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政治社论语篇态度资源对比研究
——基于评价理论的新闻语篇分析

2017-10-12刘婷婷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社论英汉人际

刘婷婷

(江苏师范大学 科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

【语言学研究】

英汉政治社论语篇态度资源对比研究
——基于评价理论的新闻语篇分析

刘婷婷

(江苏师范大学 科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

社论作为新闻语篇的支语体,是一种说服性的功能语篇,而涉及政治话题的社论更因负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动机而具有很强的意图性和可接受性的特点,其中的评价手段和评价特征值得研究。本文在评价理论态度系统的框架下,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英汉政治社论中凸显评价意义的态度资源,揭示其分布特征及产生的语篇人际意义的异同,以期为社论写作和批评性阅读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社论;态度资源;人际意义

一、引言

作为一种语言的交际形式,新闻语篇是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语篇之一,也一直是国内外众多语言学者关注的焦点。社论是从新闻语篇语旨变化的角度分划出的支语体之一,它是代表报纸刊物、通讯社或编辑部就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进行权威、慎重的解释、评论,并表明立场的指导性言论,是新闻评论中最重要的体裁。(Sinclair,1975;刘大保,2000)作为以评论新闻事件、呈现观点和立场并最终说服、引导大众为主的一种新闻语篇,其中涉及的“评价”相对凸显。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写作者如何策略地利用态度资源,有倾向性地选择编码态度以增强语篇的说服力度并扩大与听话人交际互动的空间,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选择即意义,形式是意义的体现”(Halliday,2000)。任何选择都服务于最终交际目的的实现。如果能在语篇中发现特殊的倾向性选择,这就意味着这些选择在社论语篇中发挥着人际功能。英汉政治社论语篇在态度资源的选择上会呈现怎样的特征?会引发什么样的人际意义呢?本研究通过分析和讨论,尝试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以期加深对社论语篇的解读,为社论写作和批评性阅读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二、态度系统介绍及研究方案

(一)态度系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任教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学系的语言学家James.R.Martin博士协同其他语言学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另一适用于语篇分析的评价系统 (Appraisal Theory)。态度系统位于评价系统的中心,本文对其的讨论从其三个组成部分,即情感、判断和鉴赏资源的分析入手。(见图1)情感子系统涉及说话人/写作者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情感反应,并从情感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从语义上,情感评价围绕三个方面展开:是否感到愉悦、舒心(un/happiness)、是否有安全感(in/security)和是否满意(dis/satisfaction)。而从评价者是否愿意承担情感评价的责任来看,又可分为主体性情感(authorial affect)(评价者使用第一人称引出情感反应)和非主体性情感(nonauthorial affect)(评价者使用第二、第三人称引出情感反应);判断子系统指根据伦理道德的标准评价语言使用者的行为。它涉及两种情况:社会尊重(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社会尊重与行为规范(normality)、能力才干(capacity)和坚忍程度(tenacity)有关,而社会约束与是否真实可靠(veracity)、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propriety)有关;鉴赏子系统是指语言使用者从审美的角度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评价,该子系统围绕三个方面形成,即对评价者的感情是否造成强烈影响的“反应”(reaction)、是否符合各种结构构成常规,是否容易掌握的“构成”(composition)和是否重要、有社会意义的“价值”(valuation)。(详见Martin White,2005)

图1 语篇分析评价系统之态度系统

通俗地讲,整个态度系统是对人品或物值的评价,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用以实现语篇中的态度表达。

(二)研究方案

本文在评价理论框架下对英汉政治社论语篇中态度资源的利用情况,即态度系统中各类资源出现的频率、分布特征的异同进行分析,进而从主体间性(语篇写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权势关系、互动的方式和互动的力度的强弱、语篇中人际意义的构建是否和谐等)的角度探讨英汉社论语篇中不同态度资源的使用引发的语篇人际意义的异同,揭示英汉政治社论语篇实现评价意义的态度资源选取策略和交际特征。

