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方法与路径博议
——以河南省为例

2017-10-25高心湛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布点河南省应用型

高心湛

〔许昌学院 发展规划处,河南 许昌 461000〕

应用型大学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方法与路径博议
——以河南省为例

高心湛

〔许昌学院 发展规划处,河南 许昌 461000〕

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办学同质化、大学生就业困难、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构不协调、通识教育不足等问题,呈现共性转型和个性转型、渐进转型与跨越转型、外延转型与内涵转型并存的现象。转型过程中要避免三种错误认识,坚持内涵转型、防止表面转型,坚持理性转型、防止盲目转型,坚持本科教育、防止回头转型。继续推动以质量提升为目的的转型,对老旧专业实行关停并转,扩大时需专业,增设新兴专业,最终建立以应用技术型大学为主、多种类型高校并存的,灵活多样、融合贯通、差异发展、协调平稳运行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路径选择;理性思考

转型是指在相关领域中发生的一种系统化的、大规模的和带有根本性的转变过程,它所描述的不是事物局部的变革,而是整体性质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新老普通本科院校都将面临转型问题。所谓本科院校转型是指本科院校依据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在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从形式到内涵、从结构到功能、从显性到隐性、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文化等多方面持续不断的变革过程。高校转型涉及的关系和利益异常复杂,既要促进高校个性特色发展,避免新型同质化,还要防止新瓶装旧酒的表面转型和投机转型,防止一哄而上的盲目转型,更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回头转型。

一、全面准确把握转型目的与方法

1.根本目的下的转型原因分析

教育有两个根本目的,一是促进人的发展,增进人类福祉;二是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现民族国家长期稳定,繁荣富强。当前国家提出实施地方普通高校转型战略,主要出于以下方面的考量:

(1)人才培养的角度。高等教育结构、功能、质量、效益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出现了学术型人才过剩、高技术技能人才不足的现象,造成宝贵的人力资源过剩和不足并存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2)地方高校办学思路。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实现了高等教育规模、外延的跨越式发展。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偏离了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失去了自身的特色,陷入了定位模糊、攀高、求大、尚名、逐利的怪圈,出现新一轮的同质化办学现象,违背了高等教育多样性的本质特征。而且地方高校社会声誉普遍不高,整体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为改变这种现状,在政府政策鼓励下,地方本科院校自愿参与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可以说这已经成为地方普通高校摆脱目前困境的应势之举。

(3)高等教育宏观系统协调发展。首先,我国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大多是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限于专科层次的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职业型人才,我国当前的问题是两个高等教育系统缺乏互相沟通的“旋转门”,不利于建立普职互通、灵活多样、结构优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其次,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存在继续发展的“天花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剥夺专科人才进一步成长发展机会的阻却体制。为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资源支持,需要改革现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最后,国家要制定政策推动“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实现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

(4)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重视工具价值、忽视人文价值的传统。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诞生于抵御外部入侵、力图富国强兵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学一开始就肩负着启蒙、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工具价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科学救国成为大学主要的办学理念。建国后消化引进的强调专业教育为主的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在经济效益和技术逻辑支配下,一直强调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服务。这种模式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得以调整,国家在“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改革原则下,解决了高校条块分割、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不足、专业过窄等弊端,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办学模式。但改革后的综合性大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校衙门化、通识教育弱化的痼疾。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事实上还是观念上都缺乏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传统,至今仍然被限制在一定的专业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是具有明显的职业倾向的,是一种为某一专门职业培养人才的专业性教育。人文教育价值逐渐式微和边缘化,需要积极发展人文教育、通识教育来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均衡发展。

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几种表现

转型不只针对新建本科院校,老本科院校亦需转型,且转型不只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这一条路可走,而是要通过转型促使本科高校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提升的正确轨道,建立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共性转型与个性转型。从转型的特征来看,地方高校转型可分为共性转型和个性转型。所谓共性转型就是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形势下,学校层次从专科向本科层次转型,从规模扩张转型为内涵提升,从单一类型转向多种类型,从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型为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个性转型是指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资源优势、历史传统、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进行的旨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转型,如师范专科学校转型为师范学院或文理学院,农林牧专科学校转型为农林学院,医学专科学校转型为医学院,警察专科学校转型为警察学院,科技专科学校转型为科技学院、工程学院或工学院,部分学校通过合并或在原来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转变为综合性学院。

(2)形式转型与内涵转型。从转型的表现来说,地方高校转型可分为初步的表面的形式转型与涵盖大学精神、文化、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涵转型。形式转型表现为学校层次的提升、学校名称的变化、学制的延长、大学隶属关系的变化、学生毕业证书的变化等。内涵转型主要是指学校从大学精神和文化、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进行的能够深刻影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方向的转型。

