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及其影响研究

2017-11-07康学真康成文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9期
关键词:国际收支中国

康学真+康成文

内容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的国际收支从1982-1993年相对平稳;从1994-2011年,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的严重失衡现象;从2012年至今,国际收支逐步走出“双顺差”局面。文章指出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贸易摩擦、人民币贬值压力、资本外逃等不良影响。中国政府在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的同时,应加强贸易监督,加大遏制资本外逃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方能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保证中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 国际收支 经常账户 金融资本账户 双顺差

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平衡理论

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地区)在经济贸易等各种往来以及对外债权债务的结算中所引起的货币收支,是一个国家(地区)对外交往中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国际收支平衡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平衡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式(1)中,Y表示国民总生产,C表示国民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消费,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CA表示经常账户,NRFIRW(Net Receipts of Factor Income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表示国外要素净收入。从总供给角度来看:

根据式(5),当一国存在经常账户逆差(CA<0)时,意味着该国国内投资额超过支撑本国投资的储蓄额,储蓄不足部分以商品和服务进口(贸易逆差)来满足,由此形成国内资本和海外负债。相反,当一国经常账户出现顺差(CA>0)时,表明该国国内储蓄能够保证本国投资外还有剩余,这多余的储蓄以商品和服务的净出口(贸易顺差)所带来的资本流出方式增加该国在海外的资产或减少负债(焦武,2013)。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2009)的规定,国际收支由经常账户(CA:Current Account)、资本和金融账户(KA: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误差与遗漏(E:Errors and Omissions)等三个部分构成,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以上三者之和等于0,其恒等式为:

式(6)中,资本和金融账户KA包含了储备资产RA(Reserve Assets),为了便于分析,将储备资产RA从资本和金融账户KA中分离并单列出来,则式(6)可以扩展为:

根据式(7),当RA=0、E=0,并且,国际收支平衡时,

但是,由于实际的国际收支往往不平衡,因此根据式(7),当RA=0或E=0时,

在实际国际收支中,若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同时出现顺差,即CA>0,KA>0,则这种现象称为国际收支“双顺差”;若这两个账户同时出现逆差,即CA<0,KA<0,则称之为国际收支“双逆差”。

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国际收支发展通常会存在相似的生命循环周期,其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的和成长中的债务国阶段,该阶段国家处于落后水平,由于大量进口、国外贷款和引进外资,经常账户保持逆差、资本和金融账户保持顺差(CA<0,KA>0);第二阶段是成熟的债务国阶段,该阶段国家初步发展,由于出口大于进口、国外贷款和投资减少或反向投资贷款,所以经常账户保持顺差、资本金融账户保持逆差(CA>0,KA<0),该阶段尽管出口创汇较多,但由于此前历年来积累的债务未还清,仍属债务国;第三阶段是新兴的债权国阶段,该阶段进出口顺差加大、向国外贷款投资力度加大,所以经常账户保持顺差、资本金融账户保持逆差(CA>0,KA<0);第四阶段是成熟的债权国阶段,该阶段企业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取缔污染的制造行业以致出口小于进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设备高端精密仪器制造业,因此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均保持逆差(CA<0,KA<0),但幅度较小(保罗·萨缪尔森等,2011)。

中国国际收支的特征及其成因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发展及特征

图1展示了改革开放以后从1982年至2016年第三季度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根据实际国际收支的变化状况以及结合上述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平衡理论,中国的国际收支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2-1989年。1982-1984年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逐步开放对外贸易,允许外资进入中国,但总体上外贸和外资规模较小,因而这个时期经常账户保持小额顺差(CA>0),资本和金融账户保持小额逆差(KA<0)。1985-1989年,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落后,国民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资金和资源来发展国内经济。在该时期,对外货物和服务贸易表现为大量引进海外货物资本、对外出口服务贸易,且对外贸易额主导经常账户余额。除1987年短暂的小额经常账户顺差外,经常账户余额总体保持逆差(CA<0)。与此同时,中国境内外商投资以及以债券贷款等形式的负债逐年增多,造成了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逆差(KA>0)。综合来看,该阶段的国际收支除1987年的短暂“双顺差”现象外,总体上符合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CA<0,KA>0),即新兴的和成长中的债务国阶段。