1.语料来源

本文在搜集语料时,为保证研究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概括性,尽可能地遵循真实、全面、充分和公正的原则。为了防止由单一的写作风格造成的不准确性,每种语言的语料都采自两家不同的报纸。英语社论取自美国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和《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汉语社论的选取则来自《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上述报纸均是有较高知名度和权威性,且发行量大、受众广泛的主流报纸,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在收集英文语料的过程中,囿于条件所限,英语社论皆取自《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网络电子版,网址分别为http://www.nytimes.com和http:// www.washingtonpost.com

2.语料选取规模及分析步骤

基于研究内容和目的的考虑,本文从权威的主流报纸上选取有关国家政治的100篇英汉社论(英汉各50篇)作为分析的语料,对于所选语料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不作严格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选取的语料进行研究。(1)在收集到的100篇英汉政治社论语篇中找出表达态度意义的词汇或语法结构,对这些评价资源进行逐一标注;(2)对所标注的态度资源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各类态度资源在英汉政治社论语篇中出现的频率和分布比例(评价资源出现的频率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统计);(3)结合数据分析态度资源使用的异同,及其引发的人际意义,并给予解释说明。

鉴于评价系统是在对西方媒体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英语为分析对象,在对语言特点相异的汉语语篇做尝试分析时,本文对态度资源系统中的某些细节作了补充和修正,以便更准确地分析汉语语篇。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情感资源的选择与分布及其人际意义

探讨英汉政治社论这样的新闻语篇中情感意义的表达,我们主要关注:(1)对情感资源的选择呈现怎样的特征?产生什么样的人际意义?(2)写作者是直接介入情感表达,承担评价的责任,还是通过指明情感的归属者间接表达以转移评价的责任,即主体性情感和非主体性情感的选择如何?

通过对所选的社论语篇进行分析,英汉政治社论语篇中情感资源各个类型出现的频率和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英汉政治社论语篇中情感资源的选择和分布比例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英语社论,还是汉语社论,对情感资源的选择都很少。在英语语篇的1032个句子中,情感资源总共出现了24次,比例仅达2.33;在汉语语篇的1399个句子中,情感资源总共出现了29次,比例也仅为2.07。情感表达虽然能够凸显评价者的态度,但英汉语篇均选择了极少的情感资源,呈现出相似的倾向。这与所选语料的语旨有密切的联系。英汉政治性社论均属于一种以报道和评论重大新闻事件和政治问题为主的新闻语篇,其重要的交际目的是告知并尽力说服大众接受某种观点和立场。因此,对于语篇的客观性要求较高。过多个人情感的表达会弱化语篇的客观性。写作者为了增强语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往往会特意回避表达过多的个人主观情感。这一语旨特征决定了情感资源在英汉政治社论语篇中呈现极少的比例。

此外,观察表1 ,通过比较这些极少出现的情感资源的各种类型,我们也发现了在类型选取上的异同。在英汉语篇中,围绕被评价事件是否让人幸福、愉悦、舒心展开的情感表达都相对居多,分别占各自情感资源总数的50和65.52。而围绕是否让人产生满意感的情感表达,在英语语篇中没有出现,在汉语语篇中却有10;围绕是否有安全感展开的情感表达在英语语篇中出现的比例为50,汉语语篇中仅有24.14。对这样的差异给出合理的解释要考虑每一篇社论具体讨论的话题。尽管本文选取英汉政治性的社论为研究对象,但中西方国家由于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各自出现的政治事件和问题是不一样的,每一篇社论讨论的政治话题也不同,引起的情感反应也必然会产生差异。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因此,不着过多笔墨赘述。

下面着重要讨论的是情感资源中主体性情感和非主体性情感的分布情况。体现在语言实现手段上,是观察写作者在评论的过程中是否以第一人称引出情感反应,即把自己置于情感归属者的地位直接介入评论并承担评论责任。通过观察和分析,二者在英汉语篇中的分布和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英汉政治社论语篇主体情感和非主体性情感的分布比例