(3)渐进式转型与跨越式转型。从转型的变革幅度来看,大学转型分为渐进式转型与跨越式转型。所谓渐进式转型就是按照大学发展的自然规律,基于对高校的优势和不足的充分分析,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凝练办学特色,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局部调整组织结构体系,使学校发展与周围环境更加协调,逐步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的知名高校或地方名校的过程。跨越式转型是指学校在较短时间内,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重新设计大学理念、办学思想,重构学科专业体系、课程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以便迅速提升大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质量,短期内实现学校整体大幅度的变革、办学实力迅速增强的转型。

二、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现状

河南省现有本科院校55所,除1所“211”大学外,其他都属于地方本科院校,且2000年之前的地方本科院校(以下简称“老本科院校”)很少,只有13所,其余41所皆为2000年之后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所以在地方普通院校转型方面,对该省的研究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河南省近年已将本科院校转型确定为优化全省高等教育系统结构,建设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差异发展、质量较高的高等教育系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跨越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校转型受到政府、社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关注。

1.河南省高校基本情况

从1999年至2016年,河南省本科高校数从14所激增到55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学校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也日趋明显。截至2017年7月,河南省有老本科院校14所,占其本科高校的26%;1999年以来河南省新建公办本科院校25所,承担57%的大学生教育任务,是该省高等教育主力军,同时也是这一次转型任务较重的一组高校;河南省有新建民办本科高校16所,占其本科高校的29.09%,在校生287111人,占全省本科在校生总数的22.36%,民办本科院校已经成为该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2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如“表1”所示,其中在校生数、招生数、教工数和专职教师数的计量单位为万人。

表1 河南省2005-2016年本科高校发展情况统计表

注:根据河南省2005-2016年教育统计公报,http://www.haedu.gov.cn/jiaoyutongji/

2.河南省本科高校升本前的类型状况

依据2017年河南省各高校官方网站调查显示,河南省本科高校升本前主要有综合院校23所占42%、师范院校11所占20%、行业院校9所占16%、理工院校12所占22%。其中11所师范院校升本后逐步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师范院校在转型过程中采取去师范化的措施,使师范专业日趋萎缩,使整个学校呈现出综合性院校或理工院校的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定位存在明显同质化现象。

图1 河南省普通本科(升本前)高校类型统计图

注:根据2017年河南省高校网站主页学校简介公布的升本前情况汇总

3.河南省高校学科专业现状

所谓专业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划分的学业门类。高校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指导下设置相关专业,该目录以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为基础,分为基本专业、特设专业以及目录外专业三部分。从这个目录来看,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学科进行划分的,具有明显的学科本位特点。

对河南省2017年各个本科高校的本科招生专业目录统计发现:河南省除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中,教育学是唯一一个开设了全部教育部本科专业指导目录的学科,其他11个学科所属专业设置都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在教育部公布的506个基本专业和特色专业中,河南省只有279个专业,仅占全部专业的55%,与全国相比具有较大差距。与全国相比,在学科结构上,河南高校的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工学、经济学占比较高,农学、医学等学科占比偏低。

图2 全国与河南省除军事学之外所有学科专业对比统计图

具体来说,河南省普通高校的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如下:

首先,就专业来讲,河南省哲学学科只有两个专业,历史学开设了四个专业布了16个专业点,情况与全国差别不大,这里不做过多讨论。根据河南省布点率的高低,我们通过“表2”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文社科类的英语(商务英语)61个,布点率110.90%;市场营销42个,布点率76.36%;国际经济与贸易35个,布点率63.64%;法学32个,布点率58.18%;汉语言文学30个,布点率54.55%;工商管理28个,布点率50.91%;旅游管理27个,布点率49.09%,电子商务26个,布点率47.27%;学前教育24个,布点率43.64%;经济学22个,布点率40%。这些布点较多、同质化严重的专业,竟然没有一个进入麦可思认可的绿牌专业,而且英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都曾经进入红牌或黄牌专业。

其次,艺术学的视觉传达设计35个,布点率63.64%;环境设计33个,布点率60%;音乐表演21个、动画21个,布点率均38.18%;音乐学20个、广播电视编导20个,布点率均36%;产品设计14个,布点率25.45%;绘画10个,布点率18.18%;戏剧影视文学9个,布点率16.36%。艺术类专业没有一个进入国家绿牌专业,但是动画、设计、音乐表演则多次进入国家限制招生的黄牌或红牌专业。

再次,理工科布点率排名前10的专业中,信息工程类55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等),布点率1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3个,布点率78.18%;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8个,布点率69.09%;土木工程36个,布点率65.45%;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33个,布点率60%;物联网工程32个,布点率58.18%;通信工程28个,布点率50.91%;数学与应用数学27个,布点率49.09%;软件工程22个,布点率40%。理工科共设置了984个专业,布点较多的专业中,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进入绿牌专业,与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学科相比,表现较好。而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则多次进入国家限制招生的红牌或黄牌专业,急需缩减规模,提升质量。

