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源流看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

2017-09-22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民族音乐 2017年4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大众音乐

刘 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从历史源流看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

刘 谦(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流行音乐是指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的一种主要反映现代都市人情感的音乐形式。其在内容上直面人生,贴近生活,注重感情的宣泄和交流,在形式上较短小且通俗易懂,音域窄,易于流传。

流行音乐的发展与定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纵观历史,其在我国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20世纪20年代前后—流行音乐萌芽期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作“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作“乐歌”科。当时学校缺乏音乐教材,于是乎一些留学归国人士就借用日本或者欧美的旋律填上中国歌词,内容多为反帝反封建等内容,以充当歌词,一般把这种歌曲称之为学堂乐歌,后来也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学堂乐歌在当时曾风靡一时,对中国的音乐普及和流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和金融中心,城市商业化气息十分浓厚。经济上的富足使得这片土地在精神娱乐上有了更高的需求。流行音乐此时悄然萌芽,这个时期的歌曲主要是“都市世俗歌曲”和“进步歌曲”。此时的上海出现了民营无线电台及有声电影,一些反映都市世俗生活题材的歌曲也借此媒介广泛传播。尽管这类音乐格调不高,也谈不上有多少艺术水平,但这些文艺活动却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开辟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推动了民间文艺的发展。最早推出歌舞音乐这一新生事物的,应该算是黎锦晖及其创办的明月歌舞团,其代表作有《毛毛雨》 《可怜的秋香》 《桃花江》等等。此外另一位作曲家陈歌辛,也创作了大量的此类歌曲,他的成名作颇多,有《玫瑰玫瑰我爱你 》《蔷薇蔷薇处处开》 《夜上海》 《梦中人》等等,旋律都十分优美流畅,深受群众喜爱。这些歌曲都灌制成唱片,并出版了歌集。

在广大的内陆地区,人们的文娱生活以演唱抗日救亡内容的歌曲为主。创作救亡图存的进步歌曲的代表主要有聂耳和冼星海。当时日本侵华的行为激起了一批爱国之士的愤懑与反抗,此时的一些词曲作家以音乐为表达情感的方式,书写出了抗日救亡,号召群众向往光明的时代歌曲,音乐风格主要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两种趋向。歌曲唱出了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的心声,在抗日战争中,激励了无数青年走向了革命征途,奔向抗日救亡斗争的前线。代表作品有《毕业歌》 《大路歌》《到敌人后方去》 《铁蹄下的歌女》等。进步歌曲虽然不完全具备流行音乐的典型特征,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正好迎合了时的社会心理,它在群众中自发流行,其流行程度甚广,它是时代最流行的音乐形式之一。

1949~1978年时期—流行音乐停滞期

1949年之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广为传唱的是抗日与革命时期传承下来的歌曲,主要传颂革命事迹、军旅生活、生产生活及赞颂领袖。这一时期的歌曲有:《毛主席您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 《社会主义好》 《学习雷锋好榜样》 《打靶归来》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唱支山歌给党听》 《挑担茶叶上北京》《敖包相会》 《谁不说俺家乡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弹起心爱的土琵琶》等等。

在“文革”时期,以“样板戏”为主的音乐,几乎占据所有人大部分的闲余时间。广为传唱的是8个剧目,即京剧《智取威虎山》 《红灯记》 《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 《海港》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左”意识形态笼罩之下,在音乐领域中的表现,是以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为主题的革命歌曲成为主流,内容和旋律都呈现极端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艺术全面为阶级斗争服务,音乐的娱乐功能被大大削弱,音乐的教育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大众对音乐的多元化需求被人为地遏制,流行音乐的发展进入低谷期,甚至被禁止传播。

改革开放以后30年—流行音乐大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国策提出后,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革。在音乐文化领域,音乐创作逐渐摆脱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束缚,音乐风格向抒情歌曲、娱乐性流行歌曲转换。

