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陶蝶变: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

2017-10-11郝杰张兴军

中国经济信息 2017年19期
关键词:粮画东村馆陶

郝杰++张兴军

馆陶为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正确、有价值的路,是适合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农村可复制的路。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再到新型城镇化,馆陶的这颗火种正遍地开花。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履新浙江不久,就提出实施“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这项波澜壮阔的“千万工程”就此拉开了序幕。这一年,美丽乡村建设的火种在浙江被点亮。

火种熊熊燃烧,传递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希望。

十年后,邯郸东部平原县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被这颗火种点亮,继而蔓延到整个晋冀鲁豫区域,改变了众多贫困村庄的命运。

时间定格在2014年2月,浙江,在安吉、在桐庐,邯郸市馆陶县委书记谢继炯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美丽乡村”,深受震撼。同年3月,他把这希望的火种带到馆陶,把寿东村作为第一个“美丽乡村”试点,并在这里打造了馆陶县的第一个特色小镇——“粮画小镇”。

三年时间,通过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一镇多社区”为架构(即地理位置相连、产业基础相近、文化底蕴相似的若干村庄,共用一个名字,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以产兴镇,产业、文化、生态高度融合的特色小镇模式,馆陶县已初步建成了粮画小镇、黄瓜小镇、教育小镇、羊洋花木小镇、杂粮小镇、轴承小镇、鹊桥小镇、漆画小镇、黄梨小镇等十几个各具特色、别有风味的特色小镇。2017年春节,初一至初六的6天时间里,5个小镇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33万人次,异常火爆。

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要求,在馆陶的美丽乡村,这“四美”随处可见。

在馆陶,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相辅相成,互为载体。“我们的特色小镇是从美丽乡村蝶变而来,经历了从普通乡村到美丽乡村再到特色小镇这样三个阶段。”邯郸市政协副主席、馆陶县委书记谢继炯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采访时强调。

这正是馆陶特有的发展路径,也因此造就了省级贫困县打造美丽乡村的典范,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建设特色小镇的新路。

从北京西站乘坐高铁到邯郸东站,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然后再驱车40分钟左右,就能够到达位于河北东南部、与山东冠县和临清市毗邻的馆陶腹地。

客观而言,作为一个千年古县,这座以走出过馆陶公主和魏征等历史名人的文化胜地,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未能引起过多的关注:在时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热潮中,馆陶并不占区位优势;在经济蜕变的发展奇迹之中,身为河北省贫困县的馆陶也显得有些边缘。

然而,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馆陶却抓住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发展机遇,成为相关领域的“明星城镇”。其因地制宜、筑巢引凤的发展战略,让馆陶迅速蝶变,继而兴起了一阵美丽乡村建设的“馆陶风”。

2015年12月23日,在CCTV“寻找中国最美乡村”颁奖典礼上,馆陶县寿东村入选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这也是河北省首个入选的美丽乡村。

寿东村的入选,凸显的正是馆陶特色小镇建设思路与战略的科学性。而这次荣誉,也让馆陶难以低调。一时之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纷纷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亦以其为基地,研究馆陶乡村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来自全国各地的城镇纷纷前来取经,希望能够借鉴和复制馆陶经验。

乡村风情 城市品质

寿东村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农村的刻板印象。街道整洁、巷陌井然、优雅清静,青瓦白墙的农舍别具特色,间隔摆放的石碾、石磨、古井和老房旧址增添了复古的气息,村庄主路两旁错落着的咖啡屋、粮画作坊、微电影小屋、西餐厅以及音乐厅又赋予了村庄时尚品味,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让寿东村和整个粮画小镇都充盈着文化的韵味。

文化,是馆陶在建设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时的灵魂所在。自西汉初置县发展至今,馆陶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千年古县,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特色文化的挖掘可以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生命力。馆陶以“小镇文化”为理念,追求无处不精致,无处不精细,无处不文化。

