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2017-11-13王毅武高盈盈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毅武++高盈盈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战略性道德规范与社会准则。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主线、核心范畴、道德规范等直接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现代管理理论;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6-0029-0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世界观与人生观,是其具体化与人格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与公德体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与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逻辑,还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战略性道德规范与社会准则,是实现民主与科学管理、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者与建设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思想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实质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极其繁复并具有长期性、根本性的系统工程,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体现了法律与道德在现代管理中的合理分工与默契协同。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协商民主既是实现共和的重要方式,也是“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协商民主的基础和“以德治国”的灵魂。践行并推进“治理现代化”,实现协商民主与“以德治国”方略,必须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①,规范了新时期道德与公德建设的现实着力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正确理解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实质,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的建设、发展与创新意义重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是新时期道德与公德的凝练、提升与结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导力,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體系的本质内容,也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规定了战略性的道德要求与社会准则。

一是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必经发展阶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华民族实现现代化与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具有统领其他价值层面的作用而处于最高层次。富强即民富国强,体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所追求的人民幸福、国家强盛的美好愿景;民主与文明,正是近现代中国所不懈追求的渴望状态;和谐表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己和睦共处,其基本精神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彰显时代特色与当代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所描绘的美好前景。

二是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倡导是立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基本属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自由,以不妨碍他人为前提的自我发展与实现,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与遵循的个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准则与终极目标;平等,是自由的体现与实现,没有平等,自由必然遭受损害;公正和法治、自由与平等的规范与保障,在当今中国要求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政有序、为民谋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系统与有机统一,既是社会层面的要求与准则,也是国家层面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社会保证与基本运行机制。

三是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足个人层面对道德准则作出的规定是公民应具备的道德行为的体现与规范,充分表明了公民应有基本道德的重要性,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各方面、各环节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作出的要求,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公德,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及组织的现实要求,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曾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新的凝练,概括为三个层面、24个字,体现了新时期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成为中国公民的道德与公德的最大公约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体现与简要概括。“三个倡导”所追求的目标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相一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既有鲜明的民族精神与政治取向,又有突出的道德价值与时代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荣辱观的内在要求,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伟大复兴的文化与精神强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可缺少的内容,即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战略性道德规范与社会准则,对社会各方面、层面、环节的管理与发展起着引领、示范规范与约束作用,并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尽快实现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管理学是把理想、知识、能力与行为综合落到实处的学问,也是优化配置生产与生活各要素使之效率与效益最大化的科学。管理涉及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需要主导性价值观提供客观准则;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也需要公共价值观的有力维护措施,为社会稳定营造良好氛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密不可分,是其理论的重要内容与基本规范,体现于现代管理的各层次、各方面、各环节。endprint

规范理论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反映,应当在具体的理论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规定理论设计的性质和方向,引领人们对现代化事业的理解与认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总体设计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基本准则。

约束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保证,社会各方面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都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方向和基本要求相一致,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也不例外。随着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与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人们思想行为与活动体逐渐体现出个体差异性与多样性,因而现代管理必须贯彻的“最大公约数”更需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精神的基本约束与公约原则,从而引导各民族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价值取向、体现合约性的基本规范。

完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与规则。我国当前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治理的任务繁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序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国家、社会以及民族的“导航仪”“压舱石”与“减震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必须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渗透到自身理论的各个层面和环节,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增强剂”“催化剂”“凝聚剂”“润滑剂”,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弥补“市场”与“计划”各自的不足,切实落实现代管理“以人为本”“依宪治国”的价值取向。

在现代管理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引领、规范与校正人们行为的软约束,明确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一系列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助于协调新时期新阶段新常态的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从而提高管理绩效,完善社会治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論还具有如下重要功能。

导向与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有利于增强管理的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以及对其他思想观念的影响力,引导管理朝着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方向健康发展,有利于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和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规范人们的言行,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导向与规范作用。在管理活动中,规章制度是硬化的对人们行为的最低要求,是约束人们活动的下限。要真正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了遵循社会与经济规律,合理分配与严肃奖惩之外,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在当代全球性信息交流极其广泛和迅速的条件下,人们的喜怒哀乐、行为举止、倾向偏好、向往追求较之过去有很大的变化。其实,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畅通思想的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在现代管理过程中较之以往更重要。要正确发挥现代管理的导向与规范功能,特别是要搞好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活动,没有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现代管理工作的。

传导与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现代管理配置功能的顺畅落实。不仅管理基本职能的实现依赖管理的配置功能,而且管理的实践性与有效性也与管理的配置功能正相关。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管理是决策、协调已被普遍接受,战略在管理中的地位也已确立。实际上,管理也是配置。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形成管理的传导层次并体现出不可替代的功能。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作用,不但增强了管理职能在现实中的指导性与实践性,而且有利于整合社会各种力量。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配置、协调以及各方面关系的整合上,其中合作是规模经济运行的关键,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任何形式的合作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团队的内耗,减少合作团体的内耗,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导与整合作用,把价值原则、价值规范转换、传递为合作成员的内心信念与规范公约,从而体现为合作成员的行为或习惯,并通过社会舆论功能对这些行为或习惯加以检验与巩固,最终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根本上减少内耗。

