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2017-09-21郭红斌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南南阳473000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8期
关键词:征象股骨头例数

郭红斌(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南南阳473000)

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郭红斌
(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南南阳473000)

目的:对比分析CT和核磁共振(MRI)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分期诊断情况、诊断阳性率和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结果:MRI诊断的阳性率为97.14%,明显高于CT检查的阳性率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检查对诊断股骨头坏死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MRI对病变的分期准确度、分辨率和对早期股骨头坏死阳性征象的检出率均比CT高,有助于患者的早期治疗。

股骨头坏死;CT;MRI;检出率

股骨头坏死是髋关节常见病变,属病理演变过程。治疗中,若未消除股骨头坏死的原因,坏死部位修复不够完善,损伤-修复的过程将反复进行,易导致患者股骨头出现结构性改变、股骨头变形或塌陷,进而引发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及行走功能造成严重影响[1~2]。因此,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而言,尽早明确病情及病变位置,可有效改善预后状况,促进关节功能较快恢复[3]。目前,CT和MRI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方法。本研究旨在对比CT与MRI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26~65岁,平均年龄(44.86±2.37)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病程(1.86±0.33)年;致病因素:外伤34例,长期酗酒15例,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21例;主要临床表现:间歇性跛行、关节活动受限、髋关节疼痛、下肢疼痛等。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

1.2.1 CT检查患者保持仰卧位,上举双臂,下肢内旋,采用GE BrightSpeed 16多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设置层厚与层间距均为1.25 mm,扫描参数为300 mAs、120 kV,扫面范围从髓臼上缘至股骨颈。

1.2.2 MRI检查患者保持仰卧位,采用飞利浦1.5TMRI仪,设置扫描层距为1 mm,层厚为4 mm,对病灶进行扫描,体线圈保持常规的矢状位,回波T2为加权像,随后迅速自旋回波,得到T2脂肪抑制成像,部分患者增加冠状面扫描。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分期诊断情况、诊断阳性率和早期阳性征象(包括骨髓水肿、单一囊变、骨小梁结构模糊和线样征)检出率。

1.4 分期诊断标准参照股骨头坏死ARCO标准进行分期[4]。0期:CT和MRI检查均未发现股骨头异常;Ⅰ期:CT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影像,未见股骨变形,MRI检查显示异常;Ⅱ期:CT检查可见骨小梁处出现骨质硬化或增粗,部分病变位置呈现斑片状或“星芒征”,MRI检查可见股骨头前上方及其他边缘信号表现为“新月征”或斑片状;Ⅲ期:CT检查可见局部股骨头出现塌陷及骨皮质断裂,小部分骨质硬化表现为“新月征”,MRI检查可见股骨头明显形变;Ⅳ期:CT和MRI检查均可见股骨头关节间隙严重狭窄,髋臼边缘出现骨质硬化及骨质增生,骨小梁结果明显改变。检出阳性率=(Ⅰ期例数+Ⅱ期例数+Ⅲ期例数+Ⅳ期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和MRI诊断阳性率及分期结果比较70例患者中,MRI诊断阳性率为97.14%,高于CT检查的阳性率8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和MRI诊断阳性率及分期结果比较[例(%)]

2.2 CT和MRI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比较MRI的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和MRI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比较[例(%)]

3 讨论

CT和MRI作为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主要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由于股骨头坏死患者病变部位会较早的出现骨髓细胞异常,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无法检出病变,易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5]。医学研究显示[6],CT和MRI均可有效检出股骨头坏死患者骨小梁异常等病变,将囊变、关节面塌陷和骨质硬化的情况完好的呈现,有助于医生及早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MRI的诊断阳性率及早期阳性征象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检查。CT是骨科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检查中可较好的反映出股骨头病变情况,避免了骨质结构的重叠,可提高横断位图像的分辨率。同时,CT检查还可显示股骨头内有无死骨的形成和碎裂,并观察到关节是否脱位和关节周边情况。但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而言,采用CT检查易出现假阴性,检查特异性较差[7]。而MRI与CT检查相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充分显示股骨头坏死的解剖形态,有助于病变位置细节的呈现。此外,MRI检查可在股骨头缺血的48 h内检查出病变的具体情况,进行任意断面成像,不受扫描限制,并详细地提供病变部位病理及生化信息,为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利的依据[8]。

综上所述,CT和MRI检查对诊断股骨头坏死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MRI对病变的分期准确度、分辨率和对早期股骨头坏死阳性征象的检出率均比CT高,有助于患者的早期治疗,且可进行多轴位、多层面和多参数扫描,无放射损伤,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1]周勇,徐祖健,柴天朋,等.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骨髓水肿与磁共振分期的关系及骨髓水肿发生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医正骨,2016,28(8): 8-12

[2]张海平,敖国昆,袁小东,等.股骨头坏死磁共振灌注参数与ARCO分期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4):316-320

[3]王俊琴,刘辉.CT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治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11):1673-1676

[4]冷晓明,姜胜攀,徐玲,等.磁共振T2 map成像对不同ARCO分期股骨头软骨变性的评估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8):109-111 [5]郝丽,王琪.MRI征象及定量测量坏死体积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预测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6):427-431

[6]金磊,胡柯嘉,吴永伟,等.早期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诊断的成本效益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35(1):59-64

[7]彭虹,闵朋.股骨头坏死MRI信号表现与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4,30(20):3006-3008

[8]董玉茹,王宏,冯虎,等.磁共振扫描采用Argus和人工法测量股骨头坏死面积的对比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5):70-72

R455.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8.064

2017-04-28)

猜你喜欢

征象股骨头例数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Ki-67、p53、CerbB-2表达与乳腺癌彩色超声征象的关系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