粮画小镇按照“一镇四社区”的模式,以寿东村为中心,将寿南村、寿北村、法寺村纳入共同建设。在小镇的整体布局上突出了“一村一景”,整体布局、功能分區、微景观塑造等都充满设计感,比如村庄主路两旁巧妙开辟的小水系,焕发村庄灵性;村庄错落的墙壁上组合排列的英文标语和涂鸦,有让人身处时尚社区的错觉;粮画工作坊里摆放的粮画作品,充满艺术气息等等。

小镇故事多。在粮画小镇,你能遇见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在这里停留。有热爱摄影,辞职开微电影小屋,为村里儿童免费播放电影的80后小夫妻;有毕业后没有选择新闻专业,而来到小镇开起咖啡店,定居馆陶的山东姑娘;还有把粮画工作室开到小镇,将粮画与漆画等当地艺术结合创新的中年工艺师…… 在这里,每一个故事都足够动听。

走进粮画小镇的游客中心,正在播放小镇主题歌——《我在小镇等着你》,这首歌由辛火作词,2016年6月,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来到粮画小镇实地调研,肯定了小镇的工作,并给出了“打磨歌词”的建议,这成为输出小镇文化的又一典型案例。

小镇的文化不只体现在粮画小镇一处,羊洋花木小镇里,有一片“羊成语林”,每走几步便会见到一个写着和羊有关的成语立牌,给小镇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性与趣味性。教育小镇所在的王桃园村,一个125户、500多人的村子,走出了120多位大学生,是莘莘学子的心仪之地。

让现代都市人群享受到乡村风情的同时,也让美丽乡村的人们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这种“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定位,避免了大拆大建,而是修旧利用,在保持了乡村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方便舒适、富有品味的城市时尚现代元素,是小镇文化最好的体现。

正如县委书记谢继炯在《我在小镇等你》一书的序言中所说:“乡村之美如缕缕春风吹拂神舟大地。在华北平原这块富饶的土地上,馆陶美丽的乡村如一颗颗明珠,璀璨夺目。美丽乡村的建设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endprint

先富后美 产业兴镇

“尊重民意、留住乡愁、做强产业、改造提升”是馆陶建设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的指导思想。这其中,做强产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馆陶在小镇建设中提出“先富后美,不富不美,富而美”。“把产业做成文化产业,附加值高的产业,产业链长的产业,让产业插上文化的翅膀,美丽的翅膀。”在谢继炯看来,让產业与文化结合,并不是写几个标语那么简单,而是和体验经济、循环经济结合,拉长产业链,从一产变成一二三产高度融合。

特色产业在哪,小镇就在哪儿。在馆陶,每个小镇都有一个清晰的成长性产业。一个小镇拥有社区的数量,取决于产业的支撑和辐射能力。像寿东村这样一个资源匮乏、多年没有脱贫的省级贫困村因为产业的有力支撑而发生了蝶变。

2014年,在馆陶县政府的“撮合”下,寿东村与张海增的粮画企业走到一起,“粮画小镇”应运而生。寿东村以每亩3万元的价格,提供15亩土地给张海增,用作建设生产基地,包括粮食画生产线、粮食画开发中心、产品展示大厅、职工休闲娱乐活动区、餐厅和职工宿舍等。

粮画企业的入驻给寿东村带来了希望,粮画加工业也逐渐培育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并为此制定了鼓励扶持政策,凡本村从事粮画加工的,不仅免费进行培训,还免费提供一套桌椅、一套器皿。寿东村的村民开始有了“工作”,有了收入。目前,寿东村粮画加工户已达到67户,每户年增收1.5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多个村庄、300户群众从事粮画制作。

一次“无中生有”的决策,让寿东村和粮画企业达到了双赢。馆陶海增粮艺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销售网点,产品远销海外,知名度的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来到粮画小镇参观游览,带动了粮画制作销售、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日益兴旺,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互通。

