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我国南方养鸭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疫病防控措施

2017-10-23卢立志傅光华沈军达傅秋玲施少华程龙飞万春和刘荣昌陈红梅

中国兽医杂志 2017年8期
关键词:养鸭疫病病毒

黄 瑜,卢立志,傅光华,沈军达,傅秋玲,施少华,田 勇,程龙飞,万春和,刘荣昌,陈红梅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福建省禽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13;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浙江 杭州 310021)

当前我国南方养鸭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疫病防控措施

黄 瑜1,卢立志2,傅光华1,沈军达2,傅秋玲1,施少华1,田 勇2,程龙飞1,万春和1,刘荣昌1,陈红梅1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福建省禽病防治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13;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 浙江 杭州 310021)

我国是世界水禽生产大国,年饲养量近50亿只,其中鸭饲养量近43亿只,约占世界鸭总饲养量的75%,鸭肉产量占世界鸭肉总产量的68.2%,鸭产业已成为我国养禽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以来,随着我国南方鸭养殖规模的不断加大,饲养量迅速攀升,饲养模式由传统的散养模式逐渐发展为规模化健康养殖模式,产业化健康养殖方式由散户自主养殖鸭到实行合作化、产业化经营,使鸭养殖日益呈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把我国养鸭产业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为牧业增效、农民增收、丰富我国城乡菜蓝子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我们通过近10年来深入养鸭生产一线开展的养殖模式和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目前在我国南方数省农村,无论是养殖种鸭、蛋鸭,还是肉鸭,依然存在许多乱象。此外,由于南方高温高湿、洪涝灾害的增多、热带风暴的频发,加之饲养密度的加大、鸭漂蛋远距离运输、病死鸭处理和鸭运输交易的不规范、免疫鸭带毒现象的存在等诸多原因,导致危害我国南方鸭的疫病愈来愈多、愈来愈严重。为此,本文基于近10年来深入养鸭生产一线调查及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的结果,简述当前我国养鸭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鸭主要疫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1 我国养鸭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鸭养殖模式由传统的散养模式逐渐发展为规模化健康养殖模式,规模化、智能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然而在我国南方广大农村,作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的养鸭业,依然存在许多与当下科技进步水平不相适应、与健康养殖理念和疫病防控相悖的乱象。

1.1 养鸭场选址不当 在我国南方数省农村,无论是养殖种鸭、还是肉鸭,许多养殖户依然选择在村道、乡道、省道、国道或高速公路旁建设鸭场,这对鸭群疫病的防控极为不利。

1.2 “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有待加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各种培训、宣传力度的加大,总体上人们的防疫意识有明显提升,尤其是较大型的养鸭企业和养殖户,防疫意识更加强化并不折不扣地执行。然而,许多小的、新养鸭户,养殖的硬件条件差、防疫意识淡薄、缺乏“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控理念。

1.3 养鸭场卫生差 在我国南方数省农村,无论是养殖种鸭、蛋鸭,还是肉鸭,许多小型养殖散户的养鸭场卫生状况极差,尤其在雨后地面泥泞,蓄积的污水成了鸭饮用水。有的几乎“死水”养鸭,水质极差、水面发绿。

1.4 种鸭生产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当前,尽管我国不同品种种鸭的饲养管理水平总体上有明显提升,但对于许多饲养量不大、仅提供种蛋的种鸭养殖户,其生产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见图1、2),不同场的种鸭群健康状况不同、免疫预防的疫苗也不同,因此由源于不同种鸭群的种蛋、孵化条件不一(见图3、4),孵化出的鸭苗其健康状况、母源抗体水平等参差不齐,从而影响育雏期雏鸭免疫程序的制定、疫苗免疫效果和存活率。

1.5 鸭专用饲料的研发有待加强和严格监管 当前,我国南方饲养的鸭品种(品系)繁多,但不同地方鸭用饲料的研发和生产、销售的鸭用饲料种类差异较大,有的适于不同品种(品系)、不同阶段鸭使用的饲料研发和生产却严重滞后,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养殖户用肉猪料或肉鸡料饲喂鸭、以蛋鸭料饲喂肉鸭、用肉鸭料饲喂种鸭等现象。更有甚者,由于南方梅雨季节、高温高湿天气易造成饲料霉变,但有的明显霉变的饲料“摇身一变”却依然进入市场、流入养鸭场,缺乏监管。