第二阶段为1990-1993年。该时期中国处于经济调整期和对外开放转为全方位开放期,对外贸易发展愈发活跃,对外货物净出口额,尤其是工业制品净出口额逐年增长,除1993年经常账户出现大额逆差外,经常账户总体上保持大额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波动较大,其中直接投资顺差依然逐年递增,说明外资依然不断涌入;证券投资虽略有波动,但较为平稳,其中证券方面的负债额逐年增加、国外贷款额度减少;其他投资额波动较大,总体保持逆差。在该阶段,1990年和1992年出现经常账户大额顺差(CA>0)、资本和金融賬户逆差(KA<0),国际收支总体上开始呈现成熟债务国的基本特征。endprint

第三阶段为1994-2011年的“双顺差”阶段。1994年中国实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人民币官方汇率一次性对外贬值50%,此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长期在1∶8.7附近波动(徐诺金,2011),这项举措吸引了比之前更多的外资,使得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额猛增,并远超于经常账户顺差额。1996年12月起,中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成为“第八条款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规定,一国若能实现经常账户下的货币自由兑换,该国货币就被列入可兑换货币。由于自由兑换的条款集中出现在基金组织协定的第8条,所以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又被称为“第8条款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更加降低了对外贸易门槛。在财税、金融、对外贸易投资等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及其推动下,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双顺差”,成为“官方债权国”,提前进入了新兴的债权国阶段(杨柳勇,2002)。1994-2000年,除深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1998年(经常账户顺差CA>0、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KA<0)以外,中国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均为顺差(CA>0、KA>0),且经常账户顺差额高于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额(CA>KA>0),如表1所示。

從2001-2011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以及“双顺差”状况持续加重。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随着贸易壁垒降低,对外贸易更加开放,以及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经常账户以及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总体上呈现跳跃式增长,储备资产也同步飞速增长,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双顺差”持续扩大。其中,经常账户顺差在2008年达到了4206亿美元的峰值,而同年的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仅为402亿美元。该期间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资本账户开始呈现“非零”余额,总体上呈现顺差且持续增长;第二,随着资本账户顺差递增,其误差与遗漏总体保持顺差,说明在此期间除企业投资外,私人外资通过各种形式涌入中国;第三,中国对外贸易特点为“出口货物,进口服务”,摆脱了“进口货物,出口服务”的贸易模式。

第四阶段从2012年至今。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一带一路”等一系列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经常账户顺差额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是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总体上保持逆差且呈增长趋势,“双顺差”局面被打破。自2012年起,资本账户顺差额逐年降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顺差也持续走低,在此期间开始出现对金融衍生品投资,因而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逆差。从储备资产账户看,特别是近两年由于外汇储备的降低,储备资产逆差也持续走低,甚至出现顺差。这些事实表明,在对外贸易持续扩大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从引进外资、利用外资转向对外大规模投资,从而出现了经常账户保持大额顺差(CA>0)、资本和金融账户保持大额逆差(KA<0)的情况,中国国际收支依旧保持在新兴的债权国阶段。

(二)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原因

从上述中国国际收支的发展及其特征看,1982-1993年,中国国际收支的阶段性特征符合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以及第二阶段,国际收支的发展大体上符合工业化国家国际收支发展的一般规律。造成1982年至1989年第一阶段国际收支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力度不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等多种因素;而造成1990-1993年第二阶段国际收支特征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施经济调整和对外开放转为全方位开放的结果。

中国国际收支发展的第三阶段(1994-2011年)以及第四阶段(2012年以来至今)的特征明显有别于萨缪尔森国际收支生命周期的第三、第四阶段及其特征。

造成1994-2011年第三阶段长达18年之久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包括三点:其一,全球化使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加快,改变了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凭借劳动力比较优势较早地加入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全球分工体系,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在加工制造业方面争得了相对牢固的国际地位。这些有效地促使中国加工贸易净出口保持顺差,极大地提高了经常账户顺差的可能性。其二,国内储蓄长期大于投资。回顾上述式(6),当S>I时,一国的储蓄资产可以支持本国(对外)投资,同时可以由经常账户的顺差实现资本对外输出;当S

