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7-11-03苏红梅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9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康复急性

王 静,苏红梅,蒋 琳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创伤中心门诊,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王 静,苏红梅,蒋 琳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创伤中心门诊,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目的对比分析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传统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急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效果与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急诊护理路径;传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康复效果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如果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抢救,便可能导致其死亡。研究显示,在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给予其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促使其预后得到有效改善[1]。为此,本研究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将患者护理中两种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平均年龄(62.05±7.12)岁,男25例,女18例。观察组43例,平均年龄(62.21±7.26)岁,男24例,女19例。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急诊护理路径):(1)建立护理路径小组,进行培训:建立一支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在急诊室护理人员内挑选,在小组中选取护士长作为护理路径小组的组长,并且对等级责任制进行充分利用,小组成员要严格遵循小组组长的要求进行相关操作,小组组长也要对各个小组成员负责。在对科内医生的相关意见进行征询之后,对和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与分析,然后再充分性的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对护理程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最后进行急诊护理路径表的制定。护理路径实施前,要对临床护理路径的所有小组成员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以此来帮助其规范护理行为,其次,还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模拟训练,以此来提高其临场应变能力。(2)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对患者展开院前抢救,将接到急诊电话到初诊之间的时间控制在5 min内,在赶往现场之前,可以通过电话指导陪护人员,将患者情绪稳定,帮助其采取合适的体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给予患者吸氧;来到急救现场之后,要马上对患者展开抢救,对其给予面罩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输液治疗;患者到达医院后,分诊护士要检查、评估患者病情,将绿色通道开放,首先对患者进行抢救,挽救其生命,然后再进行登记、挂号。由护士长统一调度小组成员,将“危急值”报告制度落实,在1~2 min之内给予患者氧气,3 min之内完成血氧、血压检测,5 min之内连接好监测仪器,10 min之内完成标本采集。抢救过程中,及时与手术室进行联系,促使其做好充分准备,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现象;完成抢救之后,将患者转到手术室。

对照组(传统护理):严格急诊室护理流程进行相关操作,在对患者进行院前抢救时,对其进行镇静、止痛与吸氧治疗,在患者入院之后,要严密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且帮助其建立起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确诊之后,要采取相应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抢救效果(包括急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与急诊停留时间)与康复效果(包括住院时间、卧床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抢救效果

观察组急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与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效果对比(±s,min)

表1 两组抢救效果对比(±s,min)

组别 急救时间 分诊评估时间 急诊停留时间对照组(n=43) 62.56±3.57 2.89±0.98 22.09±5.36观察组(n=43) 38.52±5.02 1.12±0.22 9.22±3.01

2.2 康复效果

观察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效果对比(±s)

表2 两组康复效果对比(±s)

组别 住院时间(d) 卧床时间(h)对照组(n=43) 13.58±4.36 66.89±4.98观察组(n=43) 9.02±3.22 40.02±5.22

3 讨 论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也被称为心急缺血性坏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引发该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为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病情进展迅速,通常情况下较为危急,心律不齐、急性循环功能障碍、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胸闷属于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研究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也会迅速发展、恶化,这会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所以在患者发病早期便应该及时对其进行抢救,并且急救护理行为的针对性越强,其规范化程度与抢救效率也会越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这充分证明了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显著。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属于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指的是医护人员将某一种疾病的特点作为依据,进而制定出针对性、顺序性、时间性的护理计划,这种护理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护理各个环节资源与时间的浪费,将护理服务质量与效率提高。急诊护理路径是在常规护理路径的基础上,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征作为依据,进而制定的一种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能够促使各个护理环节更加明确与具体。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效果与康复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1] 文建英.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传统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z1):207-208.

[2] 曹 飞.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3):4618-4618,4619.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9.151.02

蒋 琳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康复急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