图1 条件好的种鸭场

图2 条件差的种鸭场

图3 条件好的孵化场

图4 条件差的孵化场

此外,即使有使用鸭专用饲料,但很多鸭场由于存放条件差,也易导致饲料霉变。

1.6 不同品种禽类的混养 在农村的许多养鸭散户或小型养鸭场,存在鸭鸡混养、鸭鹅混养、不同品种(品系)鸭混养的普遍现象,这有利于病原的适应性变异,导致病原的基因组、抗原性或致病性等发生改变,从而出现跨种间传播,如RNA病毒(禽流感病毒、禽副黏病毒、禽呼肠孤病毒)和DNA病毒(如水禽细小病毒)等都扮演了这一角色。

1.7 抗菌药物的滥用 在实际养鸭生产中,一旦鸭群发病,养殖户或小型企业的兽医经常超量用药、多种药物混用、多种途径用药、片面追求新药或延长用药时间,导致致病细菌耐药谱拓宽、耐药期延长、耐药量增高,进而使敏感药物的“有效期”缩短或甚至无效。

1.8 生物制品的滥用 由于我国水禽疫病防控用生物制品研发与生产的力量远不如猪病、鸡病生物制品研发与生产,在当今我国实际养鸭业中,存在鸭用生物制品种类严重不能满足生产迫切需求、鸭用生物制品研发严重滞后养鸭生产等现象,从而导致诸如鸭新型病毒性肝炎多价卵黄抗体(饮水型)、鸭病毒性肝炎与鸭传染性浆膜炎二联双抗等“三无”产品广泛滥用于养鸭生产中,不仅扰乱了鸭用生物制品市场,还常导致防治效果不确实造成养殖户经济损失。

1.9 鸭主要疫病预防或免疫程序的不规范 由于我国南方饲养的鸭品种或品系繁多,不同品种或品系鸭易感染和发生的疫病不同,其使用的疫苗种类、免疫程序当然也有所不同,但有的地方不同品种或品系鸭、不同饲养周期鸭却采用统一的免疫程序,有的养殖户根本不免疫接种任何疫苗,存在免疫程序不规范或根本不预防等问题。

1.10 养鸭粪污的处理仍不规范 随着养殖条件的改进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大多养殖企业、养殖场对养殖产生的粪污的处理日益重视和规范。但仍有部分养鸭小场(户)凭借地理优势,直接排放养殖粪污,污染周边环境和河流下游,成为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2 鸭主要疫病流行特点

近10年来,通过广泛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验室病原学检验,发现当前我国鸭病主要流行特点表现为“老的鸭病出现新貌、流行病学发生改变、共同感染屡见不鲜、新的鸭病不断增多、突破种间屏障鸭病、出现免疫抑制鸭病、垂直传播鸭病增多、细菌性鸭病疗效差、条件性鸭病变多见和免疫鸭带毒较严重”10大方面。

2.1 老的鸭病出现新貌:(1)临床病型变化:如鸭大肠杆菌病,临床中有急性败血症、三炎型、生殖器官病、腹水型、脐炎、脑炎、眼炎、肺炎和窦炎等病型;(2)血清型的改变 :目前,在我国养鸭生产中流行的雏鸭甲型肝炎病毒除血清1型外,还出现新的血清型(血清3型)。引起我国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鸭疫里默菌的血清型主要有1~11、13~15、17、19等至少16种。

2.2 流行病学发生改变 当前,我国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变化,如感染宿主的扩大,近几年来雏鹅发生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增多;又如发病日龄明显提前或推后,鸭流感提前到4~5 d发病,雏鸭病毒性肝炎提前到3 d发病;65 日龄鸭还有发生鸭传染性浆膜炎,53 日龄番鸭仍发生小鹅瘟。

2.3 共同感染屡见不鲜 近些年来,我国鸭病的发生和流行愈来愈复杂,共感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病毒与病毒、病毒与细菌、病毒与寄生虫、细菌与细菌等的共同感染增多。

2.4 新的鸭病不断增多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危害我国养鸭业的新病不断增多,尤其是本世纪来鸭新病的出现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主要见表1。

2.5 突破种间屏障鸭病 近些年来,突破种间屏障的鸭病不断增多。如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呼肠孤病毒3种RNA病毒,都是先鸡发病,若干年后水禽再发病。此外,DNA病毒也突破种间屏障,感染和危害宿主扩大,如鹅细小病毒从最早感染鹅、到1996年侵害雏番鸭、于2015年危害樱桃谷鸭,雏番鸭细小病毒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现时仅侵害雏番鸭、到2009年感染危害半番雏鸭。