表2显示,在英语语篇中,主体性情感出现了8次,非主体性情感出现了16次,占情感总数的66.67,远远高于主体性情感所占的比例;而在汉语语篇中,情况则恰恰相反,对主体性情感的选择多于非主体性情感。 主体性情感的选择表明评论者把自己作为情感的归属者,直接表达对被评价物的情感反应,明显地呈现自己的态度并愿意承担评价的责任。写作者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评价事件时,是在邀请读者和他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或者至少他希望读者把那种情感反应看成是适当的、有理由的和可以理解的。比如,评论者通过使用第一人称“we”,“我们”,将情感的归属者“前景化”,直白地表达喜悦的情感感染潜在的读者,话语的主观性增强,是一种“人际化”程度较高的态度表达方式。

在英语语篇中,对非主体情感的选择较高,写作者尽力使为数不多的情感表达也要显的“客观”和“隐蔽”,避免承担显性评论的责任;而在汉语语篇中,对主体性情感的选择较高。中西方不同新闻体制下,各自政治社论在交际目的上产生的差异性决定了这种倾向。西方的政治体制及新闻体制是多元化的,各个不同利益团体,包括如政党、劳工组织、企业集团、宗教和社会团体等,都有自己主办或控制的新闻媒介;而即使是相对独立的媒介,也自有政治、经济、社会事物等观点以至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倾向性。(李良荣,1997:172)这就形成了媒介彼此之间在报道、评论诸方面激烈竞争和对抗的局面。客观的环境使报纸评论不得不注重读者的政治倾向、利益要求和阅读趣味。尤其一些严肃的报纸评论,更着眼于对读者的建议和启发,试图通过确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来赢得读者的拥护。《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这两大主流上发表的社论作为一种更为重要的评论性语篇,更承担着各方面的舆论压力。赢得读者的支持力度,最好的权衡方式,是使报道和评论的方式隐蔽和客观,避免直接的矛盾冲突。因此,作为社论的撰写者,在容易显现态度倾向的情感表达上格外慎重,避免承担评价的责任。

而中国的社论不仅仅代表报社立场和观点,而且一般还代表国家政府的声音,针对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议题发言。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承担着特殊的政治宣传功能。其评论多呈现积极、鼓舞的评价态势。写作者往往倾向选取“人际化”程度高的情感表达方式传达积极进步的态度,去感染读者,激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增强语篇的可接受度。

2.判断资源的选择与分布及其人际意义

判断资源是评价者根据一系列制度化的规范对人们的行为做出的评价。它涉及社会尊严和社会约束两个方面,也分为积极和消极的判断.。由于对判断资源的分析是从伦理道德的标准出发,而Martin、White等创立的评价理论是在西方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念下,通过对西方媒体的研究建立起来的,在社会尊严和社会约束方面的标准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对汉语语篇的分析。本文根据汉语中的实际情况对评价理论作一些补充和修正,以便更好地对汉语社论语篇进行分析。比如:是否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否思想统一、团结一致等词经常在中文的政治新闻语篇中出现,是社会约束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Martin、White等的判断系统中未曾列出上述约束值。

判断资源在语言上可由表判断意义的形容词、副词、名词或名词词组和动词来实现,含有这些典型的判断性词汇的态度表达方式被称为显性判断(explicit judgement)。如:He is a corrupt politician. They treated us fairly. 在汉语中,如:他们是优秀的歌手。他们与敌人顽强地斗争。有时,当显性的判断词在具体的语境中激发出隐含的态度,或者判断是通过一些事实、一些未经任何评价的事件或通过不明确的事实性的陈述来实现的,被称为“标记性的判断”,即隐性判断(implicit judgement)。例如:

(1)He hopes his boss will become insightful.

(2)Although his suggestion can solve the problem, his boss still refuses to accept it.

句(1)中虽然没有出现显性正面的的判断词,但通过“hope、will become”等词的暗示,仍能看出其中暗含的对被评价者不满的态度;句(2)中没有出现典型的判断词,而从“Although,still refuses”这些词引出的对事件的陈述可以看出评价者的判断。这两种判断的表达方式称为隐性判断。

探讨英汉政治社论语篇中的判断资源,我们主要关注:(1)对判断资源的选择呈现怎样的特征?(2)对显性判断和隐性判断的选择有何异同?产生什么样的人际意义?通过分析,英汉语篇中判断资源的选择和分布比例。如表3所示:

