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考察与启示

2017-11-13张越周建波张亚光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框架结构

张越++周建波++张亚光

摘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具有中国特色、风格与精神的现代管理理论体系,是关于中国现代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归纳、概括与总结,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支撑。考察“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过程,探究与审视其框架结构与学科要件,阐释其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框架结构;学科要件;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6-0042-07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以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管理实践、理念、理论及规律性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既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也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借鉴与改造,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管理经验的概括、总结与升华和现代国学的管理理论部分。研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有利于认识、把握与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有利于提高绩效创造更大社会价值,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尽快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作为中国精神、特色与风格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将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实际作用。

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历程考察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辛亥革命以来中国追求与实现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其探讨与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理念到理论、从简单到深化、从思路到体系的过程。其研究上限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系统研究始于本世纪初,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近年来的深入研究,理论体系已基本成型。

1990年黄铭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西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一文中评论《高层管理导论》一书时曾明确表述:中国的管理理论应当具有中国特色,不能一味“鹦鹉学舌”般去照搬西方的管理理论,认为我国对外国管理技术引进有余、吸收不足,在引入过程中倾向于宣传性而非科学性,提出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1994年赵宏中在《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科学——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代性》(《国外建材科技》1994年第2期)一文中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的现代管理科学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必须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和现代西方管理科学的统一,将西方管理理论的有益部分有机地溶入中国现代管理之中,成为其中的自然组成部分,这才是科学的能适用于中国国情的方法。

1998年成思危在《管理科学的现状与展望》(《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的文章中写到,在长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管理学界必然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来解决中国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西方管理学由于不能很好地契合中国国情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只有中国自己的管理理论才能高效地解决中国自己的管理问题。

2001年雍天荣和易申波在《中国管理理论落后的原因探讨》(《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一文中论证了中国的管理理论之所以落后,是因为经济环境、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之间以及管理活动自身的矛盾和文化价值选择等方面的问题,并以西方管理学为对照,分析了当今中国管理学的现状,揭示了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中国为何未能产生现代意义管理学的原因。

2004年郭菊娥和席酉民在《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第18期)中总结了中国管理科学的研究历程以及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对中国管理学进行了展望,认为中国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建立自己的管理学。

2005年罗纪宁在《创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基本问题之管见》(《管理学报》2005年第2期)中分析了当前中国管理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在比较研究后得出了发展中国管理科学应当建立完整的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学科,并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解决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管理问题。

2008年王毅武在《现代管理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一书中以市场经济为运行平台,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系统阐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首次将“传导”与“配置”引入管理学;率先阐述了现代管理学理论、传导、应用三个层面的关联;以管理绩效为核心范畴,围绕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的理论主线展开资源、流程、绩效、创新、风险、文化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职能和作用,既论证了管理是更重要的生产力,也说明了管理作为“第三配置方式”的意义与作用,初步建立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框架与体系。

同年,刘仁怀与孙东川在《谈谈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若干问题》(《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中评述了管理科学的内涵,分析了中国管理科学所应有的形式,表示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正在积极形成,再次提出中国应当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郭重庆在《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管理学报》2008年第3期)一文中也指出,中国需要有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一味依照西方管理学来解决中国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会带来巨大的管理资源浪费。此外,梁祺和王影在《关于构建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的思考》(《商业现代化》2008年第12期)中也提出随着社会转型,我国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科学。

2010年吕成在《浅述“中国式管理”领域内的两大认知体系》(《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25期)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中国式管理越发显现出重要意義。同年,齐善鸿等在《出路与展望: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管理学报》2010年第11期)中表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西方管理思想越来越不能很好地完成管理任务,我们需要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来解决现代中国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011年赵广信等著《中国特色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11年)是一部试图建立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性著作,在阐述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含义、理论构成、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近当代管理思想及西方先进管理理论及方法,以对人、物、环境的管理构成中国特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与理论体系。endprint

2012年王毅武在《现代管理学教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确立了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传导、应用“三层面”,围绕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主线与核心范畴,从传导层面深化了对现代管理学职能与功能的认识,并立足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际,系统阐释了现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突出资源管理、流程管理、绩效管理、创新管理、社会管理与文化管理,更加贴切地体现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统一性与适合性。

2015年王毅武主编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文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一书汇集了2013—2015年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发表的十多篇集中研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术论文,确立与阐释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核心范畴、理论主线和框架结构、理论体系等学科要素,系统概括、总结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国情基础、哲学基础、逻辑要求、学科特征等主要内容、基本原则、时代特征、历史节点、代表人物与发展趋势。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的大致架构与理论体系初步确立。