2.6 出现免疫抑制鸭病 通过对鸭临床样品的检测和实验室的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我们将鸭呼肠孤病毒病、鸭流感、低毒力鸭瘟病毒感染、鸭新型疱疹病毒病、鸭传染性腔上囊病、鸭网状内皮增生症、鸭圆环病毒感染归为鸭的免疫抑制病,而且目前这些免疫抑制性鸭病对我国养鸭业的危害愈来愈大。

表1 我国养鸭业出现的新病及其时间

2.7 垂直传播鸭病增多 通过对我国南方多家孵化场出壳的1~2日龄鸭苗(番鸭苗、半番鸭苗、蛋鸭苗、樱桃谷鸭苗)组织样品的病原学检测,发现不同程度的携带鸭呼肠孤病毒、鸭甲型肝炎病毒、水禽细小病毒、鸭坦布苏病毒、鸭H9亚型禽流感病毒、鸭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或鸭圆环病毒,表明以上病毒均可垂直传播。

2.8 细菌性鸭病疗效差 由于细菌的耐药性增强(耐药谱拓宽、耐药期延长、耐药量增高等)及人为滥用药物经常超量用药、多种混合用药、片面追求新药和多种途径用药等,导致药物的“有效期”缩短,甚至无效,细菌性鸭病的药物疗效大打折扣。

2.9 条件性鸭病变多见 过去,鸭大肠杆菌病、鸭沙门菌病和鸭霍乱等细菌性疫病只是散发或个别发生。而现在条件性细菌病却呈地方性流行,危害越来越严重。据不完全统计,鸭细菌性病例占门诊总病例的27.1%(112/413)。

2.10 免疫鸭带毒较严重 经监测发现,5个种鸭场共免疫3次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健康鸭泄殖腔和咽喉棉拭子H5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率高达20.3%(351/1732)。

3 我国鸭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动物疫病的防控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因素、多部门、多学科、多行业,不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而且与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定等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和做好我国动物疫病的防控具有十分重大的深远和现实意义。

针对我国南方饲养的主要鸭品种(系)及流行的主要疫病,已应采取的主要防控措施如下。

3.1 选养优质的鸭品种 不同品种(系)鸭发生和流行的主要疫病不同,对疫病的抵抗力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应结合当地市场行情,选择性饲养优质鸭品种,如新品系北京鸭、新品系番鸭、青壳高产蛋鸭(山麻鸭、绍兴麻鸭和金定鸭)等。

3.2 推行健康养殖模式 随着我国南方养鸭产业的不断壮大,传统的散养模式因其养殖设施落后和饲养环境差已不适应规模化的生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网床平养、半网床平养、生物发酵床养殖、网床+生物发酵床养殖、生态环控肉床健康养殖、笼养(见图5、6)等适宜产业化、规模化、工业化健康发展的新兴养鸭模式应运而生,使鸭规模化养殖的设施条件和水平明显提高,且在养鸭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养鸭设施条件的升级不但有利于提高肉料比、料蛋比、减少鸭养殖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还可有效控制养殖水源及周边环境的污染、减少疫病的发生。

图5 肉鸭网床养殖

图6 蛋鸭笼养

为了规避养殖风险和有力参与市场竞争,原养殖散户自觉地实行合作化、产业化经营,使肉鸭养殖日益呈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陆续出现了“企业+基地”、“企业+基地+养殖户”、“专业合作社+基地”、“专业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等多种产业化健康养殖模式,实行“七统一”(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鸭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网床饲养、统一防疫程序、统一污物处理、统一价格回收),这对促进我国水禽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3 加强饲料生产监控 对于养殖业而言,品种是根本、饲料是基础、饲养是关键,防疫是保障、市场是机遇。可见,饲料即营养是鸭体生长和抵御疫病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我国南方饲养的鸭品种或品系繁多,不同鸭品种或品系、同一鸭品种或品系在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存在差异,为此建议加强不同品种(系)鸭专用饲料、不同阶段鸭专用饲料、不同用途鸭专用饲料的研发与生产及鸭用饲料质量的监测与控制。

3.4 构筑快诊技术平台 建立的PCR、RT-PCR、LAMP、实时荧光定量PCR或RT-PCR等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技术,以及远程快速诊断技术已应用于我国鸭临床病例的诊断,为临床鸭病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手段,为我国南方鸭主要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

