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实证研究

2017-11-07成康康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9期
关键词:VAR模型政策建议

成康康

内容摘要: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几乎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具体包括良种、农资、农技、培训、信息、流通、休闲、保险等服务,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年,中央提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供给侧”矛盾,促进服务业和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是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对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随后截取1987-2016年的数据进行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发现,从长期来看,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实现小康。

关键词: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农村居民消费 VAR模型 脉冲响应分析 政策建议

农村生产性服务业是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是涵盖良种、农资、农技、培训、信息、流通、休闲、保险等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更是促进农业向现代化、新型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时期,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有利于从供给侧的视角,统筹协调农业创新链和产业链发展。

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政府支持和涉农站的普及,推动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公益性发展模式

自2000年起我国政府加大“三农”扶持力度,重视农业现代化、科学化发展,打造了覆盖全国的全产业链农业信息服务,实现了信息化与农业技术的交融。在县、镇设立农业服务站,开展“技术下乡”活动,为农作物从田间播种到收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公益技术服务,形成了广辐射的技术传播网络。为提高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各省、市依托信息技术,开通了农业信息网,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进行技术咨询、获得农业信息。近年来,政府支持并鼓励农户构建新型农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市场+基地”的运作模式,从种植到收获、从技术指导到品牌认证、从销售到开拓市场,通过资源整合为农户提供了面向农业产业链的公共服务。

(二)快递网點农村覆盖率的提升,推动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网络化发展模式

自2014年以来,商务部推进“新农村流通网络建设项目”,村村通快递从原有的覆盖率不足30%提高至74.5%,实现城乡地区物流配送全覆盖,成为我国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网络化发展模式的助推剂。长期以来,鲜活农产品物流、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严重制约农业发展,导致农村居民经济效益低下。近年来农村地区逐步建立起以中国邮政为代表的“市—镇—村”三级物流网络,形成了“农资+市场”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网络双向物流通道,既保证了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也缩短了优质、高端农产品的运输时间,为农户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三)“批发市场+农机服务合作社”,推动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崛起

近年来,农业生产大县开始积极建设批发市场,建立规模较大、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市场体系。如山东省平度市利用地理优势,培育了花生、西瓜、粮食、无公害蔬菜等大型批发市场,构建了现代信息化的市场管理系统,形成了以市场引导种植、以效益促进生产的农户增收模式,通过供应链系统将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同时,瞄准高效益方向,吸引外资建立花生深加工生产线,实施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制度,使产品出口国际市场,成为了当地农户增收的主要增长点。在“三农”政策支持下,针对农机市场日趋繁荣的局面,平度市的许多厂商改变原来只愿从事销售的观念,以市场为主导进行企业兼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既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又提升了市场农机化水平,带动当地农户实施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变量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几乎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为了深入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运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展开研究。对变量定义如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APS),使用相关行业增加值的平均数衡量。具体为四个行业: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租赁服务业。农村居民消费(RCL),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数衡量。城镇化率(URL),用城镇人口数据比重来衡量。

本文选取1987-2016年的统计数据,使用Eviews 6.0工具展开实证研究。在研究中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将RCL、URL的各年数据分别用(1987YEAR=100)进行调整。为避免异方差现象,对三个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即LN(APS)、LN(RCL)、LN(URL)。如表1所示,对APS、RCL、URL三个变量的30个观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呈现两个特点:第一,APS、RCL变量的数值分布较为分散。通常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来衡量一个统计样本的离散程度,即统计分布程度测量。公式为 ,其中xi为一组数值,μ为平均值。标准差σ越大,与平均值μ的差距就越大,说明观测的数值就越分散。如APS的标准差为1674.6,均值为2649.5,说明APS的30个样本数中与均值的差异较大,离散程度较高。第二,三组变量的数值均呈现出分布右偏的现象。通常用偏度系数(Coefficient Of Skewness)来描述一组数值分布偏离对称性的程度,公式为(M0为众数)。SK的取值在-3到3之间,大于0时,数值分布呈右偏态,即正偏态。如URL的偏度系数为0.532,大于0且绝对值较大,则分布右偏的偏斜程度较大。第三,各变量的数值均呈现扁平分布状态。通常指峰度系数(Kurtosis Coefficient)一组统计数据曲线顶端的高耸程度,或尖峭、或扁平。当K值小于3时,数值曲线顶端为扁平状,且拥有比正态分布更长的尾部。如URL的峰度系数为2.017,呈现“扁平长尾”形态。

实证分析

(一)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为进一步检验Ln(RCL)、Ln(URL)、Ln(APS)间的动态变化规律,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1。在构建VAR模型之前,首先要测算AIC与SC准则的最小值,确定滞后阶数,以保证模型的科学性和实证结果的有效性。经Eviews软件检验得到Ln(RCL)、Ln(URL)、Ln(APS)的滞后阶数为2时,AIC、SC能取得最小值。由此,(-1)、(-2)分别表示模型的滞后阶数。endprint

模型1:

经Eviews检验得到:

结果显示:第一,三个方程的修正可决系数(确定系数)R2分别为0.893、0.875、0.914,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实证结果具有科学性。第二,三个方程的F统计量分别为1253.28、3827.43、821.85,数值较大,表示残差较小,模型的精度较高,实证结果具有显著性。

(二)脉冲响应分析

通过向量自回归分析得出模型稳定性较强,且得到了Ln(RCL)、Ln(URL)、Ln(APS)间存在相互冲击的动态响应路径。由此,进一步实施脉冲响应分析,更直观地观测在一个标准误差的冲击下变量间的路径变化(见图1)。其中,横轴为一个标准差冲击下的滞后阶数;纵轴为变量受到冲击后的变化情况。

图1中的(1)显示:第一,实线部分。0-9期,Ln(RCL)对Ln(URL)的响应均为负,且在5、6期时达到了负向峰值;从第9期开始,响应变为正,且具有在震荡中逐步增长的态势。按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城镇化率在30%-70%间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从我国城镇化率来看,1987年为25.32%,1996年达到30.48%,这与脉冲响应函数图相吻合,即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时,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提升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现代农业的兴起,农户实现增产、增收。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由转移,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第二,虚线部分。在全部滞后期间,Ln(RCL)对Ln(APS)的响应均为正,且在6期时达到正向峰值,从9期开始呈现较为平稳的波动。说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繁荣农村经济,有效实现农村收入水平的提升,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

图1中的(2)显示:第一,实线部分。0-12期,Ln(APS)对Ln(URL)的响应均为负,且在3期时达到了负向峰值;从第12期开始,响应变为正,先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后逐步趋缓。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人口、产业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扩大了农村需求与供给市场,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虚线部分。在全部滞后期间,Ln(URL)对Ln(RCL)的响应均为正,且在5期时达到正向峰值,5-15期呈现快速下降态势,16-30期呈现平稳态势。说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繁荣农村经济,有效实现农村收入水平的提升,刺激农村消费市场。

图1中的(3)显示:第一,实线部分。0-8期,Ln(URL)对Ln(APS)的响应均为负,且在4期时达到负向峰值;从第8期开始,响应变为正,且呈现缓慢增长态势。说明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初期,生产、消费大多聚集于城市,对城市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并不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随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辐射与扩散功能的发挥,尤其是我国服务业逐步兴起且呈现出替代工业的趋势,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注入了后续动力。第二,虚线部分。0-5期,Ln(URL)对Ln(RCL)的响应均为负,且在1期时达到了负向峰值;从第6期开始,响应变为正,且初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随后趋于平缓。说明农村居民消费意愿增强,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业经济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生产率不断提升,解放更多的劳动力进城务工,既提升了农户收入水平,又推动了城镇化建设。但在初期时并未促进城镇化发展,具有滞后性。

(三)实证结果

从实证角度,对1987-2016年30年间农业生产性服务业(APS)、农村居民消费(RCL)、城镇化率(URL)的时间序列数据展开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变量间存在着短期和长期的动态关系。首先,从短期来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能够促进RCL、APS的提升与发展,但作用有限;从长期来看,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城镇化建设对RCL、APS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次,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RCL的促进作用都非常显著。最后,长期来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URL的影响显著。整体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悬殊较大已成为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实现小康。

促进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与农村经济形成良性互动

2016年全球服务业增速达到71.4%,美国、德国等增速在80%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增速为55.3%,而我国仅为47.6%,可见,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而农村生产性服务业则是“软肋”。因此,一要加快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走现代科技农业发展道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二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提供与文化程度相符的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率、创造就业空间,利用科技手段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為农业附加值的提升创造条件。三要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引导企业发展新型流通业态,丰富农村市场,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促进服务业发展与农村经济繁荣形成良性互动。

(二)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契机,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仅从需求侧视角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已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农业需求。第一,在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的背景下,遵循市场规律,从侧给需求入手,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第二,完善市场机制、消除准入壁垒,允许资本自由进驻;推动连锁超市等零售企业下乡,为农村居民提供丰富、价廉的商品,同时构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打通城乡双向物流通道。第三,在发展过程不仅要注重产业融合,还要注重行业渗透,如引导其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创新产品、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农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以及服务业的功能升级。第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结合我国农业相关领域的优势产业,谋求国际合。在这方面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财税、投资、出口优惠政策,多渠道促进农业服务业的结构优化。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攀升,主要由农户自发组建、以行政村为单位,但整体来看质量不高,呈现出规模小、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在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繁荣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地方政府不仅要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应该引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协作发展模式、给予财政和金融支持,并组织合作社管理者的培训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发展。尤其应顺应时代引导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构建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营销,扩大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促进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针对农产品运输困难的特点,政府应引导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发展冷链物流,缩短鲜活农产品的运输时间与成本,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楠.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业经济协整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5(15)

2.辛宇.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

3.姜长云.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6(5)endprint

猜你喜欢

VAR模型政策建议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