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017-11-10彭世友

魅力中国 2017年45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创设兴趣

彭世友

摘要: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进行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需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创设;教学情境;兴趣;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与情境的相互作用建构出来的,适宜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经验、获得新经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习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数学课堂必须要有引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怎样测量学校附近小山的高度?一开始,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教师再稍作提醒:能否借助一些测量工具?紧接着,学生陆陆续续有了一些想法,教师趁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画出草图,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最后,联系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应知识求解。通过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能使学生认识到老办法不行,追求新知识的愿望勃然而起。整堂课由于教师善于用问题创设情境,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创设悬念情境,锻炼学生知识生成必要性的思维逻辑

大体而言,学生主动学习,是基于“愤、悱”心理,即“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一心想探个究竟,有了这种心理,教师只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为学生创设情境,由旧知到新知,体现新知识生成的必要性,由浅入深,层层铺垫,做到在同化中有顺应,顺应中尽可能先同化,从而调整和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例子:

问题:一张报纸的厚度是1mm,用一张大报纸对折4次,算一算它的厚度?对折多少次才能够等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有些学生认为需要对折一百次,有些学生认为需要对折一千次,此时教师就可公布答案:只需要对折23次,纸板的高度就能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由于数较大,学生遇到困难,产生悬念,有一种“想知道究竟”的强烈愿望,此时教师再讲述乘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由旧知生成新知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寻找数量关系,发现规律,并探求之中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学生是感兴趣的。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俗化,让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构建贴近现实生活实际的情境,是数学教学经常要做的。例如:在教学“正多边形应用”的知识时,教师设计如下情境:你能用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九边形、正十边形的地板砖铺满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吗?学生用八种多边形的模型拼拼凑凑,在纸上写写画画,弄了大半天没有得出一个完整的方案。这时,教师引导:只要若干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之和等于360度,就可以铺满大厅。学生恍然大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原来就这么简单!

四、创设活动情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创设适当的活动情境,以动启思,以动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让他们能被数学活动所吸引,积极参与主动入境,从而在动手操作中萌发创新欲望,激发探知热情。如在“圖案的设计”一课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用铁丝做两个等圆、两个全等三角形和两条等长的线段,上课时利用这些素材设计图案。

第一步:动手实践。每个学生单独用上述图形拼成一个新颖的图案,且使整个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并把拼好的图案画在纸上。

第二步:分组讨论。主要是讨论每一组设计的图案是否符合要求。

第三步:合作交流。每组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设计的图案,然后全班同学对这些图案进行评审。

通过动手实践,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学生体验了发现数学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创设开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开放性问题探究是初中数学的重要训练内容,也是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有力手段。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一般是不唯一或不确定的,往往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探索、扩展思维,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处于问题解决者的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A B

D C

在⊿ABC和⊿CDA中,∠ABC=∠CDA,请添加一个条件-----使⊿ABC≌⊿CDA.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发散思维。

总之,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优化思维结构,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否则就会是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因此,我们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既要讲究艺术,也要讲究科学,让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创设兴趣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