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鲜时期韵书与明初韵书之比较
——以《东国正韵》和《洪武正韵》为中心

2017-09-18孙莹

关键词:正音洪武汉字

孙莹

朝鲜时期韵书与明初韵书之比较
——以《东国正韵》和《洪武正韵》为中心

孙莹

(辽东学院韩朝学院,辽宁丹东118001)

《东国正韵》是朝鲜半岛继“训民正音”创制后编纂的最早的一部官修韵书,而《洪武正韵》作为明初的官修韵书对当时朝鲜李朝时期音韵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对之后包括《东国正韵》在内的《洪武正韵译训》《四声通考》《四声通解》等韵书都是借鉴于《洪武正韵》的音韵学基础发展变化编纂而成的。本文与以往对两部韵书分别进行孤立的研究不同,通过对两部韵书的序文,分韵法,韵部,声类以及入声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东国正韵》和《洪武正韵》存在的异同及二者内在关联性,为中韩音韵学研究及《东国正韵》的渊源考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东国正韵;洪武正韵;音韵学

引言

《东国正韵》于《训民正音》①据世宗实录102卷世宗25年12月史料中所记载,世宗25年(1443年)阴历12月,世宗亲自创制了新的文字体系命名“训民正音”。此外,世宗28年(1446年)阴历9月上旬刊行的“训民正音”文字体系的解说书也被命名为《训民正音》为了避免混淆,本文指代书名时在《训民正音》后加注(解例本)以区别。(解例本)颁布次年世宗29年(1447年)9月编纂完成,于世宗30年(1448年)10月刊行,是朝鲜半岛编撰整理的最早的一部韵书,《东国正韵》作为标准的汉字音字典,旨在对当时混乱的朝鲜汉字音进行规范、校正,并规定统一的汉字音标准音。“东国”二字指朝鲜,“东国正韵”意指朝鲜标准的韵书,现存的《东国正韵》包括被指定为国宝71号的残卷(卷1和卷6)和国宝142号的完整卷②《东国正韵》残卷在1940年安东某古家发现卷1和卷6,由故澗松全鎣弼收藏于现澗松美术馆,完整卷于1972年初在江陵渔村中宗文臣沈彥光第十六代孙沈教万家发现,现收藏于建国大学图书馆。,分四声(平·上·去·入),91韵,23字母体系,该书是申叔舟等人奉世宗之命在进行《古今韵会举要》③《古今韵会举要》(1297年)是了解切韵音系到早期官话的重要资料。是熊忠以现已失传的元代黄公绍撰写的《古今韵会》(1292年)为基础编纂的,简称《韵会举要》。但是,关于《古今韵会》和《古今韵会举要》这两部书及其作者的关系,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古今韵会》为黄公绍所编,《古今韵会举要》是熊忠在《古今韵会》的基础上所编,两书各为一书。姜聿华的《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赵诚的《中国古代的韵书》,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殷正林的《中国语言学要籍解题》,竺家宁的《古今韵会举要的语音系统》等著作中持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古今韵会》和《古今韵会举要》实为一书,作者为黄公绍和熊忠,杨耐思《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宁忌浮《古今韵会举要及相关韵书》,王硕荃《韵会与蒙古字韵》,杨剑桥《汉语现代语音学》等持此观点。本文参考张凡(2000)以前者为是。的编撰过程中编成的④1444年《古今韵会举要》的谚译开始着手进行,但在编纂中途中断,《东国正韵》成为它的后续成果。,在《古今韵会举要》原收录字12 652字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整理,共收录14 243字。《东国正韵》即代表了当时朝鲜世宗时期的语言政策方向,又与《训民正音》(解例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训民正音解例本的编纂者大部分也参与了《东国正韵》的编纂,声类中的23母也相互一致,所以《东国正韵》作为研究汉字音及中韩音韵学的基础资料一直被学界所关注,一部分学者①比较有代表的论著有李东林(1970),俞昌均(1984),姜信沆(1987)等。还认为《东国正韵》是以汉语音韵学理论为基础编纂而成的,训民正音也正是参照这部韵书的音韵体系制定的。15世纪《训民正音》(解例本)之后的文献都以《东国正韵》为标准标记汉字音,此后因其规定的汉字音与实际使用的汉字音相背离进入16世纪后逐渐停用。现在学界根据现有的文献记录来看,《东国正韵》主要是吸取了《蒙古韵略》《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等三部中国汉语韵书之所长,从全新角度出发编纂的一部韵书[1]。由于《蒙古韵略》和《古今韵会举要》这两本韵书没有完整卷保存下来,我们只能以现存至今的《洪武正韵》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来考察比较《洪武正韵》与《东国正韵》两部韵书存在的异同及内在关联性。

