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定翼正反向固定在PICC维护中的对比研究

2017-11-03冯建红傅亚萍邵奇敏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9期
关键词:漏液固定翼静脉炎

冯建红,傅亚萍,邵奇敏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固定翼正反向固定在PICC维护中的对比研究

冯建红,傅亚萍,邵奇敏

(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目的对比固定翼正反向固定在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和上海长海医院行三向瓣膜PICC置管并维护的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行健康宣教,采用掷币法将正面的设为研究组,反面设为对照组,研究组289例,采取固定翼反向固定;对照组211例,采取固定翼正向固定,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移位、静脉炎以及漏液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导管移位、静脉炎以及漏液的发生率依次为1.73%、2.08%、2.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6%、8.53%、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维护时使用固定翼反向固定操作方法比较简单、易行,能有效减少导管微小移动,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其依从性,降低患者置留期间漏液、感染以及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固定翼;正向固定;反向固定;PICC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如头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穿刺置入导管,并将导管尖端置于锁骨下静脉或上腔静脉内的一种置管技术[1]。该技术能降低因化疗药物渗出或长期输液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肿胀的危险,避免反复穿刺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保护血管的目的[2]。但PICC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因固定不牢易发生导管移位,造成局部感染,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为防止导管部分脱离或滑出,采取有效的固定方法尤为重要。为对比固定翼正反固定在PICC维护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对行PICC维护的患者500例进行研究,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和上海长海医院行三向瓣膜PICC置管并维护的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行健康宣教,纳入标准:患者神志清醒、签订知情同意书、年龄18~75岁;本院置管,并坚持该院门诊进行维护。排除标准:预置管部位皮肤明显破损、凝血功能障碍、置管前有其他感染者以及无法坚持两个月以上在该门诊进行维护者。采用掷币法将正面患者设为研究组,反面设为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89例,对照组2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择贵要静脉进行三向瓣膜PICC置管,置管成功后,对导管进行修剪,外留7 cm,上减压套筒和固定翼,并用透明敷贴进行固定。对照组固定翼距离穿刺点0.5~1.0 cm进行正向固定,实验组则使固定翼距离穿刺点0.5~1.0 cm处反向固定。换药维护时要严格按照无菌标准操作,从下到上无张力将敷料撕下;每次换药时取下固定翼,消毒时先用酒精棉片,再使用聚维酮碘,自然待干后再将固定翼扣于距离穿刺点0.5~1.0 cm处,使导管在凹槽中能够妥当固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移位、静脉炎以及漏液的发生率。静脉炎按照INS学会制定的分级标准:无临床症状为0级;红斑伴有局部疼痛为Ⅰ级;红斑伴有局部疼痛及水肿,静脉条纹形成但未触及硬结为Ⅱ级;红斑伴有局部水肿、疼痛,静脉条纹形成并可触及条索状物为Ⅲ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患者导管移位、静脉炎以及漏液的发生率分别为1.73%、2.08%、2.77%,对照组分别为6.16%、8.53%、7.11%,研究组各项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导管移位、静脉炎以及漏液的发生情况[n(%)]

3 讨 论

PICC已广泛应用到临床之中,尤其适用于进行肿瘤化疗的病人,但使用过程中会引起断裂、滑入体内或是脱落等不良事件。对PICC导管采用常规的固定方法,因导管会随患者屈肘运动自由进出血管,进而引发机械性静脉炎[3];另外,导管固定不牢也会发生导管移位现象,致使局部感染,增加液体渗漏、疼痛、肢体肿胀等并发症的发生,也可发生房颤、椎旁积液等特殊危险[4]。使用固定翼对导管进行正确固定,能够减少导管在人体自由出入时的活动空间,预防导管滑脱、感染以及细菌性静脉炎[5]。

本研究中,对研究组采取固定翼反向固定,对照组采取正向固定,结果显示,研究组导管移位、静脉炎以及漏液的发生率依次为1.73%、2.08%、2.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6%、8.53%、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向固定有利于观察凹槽中的导管固定是否妥当以及刻度变化,能够及时调整刻度,以免发生导管打折或脱出,也可观察出导管是否存在污物;通过反向固定,使缝对皮肤所形成的压痕减少了,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增加了,从而增加摩擦力,增强导管位置稳定性,降低导管移位几率。

综上所述,PICC维护时使用固定翼反向固定操作方法比较简单、易行,能有效减少导管微小移动,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其依从性,降低患者置留期间穿刺点局部漏液、感染以及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1] Walker G,Todd A.Nurse-led PICC insertion:is it costeffective?[J].

Br JNurs,2013,22(19):9-15.

[2] 钱玉兰,孟 云,陆勤美,周晓梅.思乐扣固定PICC导管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4,28(7):2506.

[3] 郑春辉,王 凤,陈强谱.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及防治[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700-701.

[4] 姚 辉,宋 敏,刘玉莹.成人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3A):582-584.

[5] 梅思娟,段培蓓.PICC脱出的预防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26(5):92.

R472

B

ISSN.2096-2479.2017.39.119.02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漏液固定翼静脉炎
碱性锌锰干电池漏液失效分析①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串联混电系统优化设计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留置尿管期间尿道口漏液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打胰岛素漏液, 拔针前转一圈
应用PDCA 管理减少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品输液漏液的实践探索
一种新型固定翼无人机的研制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V”系列固定翼无人机
水下滑翔机水平固定翼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