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流通行业供应链优化研究

2017-11-07项捷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9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项捷

内容摘要:在供给侧改革理论指导下,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相关背景、供给侧改革对流通企业的重要意义、面临的问题、对策建议几大方面着手,积极探讨流通行业供应链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流通行业 供应链结构

引言

2015年11月,以习近平總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济改革领域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强调以供给端、生产端为改革的切入口对国民经济供给端进行改革。自这一观点提出以来,全国上下各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推进迅猛,加快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经济结构改革进度。从国民经济的优化、升级发展角度而言,这场改革的成效显著。从理论层面来说,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源自西方经济学。在历史上,供给学派成功化解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的经济滞涨风险。这一理论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对供给侧进行刺激和改善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它主张对生产要素的合理有效运用,对经济发展主张宽松的管理政策。在低税率、创新驱动的手段下实现供给端有效性。流通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供应链的连接部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新经济常态下研究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并指导经济实践活动,必将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提出对我国流通行业供应链的优化研究设想。

供给侧改革概述

(一)供给侧改革相关背景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逐渐建立的大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这种新常态突出表现为电子商务获得大发展,国民经济中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这就为市场经济商品供需链条的缩短、供应链成本的降低提供了重要条件。在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之间,流通行业扮演了架构二者联系的桥梁角色。如何利用好新技术挖掘消费流量,并将线上流量转化为实体商品贸易,推动经济发展成为流通行业亟需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各领域健康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流通行业结构的健康与否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在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的新经济常态下,加快流通行业供应链供给侧的改革,更好地整合生产商、供应商、批发零售商以及物流服务等各类力量,为我国商品经济供应端提供更优质服务,成为当下国民经济结构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供给侧改革对流通企业的重要意义

供给侧改革对流通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供给侧改革内涵中,主要将其表述为能够优化流通结构,节省流通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加强供给侧改革能够促进流通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并对供给侧其他方面的结构优化改革产生辐射影响(见图1)。

首先,能优化流通企业自身的结构。从行业自身的发展角度而言,供给侧改革下要求流通企业能够深入流通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在适应市场过程中,流通行业的过剩产能将被化解,流通行业资源将进一步优化配置。流通企业面向市场、适应市场过程中必然需要借助先进的生产技术来降低自身经营成本,提高交易效率,这就促进了流通企业自身的结构升级。

其次,能促进流通链条的资源优化配置。在现有的流通行业供应链条中,由于流通行业的专业化发展水平较低,流通链条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协作环境还未成熟。通过供给侧改革,各经济主体能够围绕提高商品流通效率的目标展开有效合作,提升协调性,流通供应链各个流程将被大大缩减。供应链的简化一方面直接提高了商品流通的时效,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链条内部流通企业的发展壮大。

最后,能挖掘新的消费市场,引导生产企业的产能配置,最终推进国民经济结构改革。由于流通行业的特殊位置,其对消费市场具有较强敏感度。流通行业供应链的改革意味着流通企业对自身职能的调整。通过供给侧改革,流通企业能够根据流通市场的需求,除了提供传统的物流、采购、分销等方面的服务,更能适应市场B2C、O2O等经济模式下厂家直销的经济变革形态,为生产企业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流通企业借助物流等大数据能够准确捕捉消费市场动向,最终为生产企业、产品供应商提供新的市场信息。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流通行业供应链优化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模式与产品结构不适应且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模式与产品结构契合度不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流通行业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业专业化程度较低,具体表现在我国流通业的服务观念、服务意识比较弱。由于流通行业自身属于连接生产、供应端与消费端的媒介,其服务行业的特质比较鲜明,较弱的服务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流通行业的专业化水准,也极大限制了流通行业对经济效益的发掘。这种负面影响直观表现为我国还未形成服务与物流行业发展的共赢平台机制。由于市场、经销商和生产企业、供销商之间未能实现高效对接,市场的盲目开发带来物流行业的盲目发展。这一方面导致众多产品在流通环节大量滞留,另一方面又导致部分领域的物流服务,尤其是个性化物流服务严重不足,物流的专业化服务程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供给侧改革中强调要解决产能过剩,但是当前我国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且复杂,因为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并不仅是企业和市场,还有因为地方政府行政力量推动造成的新一轮产能过剩等,而经济运行波动大,内外需加剧收缩又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

(二)流通费用和物流成本过高

我国商品流通费用、物流成本过高,制约了供给侧改革。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物流总费用率长期维持在16%以上。2015年这一比例达到17%,远高于日本的8.2%和美国的7.4%。发达国家的物流总费用率一般低于9%,在全球化供应链绩效指数排名中,我国仅排第28名。供给侧改革的推行需要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支持,行业的结构性改革更需要有相关设施及政策的配套支持。物流费用过高,物流行业的成本压力过大,既不利于相应行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行业自身的资金积累。政策化境不够完善以及自身变革能力不足使得相关行业要实现创新发展成为一句空话。endprint

(三)物流效率低下且物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品供应链中物流服务业务的市场化发展程度进一步加深,为了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于物流效率的需求,我国物流外包业务占据的比例迅速提升,个性化的物流服务也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产业的转型要求物流服务的相应变革,市场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物流行业面临专业化与多样化服务需求的发展压力,比如随着农产品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区域性农产品市场范围已被颠覆。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行业的受众市场大大拓展。为了适应农产品市场扩大的经济形势,相应要求物流服务业时效性的进一步提升。在目前分物流行业结构中,物流服务的低效性现状成为众多地区特色农产品行业,尤其是区域性生鲜农产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物流效率低下直接影响流通业的运行时效,物流供给结构性矛盾影响企业结构性改革的运营效率。