内化与激励。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一系列准则,能够充分发挥价值观的正面激励作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刚性”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往往有强制性、滞后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于人的内心,影响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人们的潜移默化,获得一种内在的威严与力量,随时随地影响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对于现代管理而言,首先是管理职能方面的强化,从而实现其对于社会治理的促进作用。

发展与创新。实践是管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正确价值观的作用下,必然推动管理实践的发展与创新,从而推动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与创新。这是因为:进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管理的变革作思想准备,说明管理改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批判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念,从思想理论上阐明改革的重要性,澄清人们的模糊认识,在同错误伦理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提高管理水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相应社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是其具体化与人格化,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社会标准与道德规范。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容、发展、特色与创新遵循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约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管理领域的具体化、纵深化与理论化,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与中国精神深刻蕴含其中。

民生与发展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主线。民生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内容,体现在衣食住行、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诸方面;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的关键所在。民生与发展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追求富民强国的实质内容,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所面对的基本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对实现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民生与发展的理论主线提供了规范与标准。endprint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从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实现民生与发展的标准与规范。富强即民富与国强,是现代化国家在经济建设上的应然状态,也是民生与发展的目标模式。民生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民生的基础。民生与发展离不开文明,而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化建设的精神保障与文化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的实质概括;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民生与发展的理想状态。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与生态文明顺畅发展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对美好社会的愿景,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概括,是民生与发展在社会层面的标准与规范。自由是人们的美好向往,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与价值目标。民生与发展的根本就是要安排、实现、保护人民的各项基本权益,是对自由的尊重和追求;平等主要表现为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以及权利、机会、规则、参与、发展、过程等多方面的平等权利,是每个公民依法所享有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教育、医疗、就业、分配、保障、健康等构成民生的基本内容,实现这些基本内容只有遵循自由与平等的价值原则,才能保证民生与发展。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平等权利的实现为前提。公正能够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是民生与发展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法治体现社会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及根本利益,是自由、平等、公正得以实现的规则与制度,自然也是民生与发展的有力武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现代国家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是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升华,是实现民生与发展在个人层面的标准与规范。爱国即维护祖国尊严、自觉报效祖国。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个人的作用,民生的促进也离不开每个百姓的奋斗,爱国就是爱自己,就是对于民富、民康、民安、民乐的追求;敬业即忠于自己的岗位、坚守职业道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国梦”努力,体现着公民必备的职业精神,没有敬业难以发展,没有发展哪有民生?诚信即诚实守信,与“仁、义、礼、智、信”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重视诚信在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防治不诚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实现民富国强的大问题;友善即待人友好、和善,是现代新型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人际准则。友善能提升社会的幸福指数,消除社会不良现象,改善社会风气,为实现民生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化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包括管理实践科学化和管理理论科学化,亦即管理行为与管理理论的客观、适合、有效、可持续。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管理不断科学化的过程,也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与约束下,不断实现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科学化。

从国家层面看。中华民族对民富国强与美好社会的执着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取向与准则,标志着新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实践基础与指导思想,坚持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对于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理念、认识与经验严格检验、归纳、概括、深化与升华,从而保证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科学化。

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认识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价值追求作为激励人们发愤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一直鼓舞着人们开拓、进取、奋斗、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民主法治意识越来越强,对于管理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适应新时期新阶段的新期待、新要求,必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现代管理各环节,实现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代治理相结合,建立现代治理体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有力的理论与制度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导向与整合作用是其科学化的必然选择。

从个人层面看。国家需要管理,社会需要治理,企业、组织、家庭与个人必在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凝聚强大的正能量。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利益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会使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距离,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协调与治理,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意识和自觉行为。通过客观、适合、科学、有效的治理与管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合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社会、组织与个人管理的科学化,正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职能与功能及其科学化所义不容辞的任务。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一定道德基础之上的。道德不仅是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的反映,而且对于推进文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遵循与系统法则,是个人道德的公约数。诚然,道德与公德都主张并追求自由,但自由并不是任意妄为,也不是毫无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公民都应担负道德責任、遵守道德规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此相关,体现平等与公正的法律,与道德、公德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在实现和保护人的基本权利与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体现着整个社会的公德。法律既保护也规范人的自由权,在法律的作用之外,自由还会受到道德的制约。有“德”无“法”不可以,有“法”无“德”也不可以,“法”与“德”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德”与“依法”有机结合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应当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基本路径。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战略性道德规范与社会准则,还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实施的目标模式与理想愿景。

注释:

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3页。

②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年版,第41页、42页。

参考文献:

[1]王毅武.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6).

[2]王毅武,李晓琳.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核心范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

[3]陈丕衡,张静.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理论主线[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1).

[4]皮永华,陈哲.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问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2).

[5]肖琴.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再探讨[J].湖湘论坛,2014(5).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9]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2.

责任编辑:李金霞endprint

猜你喜欢

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动因、原则及职能探析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