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语言需求分析

2017-10-16鲁明易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种东道国一带

鲁明易

(东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6)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语言需求分析

鲁明易

(东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6)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多元,语言众多,中资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有着丰富多样的语言服务需求,有必要对其进行归类、分析。从中资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中资企业对英语、俄语、阿拉伯语和非通用语种四类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从中资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中资企业的语言需求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金属冶炼、电力生产和煤炭开采等领域,需要既懂这些领域的专业知识又精通东道国语言的复合型人才;从中资企业进入东道国的方式来看,需要大量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言人才。

“一带一路”;中资企业;“走出去”;语言需求

一、引言

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企业“走出去”就已被确立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提出,中国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前所未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8.3%,首次位列世界第二。”[1]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36.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11.1%。”[2]17“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达189.3亿美元,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3%,同比增长38.6%。”[1]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位处和中国不同的语言区域,企业总部对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企业海外分支机构之间的联系、企业与东道国客户之间的交流都涉及语言不同的行为主体,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必然面临着语言沟通问题,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有着丰富多样的语言服务需求。本文从对外投资企业分布的国别地区、行业分布、进入东道国的方式三个视角来勾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的语言需求现状,为相应的语言服务规划提供参考。

二、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区分布及其对语言需求的影响

理论上说,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对于“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语言都有需求。但是,在了解“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需求时,理应理清各种语言需求的相对大小以及急迫程度,以方便我国外语教育规划部门以及各个高校有重点、分批次地推进各个语种的教育。表1列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吸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二十位(截止2014年末)[2]48-52国家的主要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反映的是中国在该国的累计投资额。2014年末,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存量总计为924.6亿美元。由表1可知,2014年末中国在这二十个国家的累计投资总额达到851.05亿美元,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存量的92.1%。可以说,这二十个国家是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主要地区。根据表1,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中资企业的语言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表1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量前20名国家的语言状况(截至2014年末)

(一)以英语为交际语言

英语为通用语的国家有新加坡、巴基斯坦、印度、阿联酋、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六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英语在政府机关、新闻媒体、高等院校、企业中基本普及,本地人要想谋求较好的职位,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交流。在表1之外的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如塞浦路斯[5]、科威特[6],英语虽然不是官方语言,但也作为通用语被广泛使用。英语作为全球第一通用语,其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其他语言难以撼动的。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过程中,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将是巨大的。

(二)以俄语为交际语言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的通用语为俄语,事实上除了这四个国家,同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也通用俄语。俄语在这些前苏联加盟国仍旧影响巨大,“这也使得中资企业需要大量的俄语人才”。[7]

(三)以阿拉伯语为交际语言

阿拉伯语是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的通用语言。阿拉伯语是西亚和北非很多国家的通用语言,如也门、黎巴嫩、埃及等等。在65个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以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或之一)的国家最多,有14个”[8]。可以想见,随着中国企业在西亚和北非国家投资的增加,对阿拉伯语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四)以非通用语种为主要交际语言

非通用语种是指在国际交往中使用范围较为有限的外国语言。在我国高校外语专业设置中,英、俄、法、西、阿、德、日属于通用外语专业,而在这七种语言之外的语言称为非通用语种。由表1可见,印尼、老挝、缅甸、蒙古、柬埔寨、泰国、越南、土耳其、伊朗使用的语言皆属此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使用非通用语种的国家还有很多,如塞尔维亚、希腊、匈牙利、尼泊尔等等。

在一些以非通用语种为主要交际语言的国家,如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匈牙利、波兰①根据2013年商务英语指数(Business English Index),在被调查的77个国家中,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匈牙利、波兰分列第11、12、15、17、22、26、27位,属于英语水平较高国家。商务英语指数由培生集团下属的环球英语公司(GlobalEnglish)发布,旨在衡量各国国民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能力,指数越高表明该国工作人士的英语能力越强。参见The 2013 Business English Index &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Report[DB/OL].Globalenglish, (2013-07-18)[2016-11-01].http://static.globalenglish.com/ fi les/GlobEng_BEIreport%202013_EN_A4_FINAL.pdf.等,职场中员工具备良好的英文沟通能力;在泰国,英语虽然不是通用语言,但精英阶层往往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9]。那么,中资企业在这些国家投资时是不是可以完全依赖英语,无需掌握当地的语言呢?