《洪武正韵》是明代翰林学士宋濂、乐绍凤等人奉明太祖朱元璋敕命编纂的一部官修韵书,书成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于次年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宋濂作序,朱元璋赐名下诏后刊行。《洪武正韵》主要是针对“旧韵”,即《礼部韵略》而作,以“中原雅音”为语音基础编写的具有复古体系的韵书,其根本目的是要人为的规范语音,即“正音”,让使用南方方言的学者回归“中原雅音”,它仍承袭传统韵书的体例,然而传统韵书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语音,这种与现实背离的体例也让很多学者认为《洪武正韵》是不适用于指导、规范语言实践,无法达到正音的效果,且南北杂糅,不过是为了除蒙元之敝,为巩固政治统治的产物。然而,当时朝鲜李朝世宗却对这部明太祖钦定的官韵犹为重视,正如《东国正韵》《洪武正韵译训》及《四声通考》的主要编纂人之一的申叔舟在《洪武正韵译训》序文中所述:“声韵之学最为难精盖四方风土不同而气亦从之声生于气者也故所谓四声七音随方而异宜自沈约着谱杂以南音有识病之而历代未有厘正之者洪惟皇明太祖高皇帝愍其乖舛失伦命儒臣一以中原雅音定为洪武正韵实为天下万国所宗”。由此可见,申叔舟坚信《洪武正韵》是“天下万国所宗”,同样,世宗也认为以“中原雅音”为标准,只要深入了解《洪武正韵》的音系便可掌握中国的标准音,便命申叔舟等人用训民正音对译《洪武正韵》,编纂成《洪武正韵译训》②《洪武正韵译训》刊于端宗3年(1455年),是世宗命申叔舟等人以《洪武正韵》的形式与内容为框架,整理上下字,并用训民正音对每个小韵的代表字加以表音,并把当时中国汉语读音另用俗音加以表记,与校正朝鲜汉字音的《东国正韵》不同,《洪武正韵译训》是规范当时中国汉语读音的韵书,申叔舟《保贤斋集》的《洪武正韵译训序》中所述:“我世宗荘宪大王留意韵学穷研底蕴创制训民正音若干字[…中略…]于是以吾东国世事中华而语音不通必赖传译首命译洪武正韵[…以下略…],说明它是韩国最早的用训民正音转写外国语的文献,共16卷8册,现保存下来的只有14卷7册,第1册的1,2卷失传。,并用训民正音标注反切音和当时北方共同语的实际语音。以后,为方便阅读申叔舟又编纂了《洪武正韵译训》的简编本《四声通考》③《四声通考》是申叔舟奉世宗之命编纂的《洪武正韵译训》简编本韵书,删除了《洪武正韵译训》释义部分,只保留字音部分,把收录字运用等韵图知识,首先按照韵分类,相同的韵再按31字母顺序分类,属于同一字母的字再按照平·上·去·入排列,然后用训民正音标注各小韵的代表字,以《洪武正韵》为正音,中国当时的汉语读音(15世纪中国北方音)称为俗音,把俗音也一并注音,最后为了表示声调在训民正音上加旁点。《四声通考》与《洪武正韵译训》几乎同一时期(1455年)完成,此书现已失传,仅有10条凡例附于《四声通解》卷末。,在《四声通考》的基础上崔世珍④崔世珍(1468—1542):朝鲜时期汉学大家,通事(译官)出身,精通谚文和汉语,尤其对中国音韵学和文字学造诣很深。其著作多为韵书、字书和汉、朝对译的谚解书籍。他用训民正音对译了汉语会话教材《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中宗12年(1517年)他改编了《四声通解》,中宗22年(1527年)他又编著了汉字初学教材《训蒙字会》,《训蒙字会》分上、中、下三卷的,每卷各收录了用训民正音注音释义的常用汉字1 120字,共3 360字。对韵书中有音无释的缺点予以弥补,把谚文注音和释义结合起来编成《四声通解》①《四声通解》是中宗12年(1517年)崔世珍在申叔舟《四声通考》的基础上补充了字义,又对收录字作了增减,去掉旁点和入声韵尾,参照《四声通考》字母顺序改编而成的韵书,在承袭《洪武正韵译训》和《四声通考》正音和俗音对译体系的基础上又补充了16世纪中国北方音,即今俗音和《蒙古韵略》《集韵》《韵会》《中原音韵》等中国韵书音。,由此可见《洪武正韵》对朝鲜韵学界的影响之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洪武正韵译训》和《四声通考》的主要编撰人申叔舟在之前编纂《东国正韵》的过程中也自然会以《洪武正韵》作为音韵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两部韵书到底存在怎样的内在关联性呢?考察二者内在相关关系可以为探究《东国正韵》的历史渊源及音韵学归属等问题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下面我们就从两部韵书的序文,分韵法,韵部,声类以及入声等五个方面来对二者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

