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虚实相生手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应用研究

2017-09-23陈华君

关键词:表现手法手法首诗

陈华君

【摘 要】

我國古典诗歌非常讲究虚与实的巧妙运用,一直追求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虚实相生手法是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也是各类考试中常出现的类型,但部分学生对这类题型答题时往往无从下手。本文以初中语文古诗词为研究视角,探析虚实相生手法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以期为古诗词教学提供重要指导。

【关键词】

虚实相生手法 初中语文 古诗词 应用

虚实相生这种表现手法是古诗词中比较常用的,虚,虽然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但却能在古诗词中体现出空灵和虚像效果;实则描写的一般都是实际内容,都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实景、实像等,所描写的内容均是一些可以用眼睛看到的东西[1]。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采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在古诗词中采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的内容结构更加的紧凑,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下面根据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看法。

一、虚实手法结合运用

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一种含蓄委婉的美,一般会从侧面烘托心中的事物。例如:王昌龄创作的《送魏二》这首诗,前两句主要在于写景,将自身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后两句展现出作者的想象,即:魏二睡梦中听到猿啼叫的声音,辗转反侧难以进入梦乡。整首诗表面虽然描写作者与朋友分别之后的愁绪,实质上指出其在送别友人时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作者创作这首诗过程中,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描写眼前的实景,所写内容是在一个洋溢橘柚清香的日子中,作者站在背靠江水的高楼上设宴为好友送别,并在风雨中送其上船。后两句通过一个"忆"字,虚构出一个孤寂难眠的场景。总体来说,作者创作这首诗时,通过实际景物和自身的想象,对意境实施进行扩大,促使整首诗展现出朦胧之美,并深化整个作品的主题,便于更好地展现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又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词中也采用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前两句写实,表现出杜甫在得知自己生活的地方已经被摧毁后又喜又悲,但看见自己的妻儿都已经没有了悲伤字节也跟着一起欢乐。这首诗的后两句重点在续写(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中, "放歌"、"纵酒"等词语表示作者欢庆土地失而复得的之情。这种诗充分表明,作者虽然远在他乡,但自身的思绪早已起飞,沿着涪江穿越巴峡,再从巫峡出来进入襄阳,最终回到自己的故乡—洛阳。诗人的这首回乡畅想曲具有轻松、和谐的节奏,作者自身的情感也是一发不可收拾,犹如洪峰迭起,一泻千里。

二、寓虚于实,借物明志

诗人在写作时,经常不会直接从正面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一般会采用寓虚于实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可以分为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寓志于景等。

(1)寓情于景,利用描述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杜甫的《登高》中这首诗的前四句是写景,但写景的目的是为衬托后面的情感[2]。这现实的秋景更加烘托后面“悲秋”“多病”“苦难”“潦倒”的感叹。寓情于景的重点在于情,描写景物就是为了更好的抒情,所以,这里的景主要就是为突出后面的情,景与情相互结合,表达出更好的效果。又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在字面也没说要表露什么。但我们细细品读,就感受到那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这正是运用寓情于景手法更好地表达自身感情。

(2)寓志于景, 借景述志。李白在《行路难》中就采用这种表现手法,这首诗主要表现出诗人自己的远大抱负,并在某一天这一抱负终会实现,这就是虚写,诗人的远大抱负不是运用语言就可以直接表达出的,就算说出来也会很简便,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诗人把自己的远大抱负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形式表现出来,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比作船只乘风破浪,这样写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

三、以实写虚,化虚为实

进行古诗词写作的过程中,如果只从正面描写抽象虚无的情感,所表达的效果肯定理想,但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实物的描写来表现虚无的情感,那么,所表达的效果就会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3]。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诗人就是借助现实中的水来形容自己的忧愁,把家破国亡、妻离子散、自己沦为囚徒以及胸中怨恨都形象的表现在读者面前,也表现出作者有苦难言的情感。这个千古名句形象的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愁苦,如春水般奔腾倾泻、绵延不绝。在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中,诗人的愁苦连船只都载不动,生动形象的表现出内心无形的愁苦。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采用以虚写实,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一些无形情感,把抽象的内容化为生动的形象。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的过程总,诗词赏析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古诗词中采用的表现手法的教学,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比较常用,因此在引导学生了解虚实表现手法的时候,一定要加以重视,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杨平贵.“虚实相生”艺术手法及表现形式【J】.高中生之友(高考版),2014(4)

【2】何耀东.古诗词虚实结合手法分类典例赏新【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 (11)

【3】游山鹰.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诗歌赏析中“虚实相生”的手法【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5(6)endprint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手法首诗
《上课没人抢》
拟人手法真多情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厚重感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