不可否认,“英语已经成为世界商务活动的通用语”[10]。但是,跨国企业员工熟练使用东道国的语言,有助于了解当地的市场信息,更好地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决策过程更加具有创新性,在和东道国的客户、供应商、销售商、代理商、政府、媒体等各个方面打交道时减少误解,消除疏远感,建立互信。

因此,中国企业对数量众多的非通用语种是有着大量的实际需求的,而现实情况则是我国非通用语种教育的严重不足。根据《2014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统计,“2010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的语种只覆盖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的非通用语种。已招生的20个‘一带一路’小语种中,11个语种的在校学生数不足100人,希腊语、希伯来语、孟加拉语和尼泊尔语等8个语种的在校生均不足50人。”[11]85这样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储备现状显然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

三、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行业分布及其对语言需求的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企业的行业分布对其语言需求有很大影响。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中资企业在海外投资时,企业的行业领域不同,对员工的语言技能要求也会有差异。一般情况下,银行、保险等服务行业强调客户的真实体验,要求企业和东道国居民有更多语言沟通,因此对员工使用东道国语言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仪器仪表制造、电子工程等高科技行业的产品多实行全球一体化标准,根据全球客户的需求设计产品,在一个地区设计出的产品往往也适用于其他地区,因此较少需要对东道国的客户需求进行调查,对于员工的东道国语言技能的要求也就低一些。其二,“‘一带一路’建设会带来大量工程技术人员、经贸人员、交通运输人员、法律政治人士、文学艺术工作者、历史地理研究者等跨国工作或在本国从事国际业务,因而,就这些人士而言,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而且需要掌握工作目标国家和地区的语言。”[12]相对于纯语言人才,复合型专业语言人才是中资企业海外投资时亟需的人才。调查研究表明,只懂外语,“不懂专业,无法做一个合格的语言人才”[7]。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行业领域众多,有必要对其行业分布状况作一梳理,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语言需求。

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只提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的行业分布情况,以及对部分主要经济体的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数据,本文利用“中国全球投资数据库”(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①“中国全球投资数据库”(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由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和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编制,记录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参见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DB/OL].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2016-07-04)[2016-09-29].http://www.aei.org/china-global-investment-tracker/.提供的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层面的数据来了解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行业分布情况。由于该数据库只记录单笔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所以确切地说,本文只能描述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型投资的行业分布状况(详见图1)。

图1 中资企业“一带一路”沿线大型投资的行业分布(2011.1-2016.6) 单位:亿美元

按照“中国全球投资数据库”的数据,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一共有183笔,总投资金额达到1204.4亿美元。从对外直接投资额看,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一个特点是行业集中度高。由图1可知,中资企业在沿线国家的大型投资主要分布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占25.7%)、金属冶炼(占12.7%)、电力生产(占11.5%)、煤炭开采(占10.6%)、交通运输(占8.8%)、房地产(占6.1%)、信息技术(占5%)这几个行业。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不断增加,对于既了解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金属冶炼、电力生产等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又掌握东道国的通用语言的复合型人才将会有巨大的需求。

四、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入方式及其对语言需求的影响

企业境外投资可以通过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这两种方式进入东道国。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企业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即在东道国新建企业进行独资或合资经营。跨国并购是指跨国企业购买另一国企业的一定份额的股权乃至全部资产。

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语言需求。在独资子公司中,企业的管理层基本上都由母国派出(至少企业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如此),需要和东道国当地政府官员、供应商、销售商等打交道,因此此时企业面对的主要是对外沟通的语言需求。

如果跨国企业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东道国,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之间的沟通对并购的成功至关重要。跨国并购是来自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并购,并购双方有着不同的企业文化,不论是在正式的规章制度,还是在非正式的行为规范方面都体现出企业文化的差异。并购后,企业要对原有的目标、价值观以及管理模式等等进行调整,要对原有企业文化进行整合、重塑。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并购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说是在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是跨国并购整合成败的关键”[13]。并购双方文化不同,对事物理解方式和处理方式不一致会导致沟通障碍,而语言的差异则会将这种沟通障碍进一步加深。因此,以并购方式进入后,企业面对的首先是对内沟通的语言需求。

