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环画与微信图文形式的审美嬗变
——从纸媒时代到自媒体时代的图像传播

2017-10-12孙石磊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图文微信图像

孙石磊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文学与图像研究】

连环画与微信图文形式的审美嬗变
——从纸媒时代到自媒体时代的图像传播

孙石磊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主持人语:本期“文学与图像”专题刊发了《“语-图”互文视域中的诸葛亮视觉形象分析》与《连环画与微信图文形式的审美嬗变》。朱湘铭博士通过文献考辩,发现诸葛亮图像呈现出“宿儒”与“术士”的双重角色,其背后的原因颇耐人寻味。孙石磊博士则以连环画为参照,对比研究了当前流行的“朋友圈”,特别是二者作为“图文体”的不同特征,有益于我们反思图像时代的“文学危机”和“语言危机”。(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

微信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最为流行的社交平台。微信朋友圈以图文形式发布的信息深受大众的喜爱,刷朋友圈已成为大众日常的生活习惯。微信的图文形式与纸媒时代连环画的艺术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美,在很多方面延续着连环画图像传播的特征,这让渐渐没落的连环画以新的变体形式继续发挥其图像传播的功能。同时,微信图文形式较之连环画在创作手法、传播方式和叙事特征等方面又体现了不同的艺术特征。本文将重点分析比较连环画与微信图文的异同,并阐述其发展的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

连环画;微信;自媒体;图文传播;审美嬗变

一、图文传播的前世今生:从连环画到微信图文的时代命运

图文传播是口语传播的延伸,文字作为语言传播的符号,图像更是对于文字的一种概括的诠释,现如今人们为了让信息传播更为便捷、更时效、更清楚,因此就产生了多种图文传播的方式。现在的人是视觉动物,身处于网络时代文字的功能大不如从前,取而代之是图像的传播,为了顺应快速消费的时代,传播环境和传播媒介都在发生迅速的转变。但是信息时代图文传播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传播模式,从传统的纸媒过渡到自媒体时代,当下文字面临着被图像化、影像化的危机。图文传播经历了手写、印刷、电讯等几个阶段,发展到今天的互动阶段,最为直观的是从传统纸媒连环画到当下自媒体时代的微信图文关系的转变,当下微信图文形式便是互动阶段最为生动的体现,足以说明传播时代形式的转变,滋生出更为新颖的图文形式。

新中国成立之后,纸媒时代的连环画得到迅速发展,基于当时政治宣传的迫切需要,连环画具有启蒙和普及教育的重要意义,甚至作为辅助教材进入小学教学体系,在当时的扫盲运动中发挥特殊作用。连环画扮演着重要的传播形式,看图识文,读图更加简易有效,是当时的必然选择,连环画以“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艺术特点在画坛驰骋多年,在其发展过程中,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势力在画坛之中长时间处于蓬勃的发展状态,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多年中,连环画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高峰。连环画艺术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和优良传统。以艺术品味、艺术格调为主导,并且吸收民间艺术和外来文化,逐步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且富有艺术魅力的绘画品类。连环画读者受众广泛,不论男女老少都为之受用,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而且以极富民族特色、独到的绘画语言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赞誉。茅盾在《连环图画小说》一书中写到“连环图画的部分不但可以引诱识字不多的读者,还可以作为帮助那识字不多的读者渐渐‘自习’的看懂了那文字部分的阶梯。这一种形式,如果很巧妙的应用起来,一定将成为大众文艺的最有力的作品”。①茅盾著,《连环图画小说》,上海:上海文艺书籍出版社,1932年12月。在连环画时代读图是因为知识水平的局限,看图识文,读图最为有效,时代必然的选择,图像传播具有时代的普及性。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连环画的传播和发展不断受到冲击,当下的连环画处于一种式微的状态,甚至渐渐的退出历史的舞台。