(四)供应链管理水平低

商品供应链的自我管理水平较低。流通行业内部、流通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还未实现有效对接,市场信息的开发化程度低,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对接效率低下,流通行业的服务质量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数据,目前我国物流业面临大约70项的证照资质要求,这一数据直接说明我国行政机关对物流行业的干涉过多。由于行政部门之间的批复对接流程复杂、手续繁多,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对接,行政机关对物流管理的透明度较低,物流企业注册及分支机构设立成本较高。这种管理体系下物流企业负担极大,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任何一场改革的顺利进行都需要综合各方面条件,充分调动各种资源立体化推行。流通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牵涉面极广,其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自身管理的复杂性。现有供应链管理水平低,不利于流通业各环节的信息互通,影响到相关资源的优化调配,也必将影响到流通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流通行业的供应链优化对策

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优化流通行业供应链,需要针对该链条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降成本等几大角度进行。去库存能够减轻流通行业对商品的监管压力。去产能能够为流通企业集中资源优势升级产品和服务质量、拓展新市场提供可能。去杠杆能够进一步促进流通行业各领域的公平发展,有利于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整体上提升流通行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补短板能够针对市场需求,最大限度提供符合消费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将流通企业的产能经济效益化,促进其发展壮大。而降成本则直接面向流通行业结构,促进流通行业的经济技术革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策略变革等方面。从根本上说,优化流通业的结构就是要降低流通行业的经营成本,提高行业经济效益。

(一)扩大消费

消费端长效机制包含体制、政策、能力、供给、环境、观念、周期、热点八项要素。流通业的服务兼顾了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能够为建立长效的消费机制提供助力。从具体数值来看,2015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超过60%。如何解决城乡、地区和群体的差别,如何促进基本性消费、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成为扩大我国国内消费市场的关键。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比重进一步提高,就要求服务于消费市场的配套性服务进一步优化,流通企业需要对自身的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在满足现有消费市场的同时,更能利用自身“沟通”的身份,积极挖掘新的消费市场。

另外,面对流通行业服务产品与市场实际需求不对称的问题,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应加强市场调研力度,针对市场实际,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提高流通行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市场满意度。针对部分供大于求的服务,一方面要根据市场实际合理制定生产营销计划,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挖掘新的价值市场,充分利用行业内部的产能资源。

(二)降低流通费用与物流成本

由于产品在流通对接各环节缺乏有效对接,流通链条比较长,从出仓、运输、仓储以及各流程都会提出相应的人力服务要求,造成经营管理费用的增加。由于流通体系不够完善,物流企业发展散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流通企业运作效率较低,商品流通时效性不高也会相应增加商品的管理、储藏成本,并影响商品贸易的顺利进行。如何健全产品供应链条,建立完善的商品流通体系,简化商品流通链条,为物流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提升物流行业专业化水准的重要举措。流通企业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高效的合作机制,通过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全面提升本行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努力降低物流经营成本,减轻经济负担。

(三)帮助生产企业“去产能”

生产企业的产能过剩源于其市场敏感度过于迟钝,商品质量不能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商品的大量积压给流通链条中各个经济主体带来了极大压力,商品在流通过程中会占据大量的仓储、管理资源,帮助生产企业“去产能”成为减轻流通链条中面临的压力的重要手段。流通部门可以主动寻找、开拓新市场,可以采用厂家直销、易货交易、尾货市场、租赁金融等多种方式促成交易行为。流通行业还可以加强与生产企业的市场信息沟通,为生产企业提供更准确、更有针对性的市场信息,提高生产企业的商品质量,从根本上提升生产企业“去产能”的能力,最终解决商品流通滞后的问题。

(四)优化供应链分工与协作关系

要加强供应链顶层设计。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消费者之间的供应链关系应该进一步完善,通过建立流通行業各部门协调度更高、分工更明确、行动效率更高的合作机制,提升流通体系的专业化程度。流通企业在供应链条中应该转换角色,主动承接生产企业的价值链活动。流通企业不仅要在物流、采购和分销环节发挥自身的商品流通服务功能,更应该成为消费市场与生产企业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者。通过建立流通行业的信息分享平台,促进流通企业间的协调合作,强化供应链一体化机制,最终实现降低成本、提高行动效率、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全球化供应链延伸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的经济结构面临重大变革。流通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更应积极发挥自身特殊的作用,一方面流通企业可以强化市场调研功能,进一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和文化环境等,掌握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提升自身的市场消化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借用国内、跨境流通的相关数据,将为生产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信息反馈,积极拓展新的消费市场,减轻流通过程的产能过剩压力。

(六)补足供应链管理短板

流通企业首先应该树立专业化的服务精神,提高自身的服务产品质量。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流通各环节资源,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流通成本。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逐渐普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流通企业应该积极开拓网络客户流量渠道,通过B2B、B2C、O2O等多种形式,建立以消费者为主的体验式消费和体验式营销体系,全面引领消费流量,最大限度拓展自身的市场。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流通企业要补足供应链管理短板,适应经济新常态,为自身的结构转型提供最有力的管理支持。

参考文献:

1.吕立邦,黄恒学,吴朝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流通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问题,2016(12)

2.闫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6(9)

3.刘冬梅.供应链优化视角下流通企业供给侧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22)

4.杨利军.基于供应链优化的流通企业供给侧改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6(4)

5.丁俊发.推动流通业的供给侧改革—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论述[J].经济日报理论周刊,2016(1)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