传统护理的束缚,它克服了传统急救护理的转运途中监护不严密,检查、会诊、转诊延误时间等不足,实现了救援信息共享交互、救援模块有效整合实现无缝连接,从而保证了患者病情监护、生命支持,同时提出新的理论,满足了现今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8]。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将通用型护理转为专业性护理,即要求护士在某一领域或某一学科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9]。而对脑损伤的急救护理人员则提出更高的要求。

急重症颅脑损伤的危害性极大,其病情发展迅速,致残、病死率很高。故及时抢救是成功的关键,需对患者病情保持高度警惕,在抢救时间上需争分夺秒。约有10%~15%现场呼救的患者在短时间存在生命危险[10],即便是几分钟的延误,也有可能会丧失生命。所以,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在收到求救信号后需迅速(3 min内)出诊,抵达现场后马上实施抢救,抢救时每分每秒均影响着患者的安危,必须分秒必争。故要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树立分秒必争的时间观念。本研究结果显示,一体化组的有效救治时间为(47.6±16.2)min,明显短于常规组的(75.9±17.4)min,治愈率和救治成功率分别为34.3%、87.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14.3%、61.4%,提示一体化急救护理可缩短急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提高治愈率和救治成功率。蔡爱敏等[11]研究表明,一体化急救护理的有效救治时间为(48.1±15.0)min,而采用常规护理为(78.2±18.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本研究相一致。

本研究中一体化组的病死率为4.3%,明显低于常规组的14.3%,常规组部分病死患者为院前急救时间滞后者,加之护理措施不合理,从而使其病死率升高。李文等[12]研究报道,接受一體化护理的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为2%,而常规护理的患者病死率高达16%,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在对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过程中,一体化护理能使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工作更加紧密,可同时进行各项检查和护理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抢救时间,从而尽快使患者病情得以改善和缓解,挽救其生命。与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相比,对颅脑损伤患者执行一体化护理的护士需具备急救意识,对护理操作和急救积极性要求更高。如此护士就能在抢救时做到稳、准、快,达到良好的抢救效果,最终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一体化组患者在接受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护理后ADL达到非常好的比例为58.6%,后遗症发生率为15.7%,患者满意度为84.2%,而常规组为40.0%、30.0%和64.3%,说明一体化急救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远期预后优于常规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汤新颜[13]研究报道,一体化急救护理可使患者ADL达非常好的比例由42%升至61.2%,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综上所述,一体化急救护理应用于急重症脑损伤的抢救中,因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护理工作有序规范化,能极大地缩短有效救治时间,减轻患者病痛,提高救治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率,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松莹.重症颅脑损伤29例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72(14):82-83.

[2]郑刚,马军,唐国庆,等.重型颅脑损伤2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72(6):48-49.

[3]诸小华,覃海森,吴月英.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39(23):49-50.

[4]周娟.严重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22-23.

[5]李桂琴,宋建文.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车祸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浙江创伤外科,2016,21(1):198-200.

[6]孙激,屈纪富,文亮,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索[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6(4):444-445.

[7]尚旭丽.预见性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J].浙江医学教育,2011,36(1):42-43.

[8]马依拉·买买提.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的应用体会[EB/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3):56-57.

[9]梁翠柳.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6):63-64.

[10]丛薇,樊国爱,翟学伟,等.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78(26):109-110.

[11]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85-1886.

[12]李文,赵文红,蒋涛,等.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程序在急性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5,72(8):58-61.

[13]汤新颜.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探讨[J].中外医疗,2013,260(7):822-823.

(收稿日期:2017-02-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能力
多学科协作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对提高脑梗塞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老年慢性病出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早期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观察
运动锻炼指导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