正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②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魏章玲译,《资木上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 年5月。一种事物的消亡必然伴随着新生事物的崛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已经逐渐被新兴的自媒体所取代。而微信图文形式则是信息时代爆炸导致呈现的,图像的直观性与视觉思维的优势,以及图像在信息时代传播的速度、时效必然成为自媒体时代的重要的选择。从传统的连环画到电视信息图像,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短短数十年间,自媒体似乎已经成为当下人们最为关注的对象,据腾讯财报数据显示微信活跃用户截止2015年9月已达到6.5亿,远远超出其他平台,其已逐步成为国内绝大多数手机上网用户通讯、服务和商业的综合性平台。微信作为移动媒体传播的新形式,在当今时代中扮演的角色已不仅仅是普通的通讯应用程序,改变了我国线上与线下沟通与互动的传播模式。微信拥有广泛的使用群体,已成为中国手机移动端用户的主要即时通讯工具。腾讯官方根据对微信用户的调查统计,调查显示微信平台使用率最高的功能是微信朋友圈,每天都使用朋友圈的用户占61.4%,如图1所示。用户对于朋友圈信息的选择,更倾向于浏览图片和文字。③据腾讯官网企鹅智库,http://tech.qq.com/a/20160321/007049.htm#p=1,访问时间:2017年8月8日。而且微信朋友圈的图文形式与连环画在一些图文特性上有相关性,特别二者的图文艺术形式在时代发展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变化。

图1 朋友圈使用频率

在多重的文化语境下从连环画到当下的微信平台,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对于图文观念的转变,可谓是时过境迁,当下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更加的精简、提炼、高效,与之传统连环画相比似乎已经无法适应满足当下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比如微信朋友圈生动的图像信息,也许你绞尽脑汁撰写文章,还不及朋友圈中一次连续发的几张照片备受关注,更加便捷和极具时效性,这就是图像时代的魅力所在。在自媒体时代微信图文形式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每个人又都是信息的参与者与受众。图像进入新时代,不仅是传播方式的转变,传播主体也从传统的大众传媒机构转向普通受众。正是这样的转换激发了在大众传媒的过程中微信朋友圈,看似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平常的举动,但是在这个小小的习惯中,不难看出在信息时代已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这种转变无疑是纸媒时代赋予了当下自媒体时代微信图文形式的特征,受众使用体验的突破简易性、快捷性、丰富性。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现阶段对于新闻日常生活状态的展现,不管有没有专业知识都可以发布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通过下载APP客户端,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并通过转发形式实现大规模传播、扩散。在自媒体平台,依个人的兴趣,人人都可能成为自媒体时代的“连环画”创作者,每个人都可以上传属于自己的“连环画”作品。

二、连环画与微信图文的审美特征

1.连环画和微信朋友圈图文创作手法的比较

连环画的图文内容多有较强的故事逻辑,受众也多由其故事情节所吸引,在题材上更具传统和主流的特点。连环画的创作依赖故事脚本,根据“脚本先行”的原则进行“分镜头”式的创作,且作品的表现形式多样。连环画自身具有独特的包容性,不管是中国画、油画、水粉画、年画、版画、剪纸都“为我所用”,如图2所示。同时还包含多种多样的题材作品,大大丰富了连环画的范围,现实主义题材、重大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民间神话故事、外国文学都可以用连环画的方式承载。由于对待语言文本的态度的不同,连环画的创作需是脚本先行,其创作的手法更多是基于脚本内容来定,不同的脚本内容适合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连环画中的语言多呈现出凝练、概括的特点,所以在画面中对于创作要求甚高,创作手法更为讲究。

图2 连环画不同表现技法

而微信朋友圈则是通过网络即时发送,不需要通过纸媒载体,文字与图像共同完成的具有连环画属性的方式。微信朋友圈则是基于网络平台,这相对于传统的连环画更加的缩短了其创作的过程。而且微信朋友圈功能更加便捷,随时随地的可以进行创作,创作手段更为便捷,通过手机拍照的方式或者下载他人的图像信息来实现。手机的照相功能日益完善,使得人人都能参与图像的制作,摄影图片成为主要的图像来源。与连环画相比朋友圈抛开了传统的纸质媒介,通过虚拟的网络发布图文,在朋友圈中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给公众好友,其创作手法较之连环画来讲,更加的趋于一种自由、随性的态度,通过文字的解说或者感想配发图片,分享讯息。与连环画较为专业化的创作手法,微信朋友圈中图文形式的创作手法似乎更加的随意,但是不乏也存在着较为专业化的作品,如发布者可转发或者下载艺术性较强的作品,通过微信平台即时发布,虽然在创作过程中无需脚本先行的条件,但是朋友圈中发布分享图片之后,会随之留言的不断相互交流,产生新的文本。便是自媒体时代微信图文形式最大的艺术特点——随意性、便捷性、即时性。