最后,河南省本科专业布点较多,学科排名前5名专业存在严重同质化问题的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体育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音乐表演、动画,他们占所有排名前5专业的26%,绿牌专业只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一个专业占排名前5专业的2%。专业结构整体不合理,需要大幅度改革现有专业设置。已经转型的12所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上述全省专业设置类似,这也说明新建本科院校在完成层次转型后,内涵转型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表2 河南省学科排名前5名的专业及布点情况

资料来源:2017年河南省各高校本科专业招生目录

因此,从河南省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情况来看,那些进入红牌或黄牌的专业应坚决缩减专业布点数,通过专业评估,停办一些发展潜力不大、师资力量不强的专业,改造一些师资力量较强、科研力量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强的红牌或黄牌专业,审时度势,适时增设社会需求大、市场前景好的绿牌专业。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的公共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也可把节省的资源用于发展具有优势的专业和学科,实现特色发展,推动学校内涵转型。

三、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思路与对策

基于以上对河南省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的把握和分析,结合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整体情况,笔者谨就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提出以下思路对策。

1.避免三种错误认识

(1)转型可以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自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焦点,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事实上,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高校的人才培养环节,还涉及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的统计方式,最主要的是要创造更多的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后者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企图通过大学转型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是片面或错误的,它没有全面地把握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经济原因。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只能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部分问题,而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所有问题。

(2)转型能够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天花板”问题。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终结于专科层次,解决我国职业教育“断头路”和“天花板”问题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轨体制,即分别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独立的系统,每一个系统都能实现从底层达到研究生阶段的无缝隙链接。这种观点虽然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上升渠道,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实践特色,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不能互相沟通,会导致系统逐渐僵化,阻断一部分学生在二者之间转学的机会。二是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立交桥”,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借此实现从中职到研究生阶段的贯通。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实现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改革初衷,但普职融合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同时,两种方案是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建立一个升学管道,这样会导致职业教育从培养职业人才转向追求升学率,本科层次以下的职业教育就会沦为本科高校的预备学校,失去职业教育的意义。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上有较大差异,实现贯通培养后,本科院校不得不对其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补习,违背了举办职业教育的初衷。三是中职、高职与本科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削弱了各自的层次与类型特色。因此,寄希望于转型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断头路”和“天花板”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3)转型就是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涉及层次转型,但更重要是从形式转型发展为以内涵提升为主题的转型,所以转型的目标不仅仅是建设成为应用型高校。转型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甚至部分地区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产物,需要更加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类型,满足更加多元的学生群体发展需求。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不仅仅只有转变为应用型大学这一个选项,还可以建设成为小而精的文理学院、行业学院、综合性学院等多种类型。诚然,在强调职业应用的社会需求下,大多数高校将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强调与社会、企业、市场紧密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应用技术型大学仅仅是应用型大学的一个子概念,其他类型的应用型大学还包括创业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技能型高校等。把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唯一的目标,有以偏概全之嫌。

2.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1)坚持内涵转型、防止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表面转型。地方本科院校应从外延扩张转向以提高办学质量为目的的内涵转型,自觉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合理定位,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政策实施方面要防止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表面转型,部分学校仅从形式上如学校名称的改变、新潮专业的设立等做文章,而不是自觉地将转型落实到转变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应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这种徒有虚名的表面转型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贻误了学校发展的机会。因此,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必须极力避免。

(2)坚持理性转型、防止一哄而上,不顾条件的盲目转型。大学是理性的化身,应该有能力对自身的发展进行科学总结和正确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既有研究型大学又有地方综合性大学,既有新建本科院校又有老本科院校,既有公立高校又有民办高校,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层次有别、功能互补、融会贯通、运行平稳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教育部出台政策促进高校转型的本意在于引导部分愿意转、能够转的本科院校在政策鼓励下转型为应用型技术大学。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有些高校不顾自身资源条件的限制,一哄而上地意欲转型为应用型技术大学,以获取转型带来的政策红利和办学资源,致使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大有骤然失衡之虞。显然,若所有新建本科院校和相当部分老本科院校都转型为应用型技术大学,既有违教育部的本意,也不符合实际发展需要,所以须力戒盲目转型。

(3)坚持本科教育,防止模仿专科、急功近利的回头转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实践上也是相通的,因此本科院校在转型中借鉴专科院校的办学经验培养应用型人才无可厚非。但有些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忽视本科教育应有的通识教育、人文教育所具备的基础性、全面性的育人功能,急功近利地把本科应用型人才降格培养成职业技能型人才,重回专科教育的老路,违背了转型的初衷,失掉了本科教育的本质意蕴。因此,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本科教育,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学科和专业的关系,实现应用型学科和专业的共同发展,不能抛弃学科基础,单纯地以岗位为导向设置专业,粗暴地减少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将应用型本科办成膨胀性专科,从而降低人才培养标准,最终影响学校的转型发展和学生的职业发展。