2015年,王毅武主编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概要》(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作为高校教材出版,该书进一步在此前已发表的系列性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就现代管理理论的中国化及其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说明;随后,王毅武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导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一书出版,书中阐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研究与阐释关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管理理论形成、发展、创新、完善的过程、条件、内容、特点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中国传统管理理论的现代化,是西方管理理论的中国化,是中国追求与实现现代化的管理经验与理论的系统化,也是现代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明确阐释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和特征,说明并论证了这一新学科的核心范畴、理论主线、框架结构及其逻辑要求与理论体系,表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诞生。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认识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体是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管理实践与理论及其规律的科学,重点探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行为、理念及其内在逻辑性。具体而言,新时期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主要研究管理主体以市场经济为平台,协调社会各方利益,有效组织和运用各种资源,采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方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及其内在规律性的科学。

管理实践是客观的,是人们自觉地处理与外部关系的基本方式,既有具体性与抽象性,又有现实性与普适性。正如列宁所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①管理也是社会的普遍行为,任何组织、个人要高效率地完成自身使命,必须合理组织、配置、监控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资源。社会存在的管理有多种形式,各种管理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一百个组织,可能有一百零一种管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基本的、具体的管理如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的公约形式或理论概括,既存在共同之处,也有区别,认识与把握其中的异同,对于深入理解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定意义。

就学科特征而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革新了传统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不是只将研究视野局限于企业方面,而是以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为平台延展到了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等全覆盖,将现代管理视为“第三配置方式”,注重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着力揭示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管理的内在联系与逻辑趋势;从研究内容看,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从以往管理学的“内部取向”扩展到“外部取向”,在引进“配置”概念的基础上创新并延伸出了“传导理论”,从而将管理学的“二层次论”发展为“三层次论”;从研究视角看,由注重机构、过程与机制、程序研究发展为重视关系、环境、绩效与战略,包括发展预期与可能趋势;从研究方法看,从一般逻辑说明与实证丰富到以规范研究为主,重视量化分析与案例方法,综合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行政学等学科的适合、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系统法与过程法的阐释与运用别具一格。理论与实践都证明,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现代管理理论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绝对不可或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依托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社会平台,兼收并蓄、批判承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既借鉴西方相关理论的有益成分,又充分汲取其教训,既容纳国内多种认识与意见,又伸张正义与支持正能量,从而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发展,建立在客观、全面、充分科学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的基础之上,使其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服务。

现代管理理论的思想基础在于前提检审、历史结构、方法论原则与价值导向。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从辛亥革命后的历史与实际出发,解析了从单极主体性哲学到多元博弈性哲学的结构性历史更迭,表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与基本方法,并将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视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价值取向,客观、正确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与制度的基本要求。

当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离不开对中国基本国情的分析与把握,包括对中国近、现代史与现实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与剖析。研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根本依据在于管理实践及其环境、条件、特点、态势及变化,特别是体现于这种实践中的相應理念、理论、学说,从而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可以发现,尽管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从恢复国民经济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管理随时、随处、随人、随事而在,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现代管理理论一直在酝酿与襁褓之中。

毋庸赘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建立是有意义的,也是必要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建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持久活力与动力,体现中国特色、风格、精神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必然为中国的现代管理提供更好、更有力、更实在的理论指引与支持。endprint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建填补了现代管理理论中国化的缺失与空白,是中国特色与风格的现代管理理论,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管理精华的现代管理理论,是吸纳了西方现代管理长处的中国式现代管理理论,是总结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发展经验与教训的现代管理理论,是极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现代国学组成部分。从学科特征来说,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独立性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软科学。

认真研读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已经出版与发表的著作与论文,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其对于研究内容与理论体系的客观与系统把握,特别是对于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以及核心范畴、理论主线的深刻阐释,包括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要求、理论范式与发展趋势的贴切说明,并将其与中、外传统管理理论相区别,进而在比较研究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市场经济的运行为基础,系统概括与总结了现代管理活动的经验、教训与理念、理论,将其提炼与升华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崭新学科。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要素

不是什么研究内容与理论体系都可以称之为新学科,新学科的创立必须符合相应的评判标准。一般而言,学科评判的标准是以该研究内容或理论体系特定的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任务、相应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具有研究的适当核心范畴与理论主线,包括以带有学科特征的系列性链式要素在特定框架结构中依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从而形成的客观、独特、理性、明晰的研究内容与理论体系,即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可见,学科是指某一明确的科学领域或某科学领域的确定分支,如自然科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同时,学科也是与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學、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的子系统或其集合,即学科是分化或分类的科学。换言之,就学科的构成要素而言,只有具备相应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必要的核心范畴、理论主线以及形成较为系统的逻辑架构和理论体系的系统知识才能称之为学科。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之所以能够称为一门新学科,就是因为其研究内容已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任务、适当的研究方法、必要的核心范畴、客观的理论主线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逻辑架构与理论体系。

