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丙肝合并糖尿病患者皮下用药注射治疗方式的疗效观察

2017-11-03绽立雯赵晓明韩晓萍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9期
关键词:三角肌丙肝丙型肝炎

绽立雯,赵晓明,李 萍,韩晓萍,张 娟

(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慢丙肝合并糖尿病患者皮下用药注射治疗方式的疗效观察

绽立雯,赵晓明,李 萍,韩晓萍,张 娟

(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目的探讨对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皮下多处部位用药方式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我院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传统皮下注射组38例与多部位皮下注射组30例,比对两组皮下注射方式的治疗效果,对照组按传统的注射方法在上臂三角肌同一部位进行皮下注射。观察组按多部位皮下注射如:上臂三角肌、腹部肌、股内、外侧肌等部位进行皮下注射。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经过不同的部位注射治疗后,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硬结、瘙痒、脂肪萎缩等发生率显著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部位注射比同一部位注射最有效地解除长期注射导致患者治疗部位的不良反应,同时提高治疗效率。

慢性丙型肝炎;糖尿病;干扰素;胰岛素;注射部位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传染病疾病;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糖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1]。而丙肝在我国近几年也是流行较为严重的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感染丙型肝炎,两者并存也十分常见,两病相互促进,可加重病情。干扰素是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一种有效药物,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药物,干扰素与胰岛素都以皮下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不同的皮下注射方法,对药物的吸收有着不同的效果,传统的注射方法是在统一部位即在双上臂三角肌进行皮下注射。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这种注射方法易使患者的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结节、瘙痒、脂肪萎缩等不良反应,药物吸收不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从2016年1月开始对慢丙肝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实施干扰素、胰岛素多部位皮下注射方法进行了对比观察,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我院住院的抗-HCV、HCV-RNA均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合并Ⅱ型糖尿病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按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2004年制定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标准[3]。对所需治疗的患者,慢丙肝予以干扰素抗病毒治疗,Ⅱ型糖尿病患者予以胰岛素治疗,两种药物都以皮下注射为宜,为使治疗效果有展进取,我们采用了多部位皮下注射和传统皮下注射方法的观察和对比实验。其中传统皮下注射组38例,多部位皮下注射组30例。

1.2 注射方法

选择患者最佳的注射部位为:腹壁脐周围,臀肌,上臂三角肌,股内、外侧肌等多个部位为注射点。

1.2.1 干扰素主要成份为重组人干扰素α2b,具有广谱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及提高免疫功能作用;胰岛素主要成份为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1]。两种药理作用不同,胰岛素与许多药物合并使用时会影响葡萄糖代谢。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采取两种药物同时在一部位注射,避免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

1.2.2 两种疾病都属于慢性病,用药疗程长,一般常用皮下注射给药,采取在一个部位注射一段时间后,再轮换其他部位。根据临床出现的不适感或判断可能出现的不适症状确定轮转时间。见表1。

表1 各部位轮转时间

2 结 果

2.1 比较同一部位皮下注射与多部位皮下注射引起局部不适的发生率。

2.2 对发生局部不适的患者

改用多部位注射后,不适症状是否有所缓解或消失。现将试验项目列表并统计学计算处理,采用零反应数据的直接概率计算。从表中可以看出同一部位皮下注射发生的不适症状率很高,而多部位注射无任何不适的发生。见表2、表3。

表2 连续注射一个月各项数字统计

表3 连续注射一个月以上各项数字统计

3 讨 论

慢丙肝合并糖尿病,二者可相互影响,药物的性能也不同,但注射治疗方法相同都以皮下注射为主。在同一部位皮下注射干扰素和胰岛素,由于注射范围小,长期连续在一个部位注射,对局部组织产生反复的机械刺激,注入的药物不能充分吸收,易造成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致注射部位红肿、胀、结节、瘙痒等症状。若局部组织缺血严重、将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缺乏血运的肿块,造成皮下脂肪萎缩、凹陷,致局部功能障碍。同时也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这类患者治疗时首先要掌握药物原理,用药方法,绝不可直接注射肌肉内,应采用多部位皮下注射可降低局部形成肿块或皮肤凹陷的风险。同时也利于药液吸收[2],减轻患者病痛,提高治疗效率,此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林丽香.糖尿病病人的教育[J].实用内科学杂志,2013.12(11):570.

[2] 罗晓红,戴永利,叶夏云.硫辛酸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12):1-226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预报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4,12(4):194-198.

R473

B

ISSN.2096-2479.2017.39.32.02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三角肌丙肝丙型肝炎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改良肩前下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解剖学研究*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miRNA-122与丙肝病毒感染及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肩峰下外侧经三角肌入路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技术结合PHILOS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儿童三角肌挛缩症:3.0 T高场强MRI特征分析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