产业支撑效应在其他小镇也轮番上演。

一位农科院的教授在馆陶调研之后说:“世界黄瓜看中国,中国黄瓜看馆陶。”黄瓜是馆陶的特产,每年的交易量达到8000万斤,是中国唯一的“黄瓜之乡”。然而,就在三年前,馆陶的黄瓜还面临着既没品牌又没销量的尴尬处地。

据介绍,黄瓜小镇建成后,馆陶的黄瓜两年间由3.5万亩增加到10万亩,并且打造了自己的品牌“馆青牌”黄瓜,延伸出黄瓜酒、黄瓜干等衍生产品,引入北京市场,还建设了黄瓜种植培训基地、黄瓜博物馆、黄瓜酒坊、黄瓜美容院和黄瓜主题公园等。

黄瓜产业不仅富裕了翟庄村,还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子增收致富。现在小镇的黄瓜一斤平均多卖五毛钱,一年可增收四千万元。

活羊交易、苗木花卉种植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羊洋花木小镇,是整合产业的典型案例。在羊洋花木小镇,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徐海敏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养羊、贩羊业和花木业是小镇的支柱产业。这里的村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养羊,每天羊的交易量在500到1000只左右。

2013年,河北冀南花木集团入驻,村庄的5000亩土地都流转给花木公司种植苗木和花卉,有了产业的加入,村民既有流转土地的收入,还可以给花木集团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又挣得一份工资。同时,小镇就像一个“天然氧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来此休闲,带动了餐饮住宿等服务,让小镇充满活力,村民更加富裕。“如今,小镇人均收入在2万元左右,这让村民告别了贫困。”徐海敏说。

让产业插上美丽的翅膀,以产业发展支撑美丽乡村,实现“产业加美丽,美丽助产业,产业更美丽”,这是馆陶的独特理念。可以确定的是,在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建设的浪潮下,产业壮大与村民脱贫相辅相成,实现了互利共赢的理想状态。

创新制度 传递信仰

美丽乡村建设效果的检验指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处在方兴未艾的特色小镇浪潮中的主体们而言,自是群言群殊。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自是不在话下,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好亦是小镇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谢继炯书记的答案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人是最美丽的景观。当地村民的‘笑脸就是最好的检验指标。”在他看来,除了生态、环境、产业美之外,“精神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跟随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徐海敏等一行参观粮画小镇时,不论是咖啡店的店主还是道路上驻足的行人,都和随行的工作人员们熟络地打着招呼。他们的脸上也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而在三年前,小镇上却是另外一种景象。

三年前的寿东村,贫苦落后,村民没有精气神,而三年后的今天,走在寿东村的大街小巷,村民脸上满是幸福与活力,迎面而来的是一张张主动打招呼的笑脸。“村民变了,比村庄面貌变了有意义的多。”

馆陶在特色小镇之路上的一个难得之处,就是对美丽乡村“改造提升”中,不仅有对物的改造,还有对人的改造。通过人的精神素质的提升,把美丽乡村的“美丽”落脚在“最美村民”的塑造上,组织成立了乡贤会、美丽导师团、学生会、外联办、商会等社区社会组织,还有中国第一个乡村气息最浓、最接地气的乡村电视台,这都是为了达到对村民精神与素质上的改造提升。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专业人才的加入与引领,这也是馆陶在建设中遇到的一个难题。“我们给每个小镇都派了专门的工作组和第一书记,但这还不够。”2016年5月,馆陶在全国率先创办“美丽乡村大学”,从近400名报名者中择优录取83名学员,全部为专科及以上学历。学制一年,学员半年在校学习,半年社会实践,学生们在校学习不仅不需要学费、住宿费,还可每月领200元的补助,结业后与县美丽乡村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签约,从事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工作,为小镇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在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馆陶探索搭建了以基层党建为内涵、以基层政权建设和外围组织建设为外延的“三位一体”党建新模式。把基层政权的触角延伸到村民小组,赋予“美丽管家”新的职责,同时聘请乡村电工、乡村医生等小镇特殊岗位人员做为美丽导师,协同配合基层治理。小镇还设有“小镇客厅”,包括便民服务中心,办公中心等,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大数据中心与智慧乡村平台。endprint