20世纪80年代后,基于录音机、唱片(磁带)的快速普及,流行音乐个体化听赏逐渐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以新兴的音像产业为核心,内地流行音乐市场不断拓展。同时,电视传媒迅速崛起,成为又一个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媒介,电视歌手大赛出现美声、民族、通俗的专业分类,唱法的细划在一定程度上使流行音乐的文化地位得到认可和提升。在新兴艺术市场的需求方面,晚会歌曲、影视剧主题歌曲、唱片歌曲逐步成为推动流行音乐创作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21世纪初—流行音乐多元化发展时期

21世纪,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手机彩铃下载业务的兴起,网络歌曲开始异军突起,流行音乐的制作也更加商业化、世俗化。由于通过网络传播,不需经过唱片公司、经纪人、音乐人、编辑等,使得流行音乐的传播速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大众欣赏音乐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文化发展日益网络化、全球化、一体化,互联网应用普及,数字化应用提速,音乐艺术传播途径更加快速便捷。在国内流行音乐领域,港台音乐、欧美流行文化的无障碍输入,使我国社会音乐生活面临新的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特点。

纵观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流行音乐的自我定位是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态而变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音乐形态和审美特征,具体如下:

1.音乐形式多样化

同其他音乐形式相比,流行音乐最为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它的多样性。在流行音乐领域内,各种风格、各种流派、各种式样的音乐并存。既有原创,也有改编;既有传统的题材,也有前卫的现代作品;既继承本土特色,也吸收外来风格;既有能满足较高欣赏层次要求的高雅音乐,也有满足普通大众的通俗作品。

2.审美对象大众化

正是由于流行音乐的兼收并蓄的特征,降低了流行音乐的创作门槛和演唱难度,使得普通大众可以相对容易的参与其中,从而扩大了音乐的参与度,使得流行音乐比古典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更易于传播,并深受大众的喜爱。流行音乐的多样性也更容易满足大众对音乐审美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的审美需求。在传播过程中,将经典世俗化、将高雅通俗化、将传统现代化,从而使得流行音乐具备了雅俗共赏的美学品质,使得流行音乐成为大众化的平民音乐。

随着电台、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流行音乐覆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流行音乐的这种空前的大众化,摧毁了由文化地域不同、文化内容不同及音乐审美观念不同所造成的障碍,使其成为大众化的音乐形式,进而使大众成为真正的音乐审美主体。

3.音乐内容人性化

流行音乐创作风格和表现内容的多样化,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和情感宣泄,淡化了音乐的教育功能。加强了音乐最擅长和最本质的情感表现力。无论是从平民百姓的内心焦虑、信仰困惑到对生存状态的反思和对自我的重新审视等,它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人性的每一个层面。可以说,流行音乐的人性化特性,表达出商业社会中人们对当前的自我价值、自我生存、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行动及自我实现的精神诉求。

4.传播方式娱乐化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具有商业色彩的大众文化,它的价值定位是更多地强调娱乐功能而不是教化功能,以满足个体的情感要求和音乐审美需求。在以往的传统音乐活动中,大众在音乐活动中总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如今,随着流行音乐的市场化、互动化,人们在音乐活动中不仅要获取听觉和视觉的享受,甚至还要通过肢体语言来抒发和表达情感,由单纯的被动的音乐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并由此对音乐有了更直接、更个人化的感受和理解。流行音乐走着大众娱乐文化的路线,满足着大众的娱乐需求,这既是音乐的属性使然,也是商品经济的必然。

流行音乐有着独特的美学品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它给中国传统音乐和音乐理念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音乐格局发生了变化。满足了人民大众日益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文化生活需求,甚至提供了一个对现实生活现状不满的宣泄手段,有力地缓解了人们在当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的紧张心情,对建设和谐城市和文明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傅沉坦.音乐价值观念谈[J].人民音乐,1985 (2).

[2]顾笑瑜.试析流行歌曲的精神内涵 [A]河南大学学报,2005.

[3]王娜.论流行音乐的社会功能[A]. 大众文艺.2008.

[4]曾遂今.大众音乐价值考析[J].中国音乐学.1993(3).

[5]朱晓军等.艺术概论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大众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音乐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