研究对象是指某理论或学科所研究的对象物与对象物的内在规律,这是区分不同理论或学科的本质特征。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说到底都是对具体研究对象特有的内在规律性的阐释与说明,更确切地讲,是特定事物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运行逻辑。没有特定、具体的研究对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或学科。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思想、理论,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管理实践(包括管理理念、思想、理论、学说)及其规律性的归纳、概括与总结。具体而言,是对辛亥革命以来我国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管理实践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即研究并阐释辛亥革命以来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理念、思想、理论与学说及其产生、发展、完善的环境、条件、特点与规律性的科学。

研究任务是指依照特定的研究对象而制定的研究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任何理论与学科的研究都有自身相应的研究任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任务在于探索中国式管理科学的内在规律,推进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中国化,同时,实现科学发展要求,提高管理绩效,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提升各层面、各方面、各环节的管理质量与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简言之,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任务在于认识规律、提高效率、促进发展、服务社会。

研究方法是指关于发现或揭示新现象、新过程、新事物,阐释新观点、新理论、新学说及其内在逻辑的工具、方式或手段。毫无疑问,在完成理论或学科研究任务的过程中,没有一定、适当、有效、有特点的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不可能的。研究方法的特点与运用一般取决于特定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与此同时,相应的、简洁明了的阐述方法也必不可少。没有适合、科学研究方法的学科是不具有实践性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根本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因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决定,在运用上述根本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相关问题时,又有若干具体形式。诸如对比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或知识把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对照,通过分析、分类、综合得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归纳事物的异同与本质;又如过程法,就是将事物回归原本状态,依据历史本来的环境与条件考察、评价所研究的内容与过程,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滞后,等等。研究方法的适当与科学,往往使学科建设事半功倍。

应当强调,理论或学科研究及其内容一般都具有相应的核心范畴。一般情况下,某理论或学科的基本范畴是由该理论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涵决定的,不同层面、角度、内容的系列性基本范畴又是该理论或学科核心范畴的体现、反映、转换或延伸。没有核心范畴的理论或学科往往不能有效完成其研究任务,因而是不完善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是“科学化”,包括管理实践科学化和管理理论科学化。管理实践既是管理理论丰富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又是检验管理理论的唯一标准;管理理论则是对管理活动与规律的科学概括与总结,还是对于管理实践的引领与指导。“科学化”一方面是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管理实践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本质要求。概括而言,“科学化”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系列性链式范畴的核心与本质内容。当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还很年轻,其自身发展也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样要求不断完善并科学化。

理论或学科研究及其内容一般也有自己的理论主线,既是在阐明系列性链式概念或范畴相互关系并客观、恰当设定核心范畴的基础上,依据研究内容的内在逻辑深刻认识与确切把握理论体系的宗旨与主题,亦是对该理论或学科研究对象的科学认识和研究任务的合理规划。提炼并确定相应、恰当的理论主线,有助于充分、适合、有效地完成特定研究任务以及深化对于研究对象的认识与把握,有助于理论体系的构建与促进学科建设。成熟的理论或学科一般都有自己恰当、贴切的理论主线。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以现代化建设及其管理实践为基础,将理论主线归结为“民生与发展”,这一理论主线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宗旨与主题的反映与升华,是中国特色现代管理理论的起点与归宿、特点与过程、目的与运行的逻辑归结;同时也与中国的基本国情相一致,与中国特色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相一致,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旨与主题相一致,同时也与富民强国、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一致。道理很简单,民生的基础在发展,发展的目的为民生。民生与发展不仅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线,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并且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endprint

理论或学科研究及其内容的逻辑架构很重要,不可或缺,是指理论或学科诸要素的程序、位置、配置与结构具有客观、适合、科学、简约的特点,往往决定着理论或学科的科学程度与受众的理解、把握程度。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框架结构是以其学科要素时间上的顺序性与空间上的结构性为纵横坐标,体现理论的主次性、顺序性、层次性和配置性,从而展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精神的整个理论体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逻辑架构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与亮点,在现时的管理理论研究中实属鲜见:一是创造性地将配置理念引入了现代管理学的研究,从而丰富、创新和发展了现代管理理论。二是在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中首次增添了管理的传导层次,将现行现代管理理论的“二层次论”革新为“三层次论”。管理传导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三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在研究中强调并阐释了国家治理、宏观管控、资源管理、市场管理、信息管理、文化管理、社会管理、生态管理等新时期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这些管理新理论的范围、内容、要求、要点及原则等诸方面的研究在现代管理学领域具有开拓意义。实际上,理论或学科研究及其内容的逻辑架构既包括学术研究与结构的比例关系,也包括相应理论体系各相关层次及知识集群之间的逻辑顺序、位置次序与内容配置等。