2.连环画和微信朋友圈图文传播方式的比较

通常而言,根据传播学理论将人类传播行为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类型①胡正荣等,《传播学总论》(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连环画和微信朋友圈作为信息的传播载体,在本质上属于不同的类型,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连环画受到官方主流媒体的推崇,全国的发行出版机构全力支持连环画的创作和发行,满足当时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从传播类型上应该属于大众传播。而微信朋友圈倾向于群体圈子之内的传播和互动,图文内容仅限于好友浏览和评论,属于群体传播类型。

早在新中国初期,电影和电视尚未普及之时,连环画作为文化的传播而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普及性读物的连环画在当时成为文化普及的重要传播载体而受到官方的重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投入到连环画的创作中。官方的政策支持与题材的范围选定加上指定的专业创作队伍,有力地保证了连环画的创作。除此之外,连环画的形象性、通俗性、故事性以及便携、低廉的特性,顺应了大众对于文化的强烈需求,连环画售卖也遍布大街小巷,成为普通老百姓学习和娱乐的首选读物。连环画的传播模式仍然处在延时传播的方式,从连环画的创作、出版、发行再到读者手中,这一过程需要较为长的时间,同时在读者间的相互交流也是出于一种无规律、非高效的一种手段,主要还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相对于当下信息时代缺乏时效性。最终连环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如今我们身边依然延续着连环画的一些属性特征,自媒体时代最为活跃的微信朋友圈中的图文关系依然继承着连环画图文并茂、连续画面等审美特征。

微信朋友圈满足用户对于传播多样化的需求,用户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短视频和文章链接等多种形态发表供好友浏览互动。人们阅读心理的变化是读图时代产生的社会心理背景传播过程,传统的连环画在传播的工程中是通过纸媒作为依托,在传播的过程中速度相对较慢,且同时没有时效性,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条件则更加的便捷轻快,只是在传播的过程中时效性较快,同时在传播的过程中可随时更改调整,这对于传统的连环画更具有优势。当下多媒体时代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一部智能手机已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恰恰是手机功能的扩大,在读图时代便捷的信息消费中,传统的连环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及文化需求而必然走向式微,但是不能否认连环画作为人们对现实生活受的余温一直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着。

微信朋友圈的参与者同时具有创造、传播及受众的多重身份,这种身份的转换亦是传播主体的转换。不仅是传播媒介方式的改变,更是传播主体从传统的专业连环画创作者和出版机构转向了普通的微信用户,图文信息发布的主动和自由与传统连环画有着本质的区别。自媒体时代的微信朋友圈更加注重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加强受众者之间的互动,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倾听多方面的声音,较之传统的连环画更加的自由与放松。微信朋友圈注重发布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的特点是即时性与可持续性,受众与发布者之间可便捷的多次互动。给用户提供了话语表达的平台,每位微信好友都可以拥有发声的渠道,这打破以往由主流传统媒体垄断的话语权。自媒体时代带来互播方式的兴起,微信朋友圈的图文消息的互播与互动相比连环画传统的单向传播,微信朋友圈扩展了发布、评论的界限。

两者的受众读者群体中也有所不同。公开渠道印刷出版的连环画通过售卖、租赁等方式不限于特定的用户群体,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连环画阅读。而自媒体时代的微信朋友圈由于好友限定的缘故,只有特定的部分人才能浏览到发布的图文消息,也就是说能看到发布者图文消息的大多数受众者与发布者是存在或近或远的社会关系,而并非完全公开化的。从受众接受上来说认同度也较高,自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便捷、流畅的用户体验和无线网络的畅通是受众话语权实现的前提,各个年龄层无障碍的发布图片和文字,无需专业的知识即可发布图文消息,高速无线网络的大面积覆盖使得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去发布和浏览,通过转发形式实现大规模传播、扩散。