从2012年至今的第四阶段,在经常账户顺差增加的同时,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减少,甚至出现逆差。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国际收支额达到-1308亿美元,国际收支基本已经走出“双顺差”的局面。资本和金融账户发生变化的原因有:第一,“走出去”、“一带一路”等政策的实施及深化。中国政府在鼓励加大对外贸易的同时,也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面,由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大多数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对外资的需求大,所以“一带一路”的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机遇,这些有效地促进了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变化。第二,对外投资及经贸活动愈发活跃。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消费者对海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进一步提升。在国内消费需求渐长的形势下,对外投资对满足这样的发展与消费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中国近几年来与多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更加促进了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使中国对外投资额大幅度提升,增加了资本和金融账户的资产项目逆差。第三,外资利用额大幅度提高。近年来,由于中国对外贸易投资愈发活跃、对资本的需求大幅增加,对外资的利用也自然“水涨船高”。其中,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占比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8.29%上升至近年来的100%。这样的变化表明,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对外国外债的依赖逐渐减少,外国资本存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进而之前资本和金融账户的负债项目顺差减少。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不良影响

(一)大量出口造成贸易摩擦

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经常账户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的同时,也使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常账户长期保持巨额逆差的局面;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量进口中国商品的西方国家的市场和经济。中国因此常常遭遇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WTO成员国的反倾销调查。另外,尽管中国已经加入WTO多年,但近年来日本、欧美等国家相继发表声明称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也为中国对外贸易增添了一大障碍。

(二)过度FDI会占据国内市场资源

随着中国“引进来”战略的实施,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也逐年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最多的发展中大国。FDI等外资的大量引进意味着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对海外的负债额大量增加。从1994年到2011年的“双顺差”时期,FDI的引进以加工贸易产业为代表的出口型FDI为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来华FDI也开始多样化,以寻找市场、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市场寻求型FDI”也逐年增多。市场寻求型FDI以寻求产品的消费市场及其潜力为主要目的而不以出口为目的,在其形成生产能力后,会将相当一部分利润汇出,剩余部分“回流”到投资中,一般会造成外汇储备减少,因而没有创汇能力。这样类型的FDI过多,不仅会抢占国内市场资源,很有可能还会间接影响中国的贸易格局,甚至使中国面临债务危机(余永定、覃东海,2006)。

(三)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

从2015年至今,尽管中国国际收支已经走出“双顺差”格局,但其国际收支依然严重失衡。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余额为-1547亿美元,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国际收支余额为-1308亿美元,这样的高逆差导致了现阶段中国的储备资产的巨额顺差。导致储备资产顺差的因素很多,从对外投资角度看,中国企业近年来频繁的对外投资使外汇需求大幅度增大,进而外汇输出增大,人民币在2016年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为人民币造成贬值压力。此外,储备资产账户若是保持长期顺差,外汇储备不足会削弱中国偿还外债以及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进而影响中国对外金融实力,这些都使人民币及国家信用下降(彭兴韵,2013)。

(四)资本外逃现象加剧

理论上讲,若一国国际收支保持平衡,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等于零。然而,在实际国际收支中,由于金融制度的漏洞、投资者个人或者投资企业的违法操作等种种原因,该账户余额往往非零。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保持顺差往往是对国际收支低估的结果,而巨额逆差除了表示对国际收支的高估,也会暗示资金走私等引起的资本外逃。近年来,净误差与遗漏一直保持巨额逆差,且逐年增大,这个现象说明中国资本外逃的现象逐年加重。同时暴露出中国现有的金融制度、经济体制存在很大盲区与缺陷,因此,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的申报体制,加强贸易监督,对骗汇、逃匯、非法买卖外汇等行为加强打击力度。

结论与反思

当前中国的国际收支依然喜忧参半,具体表现为:虽然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得到了很大提升,但由于经常账户长期保持顺差,所以难以消除引来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发展;外资的不断涌入虽然创汇并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但依然有一些不创汇而抢占国内市场资源的外资企业;近年来国际收支的巨额赤字使得储备资产顺差额逐年攀升,为人民币造成了贬值的压力。此外,净误差与遗漏的逆差近年来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说明国家经济金融体制依然存在很大漏洞。

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贸易投资往来及其合作将更为频繁,中国将继续保持工业制品主要出口国的地位。首先,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并鼓励中国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其次,为减少储蓄账户顺差,政府应适当放宽对外进口,适当增加外汇储备。最后,政府应加强贸易监督,加大遏制资本外逃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使中国的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保证中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武.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蒋景媛等译.经济学(第18版双语教学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徐诺金.回归恒等式[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5.杨柳勇.中国国际收支的超前结构:特征、形成原因、变动趋势和调整方向[J].世界经济,2002(11)

6.余永定,覃东海.中国的双顺差:性质、根源和解决办法[J].世界经济,2006(3)

7.彭兴韵.金融学原理(第五版)[M].格致出版社,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际收支中国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