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味儿歌,思绪“飞扬”

2017-11-10李娜

南北桥 2017年19期
关键词:大班幼儿促进创造性思维

李娜

【摘 要】《纲要》指出: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行为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当今时代,“会学”比“学会”更为重要,因为能被记住的东西,迟早要被忘记或被时代所淘汰,而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态度却让幼儿终生受益。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教会孩子记忆,而是要学会理解。儿歌作为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丰富孩子的学习途径与方法,赋予儿歌教学更多的趣味性,使孩子的思维个性化“飞扬”。

【关键词】趣味儿歌 促进 大班幼儿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204

一、儿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无兴趣的学习

在平时的儿歌教学中,发现孩子兴趣不高,因为单纯地以教为主的儿歌教学,对孩子来说较为枯燥,因此部分孩子会有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分散的行为。

(二)无理解的记忆

俗话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很多孩子在学习儿歌的一个现实状态。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或许能很快并一字不落的记住儿歌,但是真正理解儿歌意义的少之又少。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或许在老师解释过后,能知道个大概,但大多数的孩子毋庸置疑地处在懵懂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的记忆。

(三)无感情的背诵

孩子在没有理解儿歌的基础上,谈何感情的抒发,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对事物的理解比较表面,对感情的抒发也是比较纯粹的,没有那么多的想法。

(四)无肢体的表现

没有理解,没有感情,更谈不上肢体表现了,孩子对儿歌只是机械式地记忆与模仿,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受。肢体的表现等同于感情的抒发,就像我们在投入地演唱或聆听歌曲时,会不由自主地闭闭眼、摇摇头之类。这就是由内而发的感情的表达。孩子也一样,有了真实的体验,才会有感情的宣泄。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觉得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长的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我家孩子能够背诵很多唐诗,我家孩子只要老师教一遍就能记住,某某孩子能背出所有的儿歌等等,类似这样的话语不绝于耳。在家长的观念里,孩子能完整流利并一字不落地背出儿歌,那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了,特别是爷爷奶奶这种年级较大的长辈,他们本身对儿歌的理解就是能背诵,久而久之给孩子一种错误的提示就是儿歌我只要能背出来,他们就觉得我很了不起。

(二)教师对儿歌教学的误区

在我们的观念里,儿歌教学往往被理解成为能记忆或者能背诵,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幼儿基本都能够流利地背诵儿歌,我们往往也认为是已经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活动进行得很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没有自由的表达,也未能尽心地表演;既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而仅仅是在被动地、机械地记忆和模仿,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记住了一首儿歌。活动不仅没有使幼儿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探索,反而束缚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妨碍了他们主动、积极的发展。因此,在活动结束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联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扩充了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是否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以及积极情感、良好个性、创造性思维等,而不是只看是否掌握了学习的内容。

(三)受幼儿园考核制度的影响

很多幼儿园在学期结束时,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其中一项就是抽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儿歌就是必抽项目,他们会将这学期所有的儿歌罗列,每班抽几个孩子进行现场考核。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对老师进行考核的同时势必也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很多教师会将能背诵儿歌作为重点而不是理解记忆,更谈不上感情肢体的表现了。当然这并不是说这种考核制度完全不可行,只要运用合理,还是可行的。

三、策略

过去有人认为儿童的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其实这并不符合事实。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在各种年龄的儿童和成人身上做实验,发现4~5岁和6~7岁儿童回忆有意义单词的平均量,几乎超过回忆无意义音节数量的10倍。学习中运用机械识记为主的孩子,思维比较消极,智慧不够发展,不习惯于钻研,自信心较差。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机械识记难以为继,越学越被动。因此儿歌教学中更多的需要挖掘孩子的有意记忆,就是理解记忆。那怎样能让孩子运用有意记忆?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幼儿儿歌教学中的“童趣”

教学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承过程,而是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教师及同伴的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获得语言及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儿歌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局限在儿歌内容上,而要让幼儿进行知识延伸和拓展,注重各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和有机联系,充分拓展并挖掘儿歌内容对幼儿发展的多方面价值。

(二)选择适宜的儿歌内容

1.学习符合幼儿生活规范的儿歌;模仿适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儿歌;选择一些带有旋律的简单儿歌。

2.選择的儿歌最好是节奏押韵、富有情趣,朗朗上口;篇幅短小、内容浅近、节奏明朗、旋律朗朗上口

(三)转变家长的观念、走出误区:记忆、背诵

记得快、忘得也快,是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幼儿很容易记住一些新的学习材料。一来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很容易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记忆痕迹;二来因为他们缺乏经验,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能够引起他们的惊讶、兴奋等情绪体验,从而加深对新事物的印象,而且较少受以往经验的干扰。然而有趣的是,他们记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家长不要以为我的孩子能记住所有的儿歌而沾沾自喜,真正良好的记忆不仅要记得快,更要保持得持久,这就需要有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四)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儿歌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引导幼儿进行表演、绘画等活动来表现和拓展儿歌教育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发展幼儿模仿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更能促进幼儿积极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活动及学习语言的乐趣,并使教学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情感、能力、知识等各方面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2.创编:儿歌是幼儿生活的感受,教师可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幼儿共同创编,有时可能不是很押韵,但只要符合他们的生活体验,幼儿一样会积极响应。

(五)及时地进行活动反思

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幼儿基本都能够流利地背诵儿歌,我们往往也就以为已经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活动进行得很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没有自由的表达,也未能尽心地表演;既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而仅仅是在被动地、机械地记忆和模仿,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记住了一首儿歌。活动不仅没有使幼儿得到真实的体验和探索,反而束缚了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妨碍了他们主动、积极的发展。因此,在活动结束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联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扩充了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是否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以及积极情感、良好个性、创造性思维等,而不是只看是否掌握了学习的内容。

总之,儿歌教学绝不是单纯地记忆与背诵,需要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趣味性的教学,从而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创造。

参考文献

[1]闻君丽.关于幼儿园儿歌教学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3年20期

[2]刘雪梅.儿歌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王国武、浅谈儿歌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6期

[4]甄珍.幼师生儿歌教学能力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班幼儿促进创造性思维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