3 连环画和微信朋友圈图文叙事特征的比较

连环画的图文叙事是文字脚本和绘画图像的综合运用。语言脚本是连环画创作的先决条件。连环画创作多是依托于脚本,脚本先行。因此语言脚本更像是一次次的原著的概要与简写。连环画的叙述者基本上是以第三人称的直陈式叙述为主,叙事在连环画中是先行与图像的,而微信朋友圈中叙事特征的则不然,与连环画直陈式叙述相反,微信朋友圈中图文关系最经常采用的是对话式叙述,通过互动、交流。正如苏格拉底所讲的话语表现的两种方式“纯叙事”和“模仿”,“纯叙事”是指“诗人自己在讲话,没有使我们感到有别人在讲话。”而“模仿”即诗人竭力创造一种不是他在说话的错觉,“完全同化于那个故事中的角色……使他自己的声音笑貌像另外一个人,就是模仿他所扮演的那个人。①郭斌和、张竹明译,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95页。

叙事情节,是一切叙事性文艺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并非只体现在连环画叙事艺术中。如连环画《山乡巨变》讲述了年轻的青年团县委书记邓秀梅到清溪乡帮助建立合作社,在农村合作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深刻的反映了农民在此改革中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连环画叙事的首要的任务是塑造典型人物,利用人物的心理冲突来展现农村生活的新变化。而典型人物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需通过特定的事件,及人物之间关系的塑造、故事情节的矛盾冲突。这部作品采用“对话式”的叙事结构,将人物的对话作为叙事的方式,通过对话来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这种方式的对话可以连接两幅作品之间的情节,也可以是作为增强故事情节而非承接作用的“答非所问”,这种对话方式的特点是能将不同空间的画面及人物联系在一起。如图3(左上)秀梅和盛佑亭正面对话场景。

图3

(盛佑亭)他坦率地说:“掮到街上去卖。听说竹子要要归公了。”承接下一个场景(右上),镜头转向两位对话者的后面,秀梅注意地问:“哪个说竹子要归公?”……。“对话式”的叙述方式自然地连接两个场景,前后镜头的切换使得读者更好的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同样,画面的空间也随着对话的展开而转换。(如图左下、右下)

由于连环画在脚本上受到字数局限,与小说或者其他形式的作品一样,所以对于画面的要求更加的趋于专业化。画面应该更加直观、精炼的展现突出文本的内容,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的获取其核心内容。王朝闻曾说过:“连环画成立的重要理由,是它比较单幅画更便于叙述事件。目前为人民服务的连环画比较发达的原因,不完全在于为了迁就文盲,而在于方便地反映复杂的生活,并且更便于使群众认识现实,从而受到教育。”②姜维朴:《王朝闻论连环画》,载《美术观察》,1999年第11期。连环画叙事艺术由更为直观的展现文字内容,把复杂的文字运用艺术作品生动的概括、提炼,让大众读者一目了然的获取信息。连环画这种美术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叙事方式,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无法匹敌的。

与连环画完全不同的是,自媒体时代下的微信朋友圈中表现的内容主要是个人的日常生活,这与连环画的叙事性转变,连环画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特征但是对于朋友圈中的配图加之文字说明则略显得平常随性,微信朋友圈中的语言叙事则是采取了另外一种对话与独白的方式。它的叙事就是在简短的对话与对话或者独白中完成的,而且朋友圈中叙事区域生活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作为发布的对象,连环画中的叙事主要是根据脚步的特性来定,文字脚本直接关系到连环画的主要叙事方向。所以连环画的叙事方式具有限定性的因素在其中,而朋友圈中图文则比较自由,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多是生活中的某些片段,叙事的角度可以从日常生活延伸至精神生活上,生活化、碎片化,即兴发挥,即刻发布的叙事特性在其中发挥的更为贴切。而且朋友圈中往往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也可夹杂着其他的人称,创作者主要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出发,进行信息的发布,微信朋友圈图文叙事的逻辑性不同于连环画,蒙太奇、碎片化、偶发性是朋友圈图文主要特性。如图所示4,图为朋友圈中对于雾霾天气的发布,在分享过程中圈中好友可根据其内容进行交流互动,但对于好友的评阅会产生很多偶发的评论,甚至诱发出偏离话题的对话,这是在传统的连环画固定的脚本模式中无法实现的,也就是说微信朋友圈图文的叙事可以看做是故事下面故事,原因在于图文的好友评论和回复内容会在一段时间持续的更新,微信好友可以根据现有的图文通过互动的方式的衍生和变化而产生新的叙事内容,这种好友参与的互动在微信朋友圈角色互换的功能,大大的提高了朋友圈叙事的特色,较之传统的连环画,存在着偶发性特点,这使朋友圈中的叙事特征更具特色。