3.基于河南省情的地方高校转型的对策建议

(1)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应用型本科之路。自1999年以来,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规模迅速扩张,从当初的14所本科院校发展到55所,目前承担着全省100多万本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完成了普通本科院校外延转型工作。尽管2016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8.8%,高等教育经费总量也名列前茅,但高等教育受教育人口基数庞大,不论是生均教育经费还是毛入学率均低于全国水平,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更大。随着该省受高等教育人口的逐年减少,未来应继续稳定增加本科生的招生人数,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应用型高校的比例,如此才能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生均经费、大学生就业比例的逐渐提高。因此,该省普通本科院校已经具备了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的客观条件,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应用型之路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对老旧专业实行关停并转,扩大时需专业,增设新兴专业。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转变,河南省教育主管部门分别在2013年、2014年分两批启动了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试点,在学校自愿申报的基础上,以新建公办本科为主、新建民办本科为辅,确定15所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参与转型,主要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管理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从河南省2017年本科招生专业来看,排名靠前的专业中有26%曾经是黄牌、红牌专业,仅有3.6%是绿牌专业。可见,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并没有在转型试点中得到彻底改变。本科院校还需进一步提高能力,服务于河南省现代农业、现代医学、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和河南省中原经济区、航空港经济区、中原城市群的建设。对此,可通过专业评估的方式,对多年处于红牌、黄牌的专业实行关停并转,持续扩大绿牌专业的建设,同时结合河南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状,开设更多的工程类专业、现代服务类专业和与智能制造、互联网+等相关的专业。此外还要瞄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增设新兴专业。

(3)实行分类发展,优化高校结构。河南省可把全省本科院校分成三个层次类别,采取分类发展模式。

一是大学类,主要由老本科院校组成,是以该省1所211大学(郑州大学)和另外一所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河南大学)为首,其他12所带“大学字号”的老本科高校为顶层的大学系统。它们的规模可以继续减小,以保持相对精英的地位,利用这些大学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朝着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方向发展,他们承担着河南省最优秀的20%本科生培养,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更要培养学术型人才。对这一层次的学校采取相应的政策,通过财政资助的方式,保留那些具有重要的科学、人文、历史、文化价值,但没有或很少具有市场价值的基础专业和学科,培养学术型和精英型人才;对其余那些既不具有学术竞争力、又没有市场需求的专业和学科,通过关停并转的方式逐步消化。

二是学院类,由以25所新建本科院校为主,16所民办院校为辅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理学院、行业学院等组成。这一学院系统承担80%的本科生教育任务,其规模可以继续扩张。民办高校可以尝试适度发展开放入学模式,以便能够在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调动民间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这些高校除保留必需的教师教育专业和建设1至2所文理学院之外,其余本科高校应全部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对两个类别的系统,按照平等的生均教育经费拨款政策和竞争性研究拨款政策进行资助,使其在各自的层次和类别上,公平竞争,共同追求卓越,从而整体提升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质量。同时在河南省教育厅建立一个河南省转学或升学系统,沟通两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形成一个无缝对接、功能良好、结构优化的高等教育系统。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必须走出转型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和职业教育发展“天花板”问题,以及所有本科院校都要转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等认识误区,防止表面转型、盲目转型、回头转型等不当做法。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和激励,使地方本科院校自愿地、积极主动地实现理性转型和内涵转型,最终建立以应用技术型大学为主,多种类型高校并存,灵活多样、融合贯通、个性发展、协调平稳运行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

[1] 安静.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与战略路径[J].教育评论,2015(5):15-17.

[2] 李安萍,陈若愚,胡秀英.表象与本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另一种思考[J].教育探索,2016(11):62-66.

[3] 王玉丰.常规突破与转型跃迁: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自组织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

[4] 刘在洲.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50-53.

[5] 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1-17.

[6] 陈永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38-42.

[7] 郭翠菊.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因应之思[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10):66-71.

[8] 张宗海.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及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54-58.

[9] 胥刚.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1):14-19.

[10] 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29-32.

[11] 李咏梅.中国还需要什么类型的大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43-47.

[12] 阎晓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大学理论综述与实践原则[J].高等理科教育,2016(2):15-19.

[1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127-2128.

(责任编辑:李瑞兰)

G648.4

A

2096-2452(2017)05-0049-08

2017-03-08

高心湛(1963-),男,河南长葛人,许昌学院发展规划处教授。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5BJYOO2)。

10.3969/j.issn.2096-2452.2017.05.010

猜你喜欢

布点河南省应用型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方法及优化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浅谈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大气环境监测的布点方法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