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有效介入的策略

2017-11-10张俊

南北桥 2017年19期
关键词:表演游戏介入学前教育

张俊

【摘 要】教师的介入指导既能体现对幼儿游戏兴趣和需要的尊重,又要能扩展和丰富幼儿表演的游戏内容,同时还要保障游戏的顺利进行,使幼儿在游戏中成长。

【关键词】表演游戏 学前教育 介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9.203

一、概念界定

(一)表演游戏的定义

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活动。

对于表演游戏的概念,我国幼教界与西方幼教界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幼教界关于表演游戏的分类和概念理解受原苏联学前教育学的影响较大。

苏联学前教育学把幼儿园的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的游戏两大类。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在教师的领导下自己创造出来的游戏,包括(主题)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结构游戏;有规则的游戏是预先包含一定的内容和规则的游戏。包括运动性游戏和教学游戏两种。表演游戏是以“通过教养员的词(故事、朗读、谈话及看插图)所获得的观念为源泉的游戏”。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表演游戏在原苏联学前教育学理论中的两个内在规定性:(1)幼儿表演游戏的想法和内容来源于故事、朗读、谈话及插图等活动;(2)教师的语言是幼儿获得这些故事、朗读、谈话及插图内容的主要途径。由此我国学前教育学对表演游戏作了进一步的概括:“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二)教师介入游戏的意义

教师的介入指导能发挥游戏对促进幼儿发展的潜效应。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是纯粹自发的游戏可能产生双重效应,可能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缺乏教师指导的,在自然状态下的游戏对幼儿产生负效应的可能比较大,产生的正效应也是零星的、偶发的。然而幼儿园游戏是在教育范畴内提出的,它的发展价值是和正效应相关的,也是与教育目标的相符合的。教师对游戏的规划,不仅能使游戏所具有的潜在价值得到充分地显现,也可以通过在游戏中适当的介入指导排斥游戏的负效应因素。从而使游戏促进幼儿发展价值的正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二、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介入存在的问题

(一)介入频率过高,有效指导少

研究表明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频率较高,但是有效性低。无效介入和负效介入占一定的比率。教师高频率的介入,并没有带来高的介入效果,反而让过多的介入增加了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工作量。

(二)急于指导,对游戏的重视变成对游戏的控制

1.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内容表演时,教师就会立刻介入,并要求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来表演。

2.当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出现意见的分歧时,教师会立刻介入解决孩子们之间的问题。

(三)游戏中放任自流

部分教师过分重视游戏中幼儿的自由,导致教师对游戏放任自流,把表演游戏当成在自然状态下的幼儿游戏,使表演游戏失去了它的教育价值。

三、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介入时缺乏必要的观察时间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一定是发生在对幼儿游戏观察的基础上。根据有关研究把教师有效介入定位在对幼儿游戏意愿的支持上。而判断幼儿游戏的意愿,发觉适宜的介入时机也是需要教师对幼儿游戏状况做全面和详实的了解。过高的介入频率阻碍了教师的观察,从而使教师利用幼儿的游戏片段作为自己介入游戏的观察依据。造成教师介入行为与幼儿游戏意愿之间发生偏差,影响介入效果。

(二)教师观察指导缺乏专业性

据研究表明,目前很多教师观察的关注点是幼儿游戏的外在表现。教师过多注重幼儿游戏的外在功能而忽视游戏的内在功能。教师介入游戏的目的是要让幼儿表演的尽善尽美,而没有考虑到孩子表演的意愿。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的根本区别在于,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幼儿在活动中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有的可能不符合老师的设想。如果老师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幼儿,这样幼儿就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表演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介入的时机

教师在表演游戏中介入的时机正确,可以扩展和提高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层次。反之,可能会抑制他们的游戏。通常游戏的介入时机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预设的教育目标,主要指教师所希望的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不断发展着的游戏层次,专注投入的游戏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二是取决于幼儿的需要,主要指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否自然顺畅,是否存在帮助的需求。通常存在以下几种情形正是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

1.当表演游戏中出现兴趣“停顿点”的时候。

由于表演的推进,幼儿在游戏中难免会由于对活动内容的熟悉,而出现兴趣转淡的现象,即遇到“停顿点”。这些“点”的解決可能意味着知识结构的重新调整或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这些“点”,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点”能真正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2.当表演游戏中出现冲突行为的时候。

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当幼儿有争抢玩具等不友好行为时,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们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但是幼儿在游戏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幼儿年龄较小,在游戏中,他们往往会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而陷入无助状态,甚至做出危险的攻击性行为。这时教师应及时介入指导,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表演游戏介入学前教育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