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2017-10-27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472500荆珍王晶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20期
关键词:后室室性持续时间

河南省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472500)荆珍 王晶

2014年1月~2017年1月时间阶段,我院以临床收治的部分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针对患者实施胺碘酮药物治疗干预背景之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处置效果。现简要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临床收治的接受住院治疗处置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经由临床检查确认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标准,且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全部100例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的患者中,共计包含男性患者61例,以及女性患者39例,全部患者的年龄分布区间介于38~78岁之间,平均年龄测算值为(49.51±3.71)岁,严格遵从全部患者的入院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运用随机分组方法将其均等划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包含5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和参照组患者在年龄,以及性别等常规性基线资料方面均未发现明显差异,经由统计学分析计算证实P>0.05,具有充分可比性。

附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n,%)

附表2 两组患者的PR间期持续时间、QRS波时限,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比较(±s)

附表2 两组患者的PR间期持续时间、QRS波时限,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比较(±s)

组别 患者例数 PR间期持续时间(s) QRS波时限(s)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参照组 50 350.141±0.001 0.087±0.006 1105.12±154.25研究组 50 350.152±0.001 0.069±0.004 910.30±102.30 t值 55.000 17.650 7.443 P值 <0.05 <0.05 <0.05

1.2 临床治疗处置方法 针对参照组患者组织实施利多卡因药物治疗,在为患者实施50.00mg利多卡因静脉推注给药基础上,通过采取1.00~4.00mg/min静脉滴注的方法为患者维持基础性给药剂量,并且结合患者具体表现的心率指标水平,针对患者的实际给药剂量展开动态调节。如果上述给药治疗过程未能顺利获取到最佳效果,可在30min之后为患者再次实施50.00mg利多卡因药物静脉推注给药处置,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1.00~2.00mg/min静脉滴注的方法为患者维持基础性给药剂量。

针对研究组患者组织实施胺碘酮药物治疗,将150.00mg胺碘酮溶于20.00ml生理盐水中,且在10.00min之内为患者完成静脉输注给药过程,之后为患者持续实施1.00mg/min的静脉滴注给药过程,且在给药持续时间达到6.00h条件下,将实际给药剂量调整为0.50mg/min,直至患者的临床症状转化到仅出现偶发性室性早搏状态,后续指导患者以口服方式继续给药治疗。

1.3 临床观察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过程中,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PR间期持续时间、QRS波时限,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针对本次研究过程中获取的统计学临床研究数据展开分析处理,针对计量资料择取(±s)形式表示,实施统计学t检验;针对计数资料择取(n,%)形式表示,实施统计学卡方检验。在统计学计算分析结果P<0.05条件下,证实组间数据经由统计学计算处理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接受药物治疗处置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统计学比较测算差异有意义(P<0.05)。详情参见附表1。

2.2 两组患者的PR间期持续时间、QRS波时限,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比较接受药物治疗处置后,研究组患者的PR间期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统计学比较测算差异有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QRS波时限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统计学比较测算差异有意义(P<0.05)。详情参见附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症状的发生,不仅能够显著加剧缺血病理状态下的心肌损伤,还会诱导患者的心肌梗死波及面积进一步扩大,给患者的实际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造成显著的不良影响[1][2][3]。药物治疗方法是临床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展开治疗处置的基本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基础性生存质量和治疗处置效果[4][5][6]。本次研究中获取的相关结果表明,针对临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胺碘酮药物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针对临床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胺碘酮药物治疗,相较实施利多卡因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优化患者的PR间期持续时间、QRS波时限,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等基础性临床指标,保障和支持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罹患疾病和接受临床治疗处置过程中,能够稳定且顺利地获取到较好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后室室性持续时间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江苏徐州睢宁龙头山明墓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利多卡因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效果分析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基于SVD的电压跌落持续时间检测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