一、序文比较

对于申叔舟所作《东国正韵》的序文,一直以来有许多学者指出其与宋濂在《洪武正韵》所作序文具有关联性,通过下表我们不难发现《东国正韵》和《洪武正韵》序文中的确存在相似的语句[2]。

表1 《洪武正韵》和《东国正韵》序文的对照表

对于表1两序文的出现的相似语句,韩国学者李崇宁也曾指出,申叔舟承袭《洪武正韵》编纂思想的事实是原原本本地反映在《东国正韵》序文中的,这种观点也符合当时语言思想绝大程度都依附于中国的客观情况,由此世宗和申叔舟的语言思想来源于中国何处的疑问也得到了解答。例如,《洪武正韵》中“人之生也则有声声出而七音具焉七音牙舌唇齿喉及舌齿各半是也知者察知分其清浊之伦定为角征宫商羽以至于半商半征”说明《洪武正韵》没有接受当时中原音韵全浊音脱落及入声脱落的体系,反而继续遵循《礼部韵略》和《古今韵会举要》的体系保留全浊音的体系,区分全清·次清·全浊·不清不浊体系,而《东国正韵》也正是承袭了《洪武正韵》的这种韵学思想,指出“声既出焉而七音自具七音具而四声亦备七音四声经纬相交而清浊轻重深浅疾徐生于自然矣”同样把在语音变迁过程中已经逐渐消失的全浊音人为的重新设置,并不符合当时的现实音。此外,宋濂在序中指出“音韵之学悉復于古”,申叔舟同样在序中指出“其音虽变清浊四声则犹古也”,即韩国的汉字音与中国音虽有许多不同,但清浊体系和四声区分仍保留传统音韵学的特点。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东国正韵》是以《洪武正韵》的音韵学思想为基础,按照复古体系编纂而成的[1]。

二、分韵法比较

《洪武正韵》分为5册,16卷,76韵。分册是以四声为基础,由于平声太多,故将其分为两册,分卷则依据收录字母的分量来分,全书共收14 562个韵字,每一个韵部一个代表字作韵母,韵母前标以数字,全书收有2 277个小韵①小韵是指一个韵里IMVE/T(音节和声调)完全相同的一类,韵书里的收录字按韵分类后各韵内部声母和韵母(介音、韵腹、韵尾)及声调完全相同的同一字音的集合,所谓小韵即指象这样同一字音的集合,标出为代表字。,各小韵之下先是反切,然后是注音并逐字加以说明,小韵与小韵之间用〇相隔,《洪武正韵》承袭了《切韵》《广韵》等传统分韵法②对于《洪武正韵》的体制与以往的《广韵》和《集韵》不同的说法本文认为是一种错误的说明。在《广韵》和《集韵》中,平声虽然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册,但这并不是声调的区别而是由于平声的字太多而将其上、下分册。《洪武正韵》同样是平声的字分为两册只是没有标注出〈上平声〉、〈下平声〉的卷目名而已,凭这一点不能说这与传统韵书体系不同。(参照俞昌均1966:22)。

《东国正韵》分为6册,6卷,91韵。分册及分卷以收录内容的分量进行的,在分韵方面《东国正韵》采取了与《洪武正韵》完全不同的体例。首先,所有字都根据收音的性质进行分类,分好的字再根据中声的母音进行细分,然后根据初声的顺序分类汉字音,最后再依据四声进行分类,以“平,上,去,入”为顺序[3]。此外,《东国正韵》只注音而对各字不加说明,与《洪武正韵》大不相同,二者的分韵法整理如表2:

表2 《东国正韵》与《洪武正韵》分韵法对照表

通过以上《洪武正韵》和《东国正韵》编韵法比较我们首先可以发现,《洪武正韵》的音节以韵母-声母的顺序采用韵母、声母二分法,而《东国正韵》汉字音体系中的音节则以初声—中声—终声的顺序采用初声、中声、终声三分法,可见当时的学者没有照搬汉语音韵学。其次,《洪武正韵》沿袭旧韵,很明显依然是首先依据四声的格局来分韵的,而《东国正韵》最后才根据四声分韵。此外,通过注释有无我们还可知《洪武正韵》不仅是一部官方韵书,也是具有字义说明功能的字书,主要是起着正字规范的作用,而《东国正韵》仅仅是一本韵书。

