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清蛋白、血浆白蛋白、血白细胞在胃癌患者围术期个体化干预治疗的应用

2017-10-11吴建军朱初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7期
关键词:白蛋白白细胞机体

吴建军,朱初明,吴 醒,晏 江

(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江苏 溧阳,213300)

前清蛋白、血浆白蛋白、血白细胞在胃癌患者围术期个体化干预治疗的应用

吴建军,朱初明,吴 醒,晏 江

(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江苏 溧阳,213300)

前清蛋白;血浆白蛋白;血白细胞;胃癌;围术期

胃癌属于中国高发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第1位,其恶性程度高,早期发现及治疗比较困难,因而临床上多以进展期胃癌为主[1]。虽然目前胃癌的综合治疗手段有很多,如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放疗等,但是手术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治性胃癌手术需行胃大部或者胃全部切除,周围淋巴结清扫,消化道重建,手术创伤比较大。患者术前由于肿瘤生长对机体的消耗,营养代谢紊乱等因素影响,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从而影响术后的恢复。本研究探讨前清蛋白、血浆白蛋白、血白细胞在胃癌患者围术期个体化干预治疗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14年1月—2015年10月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63例,女21例,男42例,年龄41~83岁,平均 (66.00±9.69)岁,体质量指数(BMI)为16.6~31.8 kg/m2,平均(22.7±2.85) kg/m2;合并高血压 8例,糖尿病5例,肾功能不全1例,甲状腺功能低下1例,术前均控制良好。术前通过胃镜检查及病理明确胃癌,均未行新辅助化疗及使用免疫抑制剂,手术采取标准的根治性手术或姑息性减瘤手术,术后早期使用全肠外营养并于术后第3天开始逐步转为肠内营养,保证足够的能量供应,术前及术后均未大量输注白蛋白及成分血,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胃瘫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心电图、全胸片、腹部平扫及增强CT、血常规、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检查。排除肿瘤远处转移。入组病例包括早期胃癌18例,进展期胃癌40例,晚期胃癌5例;其中高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8例,中-低分化腺癌26例,低分化腺癌25例,印戒细胞癌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1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37例,全胃切除11例。

1.2 血清学指标检测

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清晨抽取患者空腹状态下的外周静脉血,行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分别比较术前与术后前清蛋白(PA)、白细胞计数(WBC)、血浆白蛋白(ALB)指标的变化。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胃癌患者术后第3天与术前检测指标的差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比较PA、ALB、WBC指标在围术期的均值发现,各指标变化均呈现相似的趋势,其中PA、ALB在术后第3天出现谷值,WBC则在术后第3天出现峰值。术后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术后第3天PA、ALB、WBC(胃癌术后第3天与术前检验值的差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A与ALB变化量、PA与WBC变化量、ALB与WBC变化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736、0.285、0.283,P<0.001、=0.024、=0.02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3个指标变化量存在相关性,且PA与ALB为显著相关(P<0.001)。见表2。

3 讨 论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机体由于手术创伤及炎症反应,组织可先后发生坏死与更新,对能量的需求加大,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水平相继出现变化,临床上以监测血浆白蛋白作为术后早期营养评价的指标[2-6]。白蛋白是健康机体肝脏合成的主要蛋白质,可交换的白蛋白池,在女性约4 g/kg,比男性高10%~20%,正常情况下约1/3在血管内,其余在皮肤、肌肉和内脏的血管外每日合成和分解约15 g。其半衰期为20 d,在营养不良早期,白蛋白合成降低,但血管外白蛋白可进入血管内补充,从而使血清白蛋白水平维持很长时间,所以对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评估存在滞后。前白蛋白(PA)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低分子量血浆蛋白(54 KD),由4个相同的亚单位组成,半衰期短(2.5 d),PA的血清浓度能快速地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胃癌患者PA下降主要由2个方面因素引起:一方面,由于营养底物消化吸收障碍、肿瘤的迅速生长、慢性消化道出血等因素消耗机体大部分营养物质;另一方面,由于胃癌手术创伤大,术后机体处于损伤应激状态,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而消耗显著增加[7-10]。在手术后机体处于炎症期,WBC是外周血有核细胞,在机体炎症反应期能有效地消灭病原体、清除过敏原,产生相关抗体,激活补体系统,是机体抵抗细菌及微生物损害的主要屏障。

表1 胃癌患者围术期PA、ALB、WBC水平比较(n=63)

与术前比较,*P<0.05。

表2 术后第3天PA、ALB、WBC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P<0.05,**P<0.01。

本研究对比63例胃癌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第1、3、7天PA、ALB、WBC水平,术后第3天各指标明显改变,术后1周左右逐步恢复原来水平,并且三者存在相关性。术后感染及营养状况低下是吻合口瘘、切口感染、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如何在上述情况发生之前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是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11-16]。本组胃癌患者术后第3天各指标均出现显著变化,提示胃癌术后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胃癌患者术后1周,特别是术后前3 d内机体处于内环境剧烈变化状态,若能给予及时合理的临床干预,是患者平稳度过术后创伤应激的关键。上述指标的监测可以为临床提供及时、全面、敏感的证据支持。

[1] 邹小农,孙喜斌,陈万青,等.2003-2007年中国胃癌发病与死亡情况分析[J].肿瘤,2012,32(2):109-114.

[2] 毛元英,杨驭媒,杨红英,等.前清蛋白、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2012,33(5):879-881.

[3] 杨永昌,贾志凌,樊卫红,等.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前清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在重症肺炎诊断中的应用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4):436-437.

[4] 朱延清.血清前清蛋白水平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6):2137-2138.

[5] 黄跃斌.血清前清蛋白和C反应蛋白的检测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4):1598-1599.

[6] 张伟平,谭海波,马磊,等.血清降钙素原和前清蛋白检测在早期诊断老年重症肺炎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8):1341-1342.

[7] 毛燕青,李苏,王翎,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在老年COPD患者中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723-2725.

[8] 金木法,邹君霞,崔林林,等.前清蛋白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普外科病人术后感染的意义[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3):92-92.

[9] 张丽娟,舒晓春,肖艳辉,等.血清TC、ALB、PA和TBA测定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5):15-16.

[10] 詹颉,袁军,周莹,等.血清前清蛋白在肝脏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22):3260-3261.

[11] 王德坤,丁连安.腹部大手术后血浆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12):78-78.

[12] 方骏,孟翔凌.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6):713-716.

[13] 帅剑锋,于庆生,喻宗繁,等.前白蛋白变化在脾切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中临床意义[J].肝胆外科杂志,2006,14(1):35-37.

[14] 晏建军,严以群.前白蛋白与肝功能损害及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价[J].肝胆外科杂志,2004,12(3):234-237.

[15] 蔡川奇,林志鸿,蔺佩鸿,等.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对老年肺炎病情的预测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103-105.

[16] 余辉,应敏刚,陈燕,等.41例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前清蛋白、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检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2,34(5):72-74.

R 735.2

A

1672-2353(2017)17-233-02

10.7619/jcmp.201717089

2017-03-02

猜你喜欢

白蛋白白细胞机体
白细胞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某柴油机机体的设计开发及验证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大型卧浇机体下芯研箱定位工艺探讨
白细胞介素17在湿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基于ANSYS的液压矫直机机体的疲劳及模态分析
白蛋白不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