图4 朋友圈对话模式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更迭,从现代人的需求角度分析,纸媒连环画到自媒体微信的发展中,使人们具备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能力。而新的“读图时代”使人们不仅要“尽知天下事”,而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获取信息。自媒体的出现无疑加剧了传统连环画到现代微信图文功能的位移,正是因为传统媒介的转换促使连环画必须要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连环画与微信图文形式二者在艺术形式上既存在共性也具有个性的特点,也就是当下最为敏感的话题,现代人进入了文字功能逐渐削减的时代,繁冗的文字似乎使人感到疲惫、厌倦,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的视觉神经,文字似乎很难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但无论任何时期的读图时代都离不开文字,文字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载体传播手段之一,总之,“图”一定是代表不了“文”,图像需要文字的导引,文字则需要图像的高度概括。虽然现在大家更加青睐于读图,同样的图像对于读图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后体会,对于图像来讲,如果加以文字的标注,图像的解释似乎就更加的清晰明了,不管是传统的连环画还是当下的微信朋友圈功能都是延续着图文的重要属性,在当今社会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当下的快节奏诱发传统连环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它“余音为止”,一直以其独有的特点伴随在现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朋友圈中的图文特性正是最好的展现。而如今在媒介和视觉图像多样化的环境之下,海量的视觉涌入读者的大脑,犹如图文的风暴般猛烈。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图文信息。而大众的视觉需要决定了微信朋友圈的图文内容,多图的排列组合和文字搭配都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化的艺术打破了以往由专业美术和脚本创作者共同完成的连环画作品,新的媒体时代将会迸发处更多更为新颖的图文形式。

[1]陈少峰,赵磊,王建平.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报告2015[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

[2]张福平.自媒体情势下的艺术生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孟建.图像时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海妮.信息可视化改变传统纸媒阅读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3(10).

[5]周晓虹.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J].新闻界,2011(4).

[6]陈永东.微信之于微博:市场互补而非替代[J].新闻与写作,2013(4).

[7]魏华.新中国连环画艺术简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8]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9]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10]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1]汤梦萧.新媒体时代连环画艺术的受众认同心理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Abstract:WeChat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 in the age of self-media. Its form of graphic information is deeply loved by the mass, and checking WeChat moments has become a popular life style. Graphic forms on WeChat are similar to comic strips in the age of print-media, and continue to do graphic-image transmission in many aspects as comic strips did, which exerts its function of image transmission in a new form after the gradual decline of traditional comic strips. At the same time, WeChat graphic form, compared with comic strips, also re fl ect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writing techniques, transmitting mode, and narrating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ic strips and WeChat image-text, and illustrates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and impact.

Key words:Comic strip; WeChat; Self-media; Graphic communication; Aesthetic transmutation

The Graphic Communication from the Era of Paper Media to Self-Media: An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Changes of the Image-Text Form from Comic strip to WeChat

SUN Shi-lei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I207

A

2095-3763(2017)-0070-07

10.16729/j.cnki.jhnun.2017.03.011

2017-07-08

孙石磊(1986- ),男,河北承德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少数民族题材连环画艺术研究”(HB16-QN022)。

猜你喜欢

图文微信图像
画与理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微信
微信
微信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图文配
图文配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