“让村民有信仰,小镇才能走远。”在馆陶,理想、信仰教育成为美丽乡村“精神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做出了很多创新举措。

在粮画小镇,一座“情景式党校”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在小镇党校后面,是一座按同比例复制的梁家河知青旧居。40多年前,十五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并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建设情景式党校和梁家河知青旧居,体现的正是馆陶县对党员、群众信仰的重视。“作为县级党委,我们有责任去做这样的建设。所以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期工作的窑洞‘搬过来,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谢继炯坦言,任何地方都需要梁家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从一个15岁的少年到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党支部书记,为老百姓干了很多实事,是很生动的教材。小镇党校运用唱歌曲、宣誓言、说愿景等方式,让村民与游客在这里接受精神洗礼,坚定跟党走的信仰。

“职业党代表制度”更是一个独特创新,是由优秀且乐于奉献的共产党员走村入户,专门从事党的理论传播工作。怎么更有效地传播党的主张,更有效地把基层党建搞活,这是个大课题。职业党代表的目标是:愿意听你讲的人越来越多,听进你讲话的人越来越多,愿意跟你走的人越来越多,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馆陶特色小镇建设中对“精神美”的价值追求与创新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如今的美丽乡村风清气正,过去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不正之风,现在正在改变。

实事求是 火种不息

有人说,馆陶是“拿建设一个乡村的设计费建了一个美丽乡村,拿建设一个美丽乡村的资金建了一批美丽乡村。”

的确,过去以第一产业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馆陶县是省级贫困县,没山缺水少绿,2014年全部财政收入仅4亿多元,这样一个贫困县却花小钱,做出了大改变。

馆陶在建设中一直秉承的理念就是“实事求是”。“馆陶美丽乡村建设很多都是逆常态的,逆的是过去错误的常态。过去搞新农村就是大拆大建,而我们是在村民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上改造提升,做到尊重民意,顺应和引导民意。”这样做的效果是,残垣断壁和老房子成为文化记忆,废弃坑塘成为下沉式休闲场所的宝地,老磨盘、碾子成为独有的乡村景观,成为充满地域特色与浓浓乡愁的美丽小镇。

在地图上,馆陶县的形狀像一个长长的如意,永济河穿流而过,十个特色小镇像一串珍珠分布在河两岸。

特色小镇是美丽乡村的升级版或高级形态,是就地城镇化的积极探索。馆陶县作出“万人小镇”的规划,通过五到六年时间,将十个小镇都打造成万人小镇,一镇多社区,到2020年,可超过城镇化指标要求。

“寿东村从一个省级贫困村蝶变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将其打造成‘世界粮画之都。以粮画小镇为标杆,未来我们要把整个县域做成美丽乡村5A景区。”谢继炯说。

如今,走在馆陶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街上,都有可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考察团的身影,数百批次考察团在看完馆陶的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建设之后,纷纷感叹其“花钱少、留乡愁、有品味、可持续、能复制”。

值得肯定的是,馆陶为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正确、有价值的路,是适合中国百分之八十的农村可复制的路。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再到新型城镇化,馆陶的这颗火种正遍地开花。endprint

猜你喜欢

粮画东村馆陶
纽约“东村”的南洋菜
巧把五谷变金沙让粮食开花结果
中国十大美丽乡村
——粮画小镇
春天的省会是馆陶
馆陶四月
馆陶有个寿东村(组诗)
馆陶到底有多馆陶
务欢池镇东村节水灌溉工程微喷系统的设计
粮画小镇之歌
邯郸作家峰会在馆陶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