3.5 加强鸭病研发力度 我国是世界养鸭生产大国,鸭养殖量居全球首位,但鸭病防控研发投入严重不足、鸭病研发队伍明显少于猪病、鸡病的研发队伍,鸭用生物制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严重滞后于养鸭生产的迫切需求,为此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加大相关投入,国内科研和生物制品生产力量更多关注水禽专用生物制品的研发及其产业化,为保障我国水禽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3.6 种鸭蛋传疫病控制 当前,随着我国种鸭养殖规模的加大和种蛋孵化量的扩大,经种蛋传播的鸭病增多。因此,为有效防控我国鸭主要疫病,减少疫病造成的损失,建议种鸭场开展某一个或某几个垂直传播疫病(如鸭细小病毒病、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控制,促进我国养鸭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7 重要疫病控制净化 我国不同地区种鸭养殖水平良莠不齐,不同种鸭场的定位也不尽相同,建议定位高、条件好的种鸭场,尤其是原种鸭场应启动某一个或某几个重要疫病(如沙门菌病、细小病毒病或鸭瘟)的控制与净化,在业内发挥先锋和引领作用,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3.8 粪污综合处理利用 随着人们对环保、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等意识的增强,为有效减少养鸭粪污对环境和公共卫生的影响及疫病的传播与发生,许多规模化养鸭场已采取多种技术对粪污进行异位发酵、综合利用,如建立沼气池、制作生物有机肥等。

4 展望

随着我国鸭养殖日益呈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环保和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以及各种产业化健康养殖模式的诞生和示范、推广应用,加上疫病快速诊断能力的增强和防控上的多措并举、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养殖粪污的处理与综合利用及鸭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将明显提升我国鸭的养殖水平,有效减少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提高养鸭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养鸭效益。

[1] 侯水生.我国水禽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与措施建议[J].水禽世界,2010(2):8-12.

[2] 吴瑛,王雅鹏.我国水禽产业化的发展历程、趋势与对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9-94.

[3] 刘友生,彭春香,傅光华,等.2010—2011年中国部分地区禽坦布苏病毒感染调查及分子变异分析[J]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2,20(1):47-53.

[4] 傅光华,黄瑜,施少华,等.我国南方樱桃谷肉鸭流行的主要疫病及其流行特点[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3,10:35-37.

[5] 施少华,程龙飞,江斌,等.韩国型鸭肝炎病毒福建主的分离与鉴定[J].畜牧与兽医,2010,42(12):9-12.

[6] 黄瑜,苏敬良,施少华,等.我国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相关的疫病[J].中国兽医杂志,2009,45(7):57-58.

[7] 黄瑜,傅光华,施少华,等.新致病型鸭呼肠孤病毒分离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09,45(12):29-31.

[8] 傅光华,黄瑜,陈红梅,等.樱桃谷肉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诊断[J].中国家禽,2012,34(20):43-44.

[9] 傅光华,陈红梅,黄瑜,等.白羽半番肉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结构蛋白基因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2,27(10):1 027-1 031.

[10] 王宝维.我国水禽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禽业,2013(2):14-17.

[11] 黄瑜,祁保民,彭春香,等.鸭的免疫抑制病[J].中国兽医杂志,2010,46(7):48-50.

[12] 傅光华,陈红梅,黄瑜,等.雏番鸭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鉴定及VP1基因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2,27(9):945-950.

[13] 黄瑜,万春和,彭春香,等.鸭圆环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J].中国家禽,2013,35(5):47-48.

[14] 黄瑜,陈红梅,傅光华,等.危害我国南方肉鸭的主要疫病及其防控措施[J].福建农业学报,2014,29(7):637-640.

[15] 黄瑜,苏荣茂,傅光华,等.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宿主及其临床表现[J].中国兽医杂志,2014,50(11):50-52.

[16] 黄瑜,万春和,傅秋玲,等.新型番鸭细小病毒的发现及其感染的临床表现[J].福建农业学报,2015,30(5):442-445.

2017-03-20

现代农业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专项 (CARS-43);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项目(2017R1023-16 );福建省农科院青年英才计划项目(YC2015-13)

猜你喜欢

养鸭疫病病毒
病毒
感冒病毒大作战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周三根:养鸭走上脱贫致富路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巧得妙方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