这几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2014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595起,实际交易总额569亿美元”[2],占2014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46.2%。根据“中国全球投资数据库”对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进入方式进行整理发现,除2015年以外,从2011年到2016年6月,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在当年单笔超过1亿美元的投资交易数量中的占比是不断上升的(见图2)。鉴于并购交易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并购过程中文化整合的重要性与难度,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时,将大量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言人才,即理解、掌握外国文化,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沟通的语言人才。

图2 中资企业“一带一路”沿线大型投资的并购项目占比(2011.1-2016.6)

五、结语

本文从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以及进入方式三个视角探讨了中资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语言需求。从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不均衡分布可以看出,英语人才仍将面临大量需求,与此同时,对俄语、阿拉伯语以及非通用语种语言人才的需求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不断增加,我国在语言人才培养规划中应加大这三类语言人才的培养力度。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集中投资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金属冶炼、电力生产等行业领域,这说明我国亟需培养既有熟练的语言技能,又具备这些行业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时越来越多地采用并购的进入方式,鉴于文化整合在并购过程中以及并购后的重要性,我国在培养语言人才时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在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交往时能够实现有效得体的沟通,能够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尽可能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失误的能力。

“一带一路”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支持中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转移过剩产能,规避发达国家贸易壁垒,打造国际品牌。但是,如果没有语言相通,“一带一路”战略的“五通”难以通畅,“出海”的中国企业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风浪。希望本文能够对“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和语言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让扬帆远航的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上行进得更加顺畅。

[1]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EB/OL].“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2016-09-22)[2016-10-04].http://fec.mofcom.gov.cn/article/tjsj/tjgb/201609/20160901399223.shtml.

[2]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3]杨迅.巴基斯坦欲换官方语言引争议[N].人民日报,2015-09-12(11).

[4]王逸.巴基斯坦将取消英语“国语”地位,定乌尔都语为官方语言[EB/OL].环球网,(2015-09-10)[2016-10-12].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5-09/7453131.html.

[5]王寅,王彬.浅析塞浦路斯的语言文化教育[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8):150-152.

[6]张宗奇.科威特多语教育简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97-101.

[7]邢欣,梁云.“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亚国家语言需求[J].语言战略研究,2016,2(2):39-46.

[8]王辉.为“一带一路”铺设“语言之路”[N].社会科学报,2016-08-25(5).

[9] The World Factbook[DB/OL].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7-01-12)[2017-04-06].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resources/the-world-factbook/geos/th.html.

[10]NEELEY T.Global Business Speaks Englis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2(5): 117-124.

[11]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4[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2]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4):36-47.

[13]潘爱玲.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流程设计与模式选择[J].南开管理评论,2004,7(6):104-109.

Abstract: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created rare historic opportunities for Chinese companies to invest overseas.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are diversi fi ed in cultures and languages.Therefore, Chinese companies have rich and varied needs of language services while going oversea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classi fi c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se needs.In terms of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companies, Chinese companies have a great deal of demand for talents with English, Russian, Arabic and uncommon languages skills.In terms of the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anies, the language needs of Chinese companies mainly concentrate on the industries of oil and natural gas exploitation, metal smelting,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coal mining,and talents with both a full knowledge of these fi elds and great language competence are needed.Besides, in terms of the entry mode of the companies, there is a great need for language talents wi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ese companies; going overseas; language needs

Language Needs Analysis of Chinese Overseas Compan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LU Mingy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

H002

A

1008-2794(2017)05-0085-05

2016-12-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面向‘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外语规划研究”(15BYY048)

鲁明易(1976— ),女,江苏姜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语言经济。

猜你喜欢

语种东道国一带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论投资者——东道国仲裁中法庭之友陈述的采纳
国际投资仲裁庭对东道国反请求的管辖权探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浅谈小语种的学习方法和就业方向
晚近国际投资协定中东道国规制权的新发展
妥协与平衡:TPP中的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