理论体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与保证。因为理论或学科不仅是一个时间依序、空间继起的具有针对性、阐释性与完整性的理论系统,还是一个既包含知识的整合、延伸、发展与创新,又融合学术间相互启发、渗透、撞击、纳新而构成的知识体系。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依其目的、特点、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新民主主义及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管理理念、理论、思想、学说。这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干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管理理论,具体表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筑梦理论”的改革再推进、治国新方略、发展新理念等方面的管理思想、理論、学说;辛亥革命前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思想、理论、学说;我国台港澳非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管理思想、理论、学说。从主体看,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蕴含着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梦”,既是伟大中国道路、中国方案、中国特色与中国精神在现代管理理论方面的理论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理论自信。目前的研究,这一主体理论又划分为若干理论板块,如管理职能理论、管理传导理论、管理践行理论等;其中,管理践行理论又包括地域性管理理论、行业性管理理论、事业性管理理论、操作性管理理论等。

当然,除此而外,理论研究或学科建设,从思想史的研究角度,还有研究对象的发端与分期问题;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也还有研究范式问题。其实,诸如这一类的问题,只要构成理论研究或学科建设的标准性要素已经成立,应当是不难解决的。

四、“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的启示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逻辑亦即管理理论发展过程的内在必然性,也是其发展趋势的规范。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逻辑是反映并引领管理实践;基本逻辑是人文进步;重要逻辑是科技领先。简而言之,一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必然是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实现节约、简约、集约、公约;另一方面是更加强化与实践、人文、科技结合,从而更好地为经济社会、人民需求和实现自我服务。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配置概念和传导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将管理理论分为理论层面、传导层面和践行层面。从理论层面看,管理理论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基本职能,亦即管理职能理论;从践行层面看,管理理论则体现为一系列具体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与过程,传统管理学仅将理论层面的内容与实践层面的具体行为与过程作为论述的重点,忽视了管理的传导层面。现实情况是,管理并不是盲目性、跳跃性与随意性的,具有指导性、连续性与实践性。理论层面与践行层面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传导环节,起着不可或缺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理论层面与践行层面之间增加一个传导层面,从现代管理的实践看,既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从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结构看,既是适合的,也是科学的。

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从管理的理论层面到管理的实践层次,必要的中间环节与层次是不可少的,这就是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也就是说,管理从理论层次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到实践层次的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活动,往往要通过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的传导层次,没有这个层次的传递与指导的功能与作用,管理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其有效性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见图1)。

这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依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与具体的研究任务,并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确定具有学科特征的基本方法展开研究内容与工作。在研究过程中,管理活动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从拥有的资源出发,依照学科的逻辑架构客观处理核心范畴与理论主线的相互关系,由核心范畴依理论主线向周边与纵深拓展,顺序展开了“三个层面”的理论,从而确立了整体性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体系。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实践告诉我们,研究对象的各子项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不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研究对象不可能有具体可行的研究任务与适当的研究方法;同时,没有逻辑架构的理论研究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理论学科,散乱的研究内容与过程也不可能形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理论体系。更加明确的启示在于: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没有基本的学科诸要素,也就是对象、任务、方法、核心范畴、理论主线,包括必要的逻辑架构与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可能成立的。这些要素共同构成评判某研究内容或理论体系是否构成学科的必要标准。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架构与基本趋势囊括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管理的行为、过程及特征,直接体现着中国现代管理节约化、简约化、集约化、公约化的必然趋势。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注入了持久的动力与活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精神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成熟,也必然会为我国的现代管理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持。

注释:

①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②王毅武:《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文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

参考文献:

[1]王毅武.现代管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王毅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3]王毅武.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6).

[4]刘善仕,周巧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8(3).

[5]王毅武,李晓琳.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

[6]林鹏,李韬.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全员参与[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

[7]唐任伍.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拓展性创新[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1).

[8]陈祥敏,姜瑛.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要求[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6).

[9]宗和静,陈羽逸.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时代特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2).

[10]陈丕衡,张静.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主线[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

[11]丁匡一,杨阳.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基于马克思历史思想的视域[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4).

[12]皮永华,陈哲.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2).

责任编辑:艾 岚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框架结构
无黏结预应力框架结构的拆改加固设计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基于ANSYS的多层框架结构隔震性能分析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
无地下室框架结构基础深埋设计
基于OPENSEES的框架结构时程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