三、韵部比较

《洪武正韵》在分韵法上与传统韵书基本一致,但在具体韵目的设定上却背离了传统韵书的编制。《洪武正韵》韵目76韵(平声22,上声22,去声22,入声10)与传统《广韵》的206韵(平声57,上声55,去声60,入声34)和平水韵的106韵(平声30,上声29,去声30,入声17)相比已经大大简化了。《东国正韵》平声26韵,上、去声各25部,入声15部,总共分为91韵。由此可见《东国正韵》的韵目数要比《洪武正韵》多,即平声多4韵,上、去声多3韵,入声多5韵,这说明《东国正韵》在韵目选定上没有完全按照《洪武正韵》的体系照抄照搬。

其实在考察两部韵书的韵时不难发现《东国正韵》中有的韵是将《洪武正韵》的一个韵分成几个韵,有的韵则是将《洪武正韵》的几个韵合成一个韵,这样从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推定《东国正韵》不应该是以《洪武正韵》为底本来设定韵目的,不仅在韵数和韵目的分合上存在差异,而且在韵字的选定上《东国正韵》也没按照《洪武正韵》的方法,而是完全选定了不同的字。

此外,在韵目的排列上《洪武正韵》依据传统韵书进行排列,而《东国正韵》则是首先按照终声分为牙、舌、唇、唇轻音、喉五类韵尾,相同的韵尾再按中声的顺序进行排列,这是与《洪武正韵》完全不同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东国正韵》中声的顺序是按照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顺序整理的,这点与《洪武正韵》中的韵母排列顺序是一致的[3]。

四、声类比较

《东国正韵》和《洪武正韵》的声类体系也存有异同之处,两者字母对照列表如表3、表4。

表3 《洪武正韵》31字母图

表4 《东国正韵》23字母图

从以上两表中我们不难看出《东国正韵》和《洪武正韵》存在的异同之处。首先,选定的字母完全不同,《东国正韵》声类体系中的23母是《洪武正韵》31母中唇轻音的3母合并到唇重音里,这是齿头音与正齿音合并后的结果,这种合并是根据当时韩国现实汉字音而定的。

此外,《洪武正韵》编纂当时全浊音已经消失,“喻·影·疑”3母的区别也处于混淆不清状态,疑母字大部分与喻母合并,部分与影母合并,还有一小部分残存且数量很少,处于消亡阶段,而《洪武正韵》坚持传统清浊划分体系,部分浊音清化,基本还保留全浊声母,除少数韵中“喻·影·疑”3母合流外,大部分依然保留“喻·影·疑”对立,这是由于遵循“四声·七音·清浊”的基本体系的结果。这种遵循传统字母体系的观点在《东国正韵》中也同样存在。例如,韩国汉字音中即使没有全浊音也仍然人为设定出全浊音,实际中不能区分的初声“”也单独分类。

五、入声比较

《洪武正韵》中尤为重要的特征是保存入声,当时《中原音韵》中入声/k,t,p/的区别已经不复存在,这种差别化也正在消失,入声韵尾已经是较弱的喉塞音,入声改配阴声韵,打破了《广韵》音系入声配阳声的传统模式,预示着入声将消亡,而《洪武正韵》却仍然按照传统的韵书体系人为设定入声。《洪武正韵》中有入声的韵目分为10部,与《东国正韵》的15部入声韵比较见表5:

表5 《洪武正韵》与《东国正韵》的入声比较

对于《东国正韵》和《洪武正韵》中同样设定入声的现象,韩国学者俞昌均认为《东国正韵》是参照《洪武正韵》,将《洪武正韵》的10韵改编为《东国正韵》的15韵,他认为由于《东国正韵》是以韩国的汉字音为主进行编纂的,当时实际的韩国汉字音中仍然存在入声/k,t,p/,所以就按照《洪武正韵》原有的形式稍加整理改编成15韵,从入声数量来看《东国正韵》要比《洪武正韵》多,如果不是参照其它韵书入声韵的话,就应该是按照韩国当时实际韩字音独创改编的。例如,实际汉字音的腹尾“”按照《洪武正韵》则应变为入声“”,由于考虑当时汉字音的实际情况采取折中方法设定了入声“”。

结论

通过以上对《东国正韵》和《洪武正韵》序文,分韵法,韵部,声类以及入声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两者的异同之处,见表6:

表6 《洪武正韵》与《东国正韵》的异同

如上所述,《洪武正韵·序》中出现的语句“人之生也则有声”,“声出而七音具焉七音牙舌唇齿喉及舌齿各半是也知者察知分其清浊之伦定为角征宫商羽以至于半商半征”,“义同字而两见者合之旧避宋讳声不收者补之”,“楚汉以来离骚之辞祀安世之歌以及于魏晋诸作曷尝拘于一律亦不过协比其音而已”,“虽然旋宫以七音为均均言韵也有能推十二律以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而大乐之和亦在是矣”与《东国正韵·序》中出现的语句“天地絪缊大化流行而人生焉阴阳相轧气机相激而声生焉”,“声既出焉而七音自具七音具而四声亦备七音四声经纬相交而清浊轻重深浅疾徐生于自然矣”,“或因前代避讳而假他音或合二为字一或分一音为二”,“盖古之为诗也协其音而已自三百篇而降汉魏晋唐诸家亦未尝拘于一律”,“清浊旋转字母推七均而十二律而八十四调可与声乐之正同其大和矣”等十分相似,不难发现《东国正韵》是承袭了《洪武正韵》编纂思想,按照复古体系编纂而成的的事实。其次,《东国正韵》中声的顺序是按照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的排列顺序整理的,这点与《洪武正韵》中的韵母排列顺序是一致的。再次,《洪武正韵》坚持传统清浊划分体系,部分浊音清化,基本还保留全浊声母,除少数韵中“喻·影·疑”3母合流外,大部分依然保留“喻·影·疑”对立,这是由于遵循“四声·七音·清浊”的基本体系的结果。这种遵循传统字母体系的观点在《东国正韵》中也同样存在。最后,《东国正韵》和《洪武正韵》在“平上去入”四声的保存,特别是入声“-k,-t,-p”的保存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

此外,两者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首先,《洪武正韵》的音节以韵母—声母的顺序采用韵母、声母二分法,而《东国正韵》汉字音体系中的音节则以初声—中声—终声的顺序采用初声、中声、终声三分法,《洪武正韵》沿袭旧韵,很明显依然是首先依据四声的格局四声来分韵的,而《东国正韵》最后才根据四声分韵。其次,在韵数和韵目的分合上存在差异,而且在韵字的选定上《东国正韵》也没按照《洪武正韵》的方法,而是完全选定了不同的字。《东国正韵》声类体系中的23母是《洪武正韵》31母中唇轻音的3母合并到唇重音里,这是齿头音与正齿音合并后的结果,这种合并是根据当时韩国现实汉字音而定的。最后,从入声数量来看《东国正韵》要比《洪武正韵》多,应该是按照韩国当时实际韩字音独创改编的。实际汉字音的腹尾“”按照《洪武正韵》则应变为入声“”,考虑当时汉字音的实际情况采取折中方法设定了入声“”。

[1]徐炳国.关于中国韵学对训民正音制定产生的影响研究[J].教育研究志,1973(15):25-52.

[2]俞昌均.东国正韵研究-其三,与洪武正韵的比较[J].语文学,1966(14):12-36.

[3]俞昌均.东国正韵研究[M].首尔:首尔萤雪出版社,1981:133.

(责任编辑:王芳)

Comparison between Rhyme Dictionaries of Chosun Dynasty and Early Ming Dynasty:a Case Study of Dongguo Zhengyun(东国正韵)and Hongwu
Zhengyun(洪武正韵)

SUN Ying
(Korean School,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Dandong 118001,China)

Dongguo Zhengyun(东国正韵)is the earliest official rhyme dictionary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Hunminjeongeum.Hongwu Zhengyun(洪武正韵),an official rhyme dictionary of Ming Dynasty,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phonology in the Korean peninsula.Later rhyme dictionaries,such as Hongwu Zhengyun Yixun(洪武正韵译训),Sisheng Tongkao(四声通考)and Sisheng Tongjie(四声通解),are all compiled by referring to the phonological basis built in Hongwu Zhengyun(洪武正韵).In this study,the preface,rhyme-dividing method,rhyme parts,sound categories and entering tone in Dongguo Zhengyun(东国正韵)and Hongwu Zhengyun(洪武正韵)were compared.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relevancy between the two books were also analyzed.

Dongguo Zhengyun(东国正韵);Hongwu Zhengyun(洪武正韵);phonology

H059

A

1672-8572(2017)04-0083-07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4.14

2017-05-10

国家留学基金项目(留金发[2015]5104);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15BYY004);辽东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孙莹(1978—),女,辽东丹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语言政策与规划。

猜你喜欢

正音洪武汉字
书法
书法作品
从闽粤两地正音书的语音性质看清代官话问题
书法作品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春满人间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