表3 英汉政治社论语篇判断资源的选择和分布比例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语篇中,判断资源仅出现了34次,占总句子数的2.91。而在汉语语篇中,判断资源一共出现了121次,比例为8.65。虽然比较起来,汉语语篇中判断资源的比例略高于英语语篇,但总体上看,二者都选择了极少的判断资源表达态度。从判断资源涉及的社会尊严和社会约束两个方面来看,英汉语篇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英语语篇较多的选择了从社会约束方面展开判断,总共出现了25次且集中在对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上的判断,比例高达73.53,而对行为规范、做事才干和坚忍不拔等社会尊严类的评价选择较少,仅出现了9次,占判断资源总数的26.47。

这表明,英语社论写作者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对人的行为对错的评价。在汉语语篇中,情况恰恰相反。从社会尊严的角度展开的评价占多数,一共出现了76次,比例为62.81,高于从社会约束方面展开的评价。西方的政治社论语篇对揭示性和批评性的选题较多,赞扬或提倡之类的选题只是配角。不论国内事物的社论、本地事物的社论还是国际事务的社论都是如此。本文随机选取的50篇英语社论就存在着这种倾向。对于这类话题的评论,写作者评价的视角自然离不开从社会约束方面评价是与非。

那么,英汉语篇对于显性和隐性判断的选择又存在什么样的特征呢?对语篇人际意义的传达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和说明,我们对正面和负面的判断资源也作了观察和统计。总体所呈现的特征。如表4所示:

表4 英汉政治社论语篇显性和隐性判断资源的分布比例

如表4所示,英语社论中隐性判断出现了22次,占总数的64.71,多于对显性判断的选择;而汉语社论则与其相反,对显性判断的选择高达85.12,且多集中在传达正面的态度,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汉语社论的话题多呈现积极性。较为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本文分析的英语语篇中,55.88的负面态度是由隐性判断,即由标记形式实现的。这使得汉语语篇在表达负面的评价意义上显得过于直接,与潜在读者进行对话协商的愿望值较低,容易产生强加于人的感觉。而在英语语篇中,负面态度通过隐晦、含蓄的判断标记传达,给予读者充分的空间去解读,与潜在读者对话协商的愿望值较高,是一种策略性的态度表达方式。

通过对英汉政治社论中的判断资源进行分析,二者在社会评判和社会约束两个判断值的选择上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这是中西方社论话题选择的不同倾向性引起的;同时,在显性和隐性判断的选择上也存在不同,汉语语篇较多的使用显性判断表达负面的评价意义,呈现强袞服的特征,似乎不如英文语篇的负面表达更具有技巧性。

3.鉴赏资源的选择与分布及其人际意义

以上比较分析了英汉社论中情感资源和判断资源的分布,最后,我们来看看鉴赏资源的使用情况。鉴赏评价的焦点是物,是没有生命的文本、产品、过程或现象,而不是对作为施动的人的评价。它围绕反应、构成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同时可分为积极和消极的鉴赏。在本文分析的汉语语篇中,常出现如: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的、战略性的、纲领性的、继往开来的、与时俱进的等词,在汉语政治社论的语篇语境下,这些词均传达了对被评价物的社会价值的鉴赏评价。所以,在具体的分析中,也把上述词列入了是否有社会价值的标准中。

通过观察和统计(如表5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英语语篇还是汉语语篇,二者从反应和组成方面展开的鉴赏评价都较少,而对有关社会价值的鉴赏资源的选择则却相对较多,各自占鉴赏资源出现总数的78.43和86.39。这与所选语料的语场有关。英汉社论语篇均涉及政治内容,这就使得绝大多数的鉴赏评价围绕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开,且多集中在对事物、现象的社会意义的鉴赏。也因此,围绕反应和构成的评价也相对较少。如果在其它文体中,如文学作品评论、广告宣传或是科技说明之类的语篇类型中,情况也许会相反,对反应和构成的鉴赏评价可能相对多些。

表5 英汉政治社论语篇鉴赏资源的选择和分布比例

由于鉴赏资源可以强化语篇的客观性,使语篇的客观程度增到最强,个人化程度降到最低,英汉政治社论均通过较多地利用这种主观性色彩较淡的的评价方式表达态度、立场和观点,使语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大大增强。这也是英汉政治社论同是作为新闻评论类语篇特殊的交际目的所决定的。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进一步说明了语篇在语言形式上呈现的特征由其行使的交际功能所决定,任何选择都不是随意的选择,最终为交际目的的实现服务。

四、 结语

本文依据评价理论的框架,从对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子系统的逐一分析入手,探讨了英汉政治社论语篇态度资源的特征由于同是新闻评论类的媒体语篇,受语篇功能语旨的影响,英汉政治社论语篇虽然呈现出相似的倾向:对情感资源和判断资源的选择都相对较少,对鉴赏资源的选择相对较多,以求最大限度地增强语篇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而在其中具有较强人际功能的实现方式上,两种语篇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英语语篇倾向于以非主体性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评价,通过从社会约束的角度传达较多判断意义,且策略性的使用隐性判断资源实现负面评价的表达;而汉语语篇则倾向于对主体性情感表达方式的选择,多从社会尊严的角度传达判断意义,且多由显性判断来实现负面评价使其构建语篇人际意义的策略性有所减弱。

总体上看,英汉社论在态度资源的选择上呈现相似的倾向。但在其中具有较强人际功能的态度评价方式上则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这与社论这一语篇体裁所要完成的交际目的有较大的关系。中西方新闻体制的不同,使得各自的社论在交际意图上也有所差异,这就决定了语篇在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上产生不同。

[1]Bolívar, A. The Structure of Newspaper Editorials[A]. 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C]. Ed.R.M.Coulthared. London: Routledge,1994, pp.276—284.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000.

[3]Halliday, M.A.K.&C.Mathiessen.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2004.

[4]Martin,J. R. & P.R. R.White.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 London /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2005.

[5]Martin, J.R. Mourning: How we get aligned[J].Discourse and Society, 2004,Vol.15(2–3),pp.321―344.

[6]Thompson &. Hunston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C].Oxford: Oxford UP, 2000.

[7]Van Dijk, T.A.Discourse Analysis as Ideology Analysis[J]. In Schaffner, C. & Anita, L. ( eds), Language and Peace, 1995, PP: 47—142.

[8]White. P.R.R. Beyond modality and hedging: a Dialogic View of the Language of Intersubjective stance[J].Text,Vol.2003,23(2),pp.259—284. Downloaded from www.grammatics.com/appraisal.

[9]刘世铸.态度的结构潜势[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14—48.

[10]李战子.文体与评价——从语篇潜势到阅读取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25—28.

[11]王兴华.新闻学评论[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12]王望妮.栏目口号的情感、判断、鉴赏策略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10—13.

[13]彭宣维.评价文体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4]岳颖.评价理论中“级差”的语篇功能研究概述[J].外语学刊,2012(1):84—88.

[15]赵民.英语报纸社论语篇评价资源的分布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分析[D].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28—53.

Abstract:Editorials, as a sub-genre of journalistic discourse, are designed to express the media’s attitude and stance through the explanation and the comment on the important events and problems, to in fl ect and persuade, especially those on political issues which are more ideological, intentional and persuasive. The appraisal means and appraisal featur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ical editorials are worthy our study. Therefor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b-system of “Attitude” in appraisal theory,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ttitude resources with their different interpersonal meani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editorials 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fi ndings and results are achieved with the purpose of facilitating the editorial writing and critical reading.

Key words:political editorials; attitude resources; interpersonal meaning

A Contrastive Study On Attitude Resour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Editorials:An Analysis of the Journalistic Discourse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Appraisal Theory

LIU Ting-ting
(Kewen Institute,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H030

A

2095-3763(2017)-0093-08

10.16729/j.cnki.jhnun.2017.03.014

2017-06-16

刘婷婷(1982- ),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对比、语篇分析。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英汉政治社论语篇评价潜势对比研究”(2017SJB2165);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英汉政治演讲语篇评价潜势对比研究”(15XWB17)。

猜你喜欢

社论英汉人际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搞好人际『弱』关系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际互动心理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